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美钢琴家吴菡(国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艺号人物 People 专访纽约林肯中心室内乐协会艺术总监

钢琴家 吴菡 从台湾到美国 播洒室内乐的美丽种子

从一个台湾警察家庭出身的小女孩,到纽约林肯中心室内乐协会(CMS)的艺术总监,钢琴家吴菡有深刻的音乐坚持,坚持要把美好的音乐推广到世界各地,坚持以高品质的录音留下当代美好音乐的纪录。她与大提琴家夫婿、一同担任CMS艺术总监的大卫.芬科,这个月将率领这个美国首屈一指的室内乐团体首度来台演出,借由本篇专访,读者可以预先了解吴菡如何实践她的音乐理想。

从一个台湾警察家庭出身的小女孩,到纽约林肯中心室内乐协会(CMS)的艺术总监,钢琴家吴菡有深刻的音乐坚持,坚持要把美好的音乐推广到世界各地,坚持以高品质的录音留下当代美好音乐的纪录。她与大提琴家夫婿、一同担任CMS艺术总监的大卫.芬科,这个月将率领这个美国首屈一指的室内乐团体首度来台演出,借由本篇专访,读者可以预先了解吴菡如何实践她的音乐理想。

纽约林肯中心室内乐大师班旁听活动

11/21    10:30am  台北国家演奏厅

INFO  02-33939888

NTSO 国际音乐节系列9—林肯中心室内乐协会

11/22    7:30pm  国立台湾交响乐团演奏厅

INFO  04-23391141

纽约林肯中心室内乐—璀璨音乐会

11/23    7:30pm  台北国家音乐厅

INFO  02-33939888

旅美台湾钢琴家吴菡(Wu Han)与夫婿大卫.芬科(David Finckel)是如今美国古典乐坛的活跃人物。大卫担任知名的Emerson四重奏大提琴手,而两人的二重奏每年在世界各地有数十场演出,包括墨西哥、加拿大、亚洲及北欧等地,最近他们的活动包括在德国的首演、芬兰的Kuhmo音乐节等。除了经典曲目,吴菡与大卫也演出新一代作曲家的作品,包括Bruce Adolphe、Lera Auerbach等都是他们的伙伴,今年更将首演Pierre Jalbert为他们谱写的新曲。

出于同样对品质的坚持,两人创立了ArtistLed这个以网路口碑行销为主的唱片品牌,至今发行了九张唱片,其中的俄国音乐选辑,更获得BBC Music杂志的编辑推荐奖。

吴菡与大卫在加州发起了Music@Menlo音乐节活动,以推广室内乐欣赏为使命。两人自二○○四年开始担任纽约林肯中心室内乐协会(The Chamber Music Society of Lincoln Center,缩写为CMS)的艺术总监。今年,林肯中心室内乐协会的成员在吴菡与大卫率领下,在台湾登台和观众见面。本刊专访吴菡女士,畅谈她对于音乐的执著与室内乐推广的理念。

Q:林肯中心室内乐协会(CMS)是隶属林肯中心的乐团吗?还是由团员自治的乐团?如何遴选艺术总监(artisitc director)?由会员中选出?或是也有外聘?

A林肯中心底下有十二个不同性质的艺术团体,室内乐团则是在一九六九年成立的。成立三十多年来,已经有相当的声望。前两年,CMS正在回顾与重新定位它的角色,新的执行总监(团长)Norma Hurlbert认为CMS应该要作为一个演出性的团体,不只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我们前任艺术总监David Shifrin希望花更多时间在他的演出事业上,所以他现在单纯担任团员,把总监的棒子交出来。Hurlbert会找上我们俩,我想是认同我们对音乐素质的高标准要求吧!

我们接手艺术总监的时候,就决定花一些心思,作一番调查,找出CMS的定位。比如说,在美国室内乐的圈子,有没有类似的组织像CMS?最后结果出来,我们发现我们在美国的定位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其他组织像我们这样推广室内乐、安排教育活动。我很认真地去作广播、作活动,让大众认识到室内乐这种音乐形式。大众对于室内乐的认知提高了,所以当我需要募款的时候,许多企业家都慷慨解囊。

Q:林肯中心室内乐协会的成员们是如何产生呢?

我们甄选音乐家进入CMS二团,发掘一些年轻人才,让他们有更多的演出机会接受磨练。在这过程中他们的经验增加,而我们也就不担心没有优秀的新血。

Q:请问您创立ArtistLed这个唱片品牌Idea 的缘起与公司现况?

A当年我曾评估,如果跟唱片大厂牌合作,我就无法自由选择想录的曲目、录音的过程,还有我与Emerson四重奏向来的行销方式。我不想受唱片公司计划的限制、所以决定创立一个品牌,让身为音乐家的我们,可以有最大的掌控程度,我可以决定想要录音的内容、时间、还有录音的场地。

这是非常奢侈的事情,如果我想要录德布西的奏鸣曲,不会有人拿出一份唱片目录来说,刚刚有人才录过这些曲目。不会有人限定说,唱片公司的人新买了一组麦克风,所以我得用那些麦克风来录音。我们可以决定要采用哪一次录的片段,跟录音师讨论母带的后期制作风格。接著我们可以重复听母带长达几个月。我对于品质的要求是很重视的,我手上还有一些录音,是好几年前就录好,可是一直没有发片,因为我觉得它们还不够理想。这是自营品牌的好处,因为我没有任何受限的上市日程表。

我们可以有艺术家对于作品的最高掌控权,这也是我认为ArtistLed成功的原因。

Q:成立Artist Led这个音乐品牌到现在,是迈入第十年了,您在这期间可有什么心得或是学习?

A主要有两个。第一,你必须端出最高品质的内容给观众,观众是有鉴别力的。我们花了很多的心思在研究好的录音方式,花了更多的时间在准备曲目。当你推出很好的唱片,人们口耳相传,他们会有品牌忠诚度。翻开我们的客户订购资料库,几乎所有的买家,都是张张收齐的死忠支持者。

第二点,你要相信观众的程度。很多人会以为小朋友不懂音乐,这是不对的。即使是小朋友都对音乐有一定的鉴赏力,可能是一种直觉的鉴赏,但听众们的吸收能力非常好,你绝对不可低估。

这些年来我们所培养的听众,他们都很乐于支持Artist Led。几乎我们每张专辑,在推出后六个月内就能够回收成本。

室内乐这种形式跟大编制的管弦乐团,完全不一样,也跟台湾音乐教育中,培养出来音乐家的独奏能力不太一样。室内乐团的几个成员之间,必须要有非常好的默契,演出时你得一边听其他人演出来的声音,彼此配合,彼此协助。如果管弦乐团,或协奏曲那种,就没有机会这么重视每个音乐家的特质。演奏室内乐,你不能很自私,只求自己的表现。那样拉出来的音乐无可避免会很不和谐,台下观众也能体会出音乐家之间的不和睦。

从发行唱片的角度来说,音乐行销这件事情跟所有的行销一样,你必须知道你要带给观众或消费者的是什么东西。

我们希望能够帮这一代的音乐家,留下一些很好的演奏录音。比如说我们今天因为有录音,可以听到霍洛维兹、海飞兹的演奏,但如果我们没有帮这一代的音乐家留下纪录,到了我女儿长大那时,他们新的一代还是只有霍洛维兹可以听!。

Q:CMS乐团这三十八年来,委请了许多作曲家合作写音乐,那么是否会有打算跟台湾的作曲家合作?

A我们这些年来,委托了超过一百五十位作曲家来为我们作曲。如今,我几乎每个礼拜都会收到世界各地的作曲家来投稿,平均一年大概会有一百三十件吧!这一百三十件当中,我自己喜欢的大概会有二十件左右。我通常是让CMS的音乐家们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曲目,然后演奏看看。一场音乐会要好听,演奏家自己喜欢那首乐曲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用领导权威跟他说,我要你演奏这一首音乐,他大概会遵命,可是以后死都不弹这些曲子。如果音乐家喜欢那个作曲家的作品,他会在日后的演出场合继续演奏,那这首曲子就会比较能够传达给更多人。作曲家跟演奏家之间的化学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当然,我很欢迎台湾的作曲家也投件到CMS。

Q:二○○三年,两位在矽谷地区的门洛公园市发起了一个夏季音乐节Music@Menlo,可不可以请您谈谈这个计划?

A当时我们在美国各地寻找地点,想要做个实验,用音乐节来带动室内乐的风潮。来来回回看过许多地方,发现在矽谷有很多年轻的工程师,他们比较愿意尝试一些新东西;而我们问了几个企业家,一提起这样的企画,就得到蛮热烈的支持。开始企画的那一年,刚好矽谷景气很不好,矽谷泡沫刚刚破裂,有一个乐团也宣布破产。我们发现矽谷那边其实有好几个乐团,有潜力组织起来一起办活动。开始构思时,我们就规划了为期三星期的夏季音乐节,那里的音乐厅大概有三百个座位。这三个星期,我们安排了一些比较古典的曲目,但也有相当比例的现代作曲家作品。我坚持现代作曲家作品也要重复在两次的节目安排中出现,他们并不是点缀性质的。

有的人规划音乐节时,会想说一开始先做一些推广活动,过个三五年预期票卖出一半,十年后大成功。我们不是这样。虽然我们每年在这上面的行销预算只有两万美元,但我们用很高品质的节目建立口碑,结果票房立刻爆满。如今三个星期的音乐节,每天都有三四场演出节目,已经塞到没有办法再塞了。

Music@Menlo同时也是一个推广音乐教育的绝佳机会。我们在音乐节的同时,举办音乐营,以往都是美国的小朋友们参加,近年已经有大概三成来自世界各地。我的女儿莉莉安也在其中,我最近看到她在活动结束以后,写信给音乐营所认识的欧洲同伴,这就开始了下一代文化交流的机会!

Music@Menlo是个非常好的实验地点,我们也在这里试著做收费的音乐会前导聆。传统上大家都觉得,导聆是不要钱的,你每次办导聆,真的没有几个人来。但若你把导聆也列入收费节目,观众会有所期待,而讲者也会认真预备,观众的收获就会变得更加深刻。

Q:Music@menlo给您的经验,还有在美国所接触到的音乐教育,与您现在所从事的室内乐推广,是否跟传统上的刻板印象,严肃音乐(classical music)是菁英人士的专属休闲,有所冲击?

A我从来不认为严肃音乐是只属于某些人的专利,虽然在美国也有这种错误的刻板印象。我自己成长的家庭就很普通,我父亲是台湾的警察,我母亲是个家庭主妇,我家并不富有,然而我父亲从小常常带我们去听音乐会,家中总是充满音乐。历史上很多的音乐家,都是贫苦家庭出身。也许一般的刻板印象,是因为严肃音乐确实有其内涵,得花一点心思去了解,而聪明的人可能比较快抓到这些关键。但这绝不代表只有头脑好的、有钱的人才可以听严肃音乐。我致力于打破这种刻板印象。

Q:音乐节的活动模式,对于一个地区的文化气息,就您观察可以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A你没办法用统计看出所有的效果,但有很多影响是很深远的,也许等到我们这一代离世以后,都会继续存在。

我讲几个故事。在俄亥俄州的Wooster学院,有一个非裔美人化学教授Ted Williams,他非常喜欢室内乐。老实说那是个非常荒凉的地方,但他组织了一个Wooster Chamber Music Series,邀请各地的室内乐团来演奏,让当地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室内乐。我与他合作了十五年,如今他已经去世,这个室内乐演出的活动继续在进行。我到其他地方演出时,有人跑过来跟我说,他曾经在Wooster读过书,听过室内乐后就一直很喜欢。

另外一个故事,是加州的那帕(Napa Valley),当地有一个音乐比赛,是一个酒庄庄主所举办的。这个人当年在温哥华读大学时,兼职做巡山员。有一天天气很热,他在城里吃饭,打算吃饱找个有空调的地方消磨时间,刚好看到报上写有室内乐演出。他去听完以后,疯狂爱上古典音乐,这改变了他的一生。后来我偶有机会见到当年那场室内乐演出的主办人,我告诉他他的节目给那帕地方带来多大的影响,他都不知道。再拿Music@Menlo 为例子好了,当我们开始办音乐节活动之前,当地的高中没有学生管弦乐团。如今他们组织了一个编制完整的乐团,而且我知道他们现在准备兴建一个音乐厅,在离学校不远的一个地方,大概过几年会盖好。有了一个音乐厅,就可以让乐团演出,固定安排节目,整个气氛就会很兴盛。

当然这些都要个三五年以上才会看出成果,而你知道,文化事业就是需要耕耘。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