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者模拟印度女星作态,二男在旁使劲搧风。(Ursula Kaufmann 摄 国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凝视存在 凝视碧娜.鲍许 在德国.体验碧娜新舞 碧娜.鲍许二○○七年最新作品

浮光印度 流泻温和舒缓

今年五月十八日在乌帕塔首演的碧娜.鲍许新作,依然没有名字,以印度为主题。但整晚看下来并不觉得与印度文化特别紧密相连,只有几幕较为明显。和过去作品强调的两性冲突与暴力挑衅相较,新作显得极为温和舒缓,这也许是碧娜.鲍许印度之旅所得到的主要感受吧!

今年五月十八日在乌帕塔首演的碧娜.鲍许新作,依然没有名字,以印度为主题。但整晚看下来并不觉得与印度文化特别紧密相连,只有几幕较为明显。和过去作品强调的两性冲突与暴力挑衅相较,新作显得极为温和舒缓,这也许是碧娜.鲍许印度之旅所得到的主要感受吧!

今年五月,我专程从柏林驾车前往乌帕塔观看碧娜.鲍许二○○七年的最新作品。乌帕塔是个工业城,早期以煤矿著称,有三十六万居民;除了碧娜.鲍许以外,此城拥有驰名全德国的磁铁悬挂空中列车Schwebebahn,全市以此运输系统替代地铁,庞大的支架下挂著两、三节五颜六色的车箱,坐在里面偶尔有晃动感,还可欣赏窗外风景。剧院的外观是座白色水泥建筑,乍看并不起眼,以德国剧院等级区分,乌帕塔算是小剧院,仅有七百个座位,舞台也不大,很难想像碧娜.鲍许的巨作,是如何塞进这个空间!第二次到这个灰蒙蒙又保守的城市,想像著三十年前因看不惯全新又前卫的舞蹈剧场而摔门离去的观众,现在可都是坐在台下的老舞迷了,碧娜.鲍许的成就绝不是个意外的奇迹,而是她努力不懈、永不放弃的坚持信念。

节目单上写著Ein Stück von Pina Bausch(一出碧娜.鲍许编作的舞),舞作尚未命名,因为不是第一次,媒体与观众也习以为常了,当然,这又成了碧娜.鲍许的特点之一。她需要一段时间改细节、厘清自己要说些什么,然后深思熟虑、想出最适合的舞名,她还常会在演出前的排练修改、删剪或变换顺序,让舞者与工作人员神经紧绷!舞台设计老搭档彼得.帕布斯特曾提及:他从未见过像碧娜.鲍许这样为一个主题钻研、深入的人。前舞者路茨.弗斯特(Lutz Förster)也说:她不曾对自己的作品满意过。碧娜.鲍许的另一个座右铭是:「作品从未完成!」,她的认真与精益求精之态度,造就了影响全世界舞坛的舞蹈剧场。节目单的另一个特色是,在一小本册子里,除了演出、工作人员表与十一张剧照外,完全没有任何关于此作的文字叙述,观众只能由作品本身各自领会。

若有似无印度风

新作以印度为主题,舞台背幕悬挂著一条条白色幡布,微风吹拂、轻盈而飘逸,当多块布幔重叠交错、再辅以灯光,展现了多层次的视觉效果。白布也供影像投射,像是丛林或「宝莱坞」(Bollywood)电影明星的海报与印度传统舞蹈影片等。服装设计是玛丽翁.希托(Marion Cito),亦如往常一样,女人总是穿长礼服而男人则是衬衫黑裤。全舞的结构也是延续过去的作品,以独舞贯穿全场、中间夹带快速替换的戏剧场景。碧娜.鲍许自九○年代来一直使用相同结构与风格,每个作品都有类似或重复之处,这也是她的商标吧!音乐则集结了近二十位作曲家及乐团的曲目,包括了印度知名音乐人如Talvin Singh、Sunil Ganguly等,全剧则较偏重轻松的爵士、流行音乐。
整晚看下来并不觉得与印度文化特别紧密相连,但有几幕较为明显,诸如:舞者为台下观众在眉间点上红色的「蒂卡」,或拉一条黄绳到台下让观众闻一闻印度特有的「小豆寇」(Kardamon)香味。印度女舞者Shantalah Shivalingappa示范如何优雅地裹上三尺长的传统服饰「沙丽」(Sari),以及她充满各种美丽手势的印度舞。另一段教人印象深刻的独舞,她在身上绑著一些发亮的小灯泡配合著半透明的花瓣长裙,也颇有特色!舞者们还拿印度男士缠于腰间的白布大玩特玩,他们一对对由斜角往前走,以围、裹、扎、缠、折、翻等动作展现各种组合穿法,甚至还拿来当领带。另外,一个男人的头、肩、手肘及手掌上全被摆放著树枝,他极缓慢地斜跨舞台前进,有种净化灵修的肃穆意像。

其中几幕较有趣的场景,例如:两名女舞者玩起头接脚的双簧,有如瑜珈动作里的软骨功。另外,一男被抬在肩上,脸上整个涂蓝,嘴巴衔著一根长长的蓝色水管,滑稽地模仿印度的象神!随后,一女戴著灰色的大象头出现,令观众发出咯咯的笑声。资深女舞者也展现了印度巨星的闪烁风华,她在聚光灯下大喊「我飞起来了!」然后热情地对观众说著:“Nice to meet you!”而两位男士则蹲跪一旁,拿著板子使劲地为她搧风,制造飞扬效果,让人联想到宝莱坞歌舞片里,那种没事就突然唱起歌跳起舞的煽情唯美浪漫与通俗夸张。碧娜.鲍许擅于将人们对异己文化习俗之偏见拿来幽默一下,她也开玩笑地说:刻板印象是最佳笑料!

深刻启发,还是浮光掠影?

在此作品中,碧娜.鲍许快速地变换场景,许多有趣的点子并没有得以发展,教人有昙花一现的感觉,颇为可惜!诸如下半场的舞台中降下几块布幔,但只当成为「背景」而毫无作用,或台上一连串如所谓的「事件」(Happening)快速发生,像是拿打火机烘脚、玩水杯变色的魔术、敲开椰子、把头栽进水桶里、溜直排轮、舔冰淇淋、遮脸狂奔……等,这些戏剧场景不再有侵略性的视觉感官,和过去作品强调的两性冲突与暴力挑衅相较,新作显得极为温和舒缓,这也许是碧娜.鲍许印度之旅所得到的主要感受吧!

印度是个文明古国,虽曾历经数百年的列强殖民统治,但仍保留著强烈的文化传统,其特色不胜枚举,包括宗教、传统舞蹈、音乐、宝莱坞电影、服饰、建筑、瑜珈、奥修等取之不尽的丰富遗产,吸引著千万的追寻者。碧娜.鲍许的新作因过度重复旧作的手法、肢体,令观者有些换汤不换药的遗憾!德国网路媒体「法兰克福全景」(Frankfurter Rundschau)也指出:碧娜.鲍许过去十年作品的某些片段,可毫无问题地互换。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国家文明藉著艺术交流不断地在相互渗透、影响与融合,碧娜.鲍许的新作是得到深刻的灵感启发,还是捕捉浮光掠影的片面印象,且留给印度人去评断了!

(本文转载自《碧娜.鲍许—为世界起舞》一书,国立中正文化中心出版)

 

文字|俞秀青 旅德编舞家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