犹记得日前站在香港艺术中心的六楼,阳光和熙、微风徐徐。向东看是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与铜锣湾,以西是中环,左边跨街畔著香港演艺学院,隔海与尖沙咀 的香港文化中心遥遥相望。身处两岸三地商圈要道与艺术重镇之间,四周大厦林立,眼中千帆过尽。当我正被这景致震摄之际,耳边响起的却是:公共空间被挤压、 剧场的混乱、定位等问题。身兼媒体与剧场人的我,不禁垂首,默然不语。
回到台湾,天色依旧亮丽。没有秋老虎逞凶,也无阴雨,好个缤 纷的秋季。各表演团体似乎也都被这爽朗的气氛感染,推出的制作之多,令人目不暇给。望著手中一把一把的DM,在欣喜台湾的艺术文化蓬勃之余,仍不禁想起在 香港的话题。到底如何才能将这大把的资讯,作最好地呈现,因为毕竟篇幅有限,在此媒体竞争白热化的环境,要如何为台湾的表演艺术界发声,这是在我们努力记录、报导之外,值得深思的议题。
嗜读艺讯、艺评的读者,除了应该被满足之外,也是需要被培养的,但身处这资讯爆炸的年代,媒体空间 也要自行争取。值得欣慰的是,上期推出的新单元「艺活志—设计者的家」,得到《中国时报》家庭版的青睐,双方为飨更广大的读者,已于当月初与本刊共同刊登 了相关的图文讯息。此外,未来我们也将借由本刊提供部分内容,以跨媒体转载的方式,与联合新闻网、中时电子报、《基督教论坛报》、MASS-AGE等伙伴 合作,盼能将音乐、舞蹈、戏剧的各种介绍与资讯,散播到更多的角落。
虽然如此,我们编辑部还是觉得有所不足,所以在本期「艺活志」的单元, 再企划了「艺术部落客」专题,与大家一起遨游网路世界,除了希望以报导鼓励在Blog中默默为表演艺术界笔耕的同好,也盼挑起读者日后自己发掘更多的角 度,有更宽广的视野来看表演艺术。并藉著各艺术部落格版主的个人观点,让观众接触更多样化的报导与评论,有不同的面向来看任何一个作品。
也许有人觉得我们天真,或善意地提醒此举可能会有瓜分阅读率、立场不同等问题。但是「自由」本来就是艺术创作的特质之一,所以作为表演艺术发声筒的《PAR表演艺术》,也该有著兼容并蓄的心与宽大为怀的胸襟。至于公共空间被挤压、剧场的混乱与定位问题,就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