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库赛的《伍采克》版本是在一垃圾场展开,整个舞台化成一片塑胶垃圾场,颇有世纪末预言的味道。但这不让人惊奇,他肯定不是第一个有这个构想的导演,但能让垃圾场和《伍采克》戏剧精神结合在一起,靠的是他娴熟的舞台布局技巧,演员称职的演出,而库赛成功了。
《伍采克》Woyzeck是德国作家布许纳(Büchner)未完成的作品,但被不同的剧作家增添补缀,近一世纪以来,已成为最常被演出及影响甚钜的剧作之一。布许纳一八三六年六月到九月间开始写《伍采克》,随即却于一八三七年英年早逝。而剧作于一八七九年出版,一九一三年于慕尼黑国家剧院(Residenztheater)首度演出,近百年后,我坐在同一个剧院内看由马丁.库赛(Martin Kušej)导演的版本。
夏天的慕城剧场大爆满,这并非常态,等候补票的人士已排到剧场外去了。来看戏的人男女老少都有,中年人士居多,大举中产阶级的城市观众来看一出「劳动阶级」的戏。布许纳真是天才。马丁.库赛也没有令我失望。
从手球国手到剧场导演
仅管百年来,许多著名导演也都导过这戏。后现代戏剧大家罗伯.威尔森便和音乐鬼才汤姆.威兹合作过,而出身慕尼黑的德国新浪潮导演何索也和已逝明星金斯基把此出戏改编成电影。
马丁.库赛的版本是在一垃圾场展开,整个舞台化成一片塑胶垃圾场,颇有世纪末预言的味道。但这不让人惊奇,他肯定不是第一个有这个构想的导演,但能让垃圾场和《伍采克》戏剧精神结合在一起,靠的是他娴熟的舞台布局技巧,演员称职的演出,而库赛成功了。
他最成功的地方,是他让饰演伍采克的男主角延斯.哈哲(Jens Harzer)充分发挥他那与众不同的节奏感和Timing,哈哲说话的节奏非常轻柔缓慢,反而显张更多情绪张力,他总在出乎意料的时间点停顿,而身体动作虽节制,却非常传神,颇有化龙点晴之效。哈哲甚至全裸演出。
马丁.库赛出生于斯洛维尼亚和德国家庭,大学念体育系,他曾是奥地利手球国手,曾经做过守卫冲浪教练和奶厂工人与新闻记者,八七年起,他在奥地利开始他的舞台剧导演生涯,从此一帆风顺,一直到二○○四年,那一年他原先和拜鲁特歌剧院签约要导当年大戏《帕西法尔》Parsifal,但却在最后一分钟遭解约,换上另一位新锐导演希林根西夫。该戏使希林根西夫出尽了锋头,但使库赛一度黯淡失意。
但库赛没放弃,他继续在萨尔斯堡戏剧节导演,他其实更喜欢导演歌剧,他说,因为「那真是最奢侈的娱乐」,那么激昂的热情,那么艰苦的工作。但一切值得。「在排戏的过程中,我几乎每天廿四小时投入工作,我已经搞了快七十出作品,我能继续下去的原因是,我仍然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中感到惊奇。」戏剧便是从无到有,从不可能到可能,而这一切充满张力,这便是魔术,戏剧是一种魔术。
充满身体力道和戏剧精髓的作品
库赛并不老,他四十七岁。他是如何当导演的?早上起床后,先泡一杯咖啡。然后在早餐桌上用餐具排出舞台布景,他也听歌剧,运气好时,只要听著音乐,他便知道戏该怎么导了。好事是,歌剧音乐总是让人脾气好,且有音乐的地方就容易想像情感,有时,他也很惊讶,歌者竟然如此容易想像死亡、忌妒和疯狂。很多歌唱家不必学便会演戏,但绝大多数的演员无法唱歌。
今年初,马丁.库赛被内定出任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剧院的总监,在这之前,他几乎在奥德二地大剧院全待过,曾任萨尔斯堡戏剧节总监,也导过无数大型歌剧,他的作品充满身体力道和戏剧精髓,他准确靠近主题,常有最精辟的解析,然而又同时常有意想不到的戏剧性,因此作品很耐人寻味。
在德国的戏剧地谱里,北有奥斯特麦耶,现在,南有库赛。
我在剧院看库赛的《伍采克》,我似乎看到年轻的布许纳,他坐在我前面,啊,他也来了,我偷偷地打量他,想要知道他是否满意。
陈玉慧
从小写抒情散文及小说,后来编剧和导演。
报导独家国际新闻,在德国媒体评论。
生于台湾,住在欧洲,去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