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上能见出新意的是在紫禁城三希堂的一幕,演乾隆皇帝的男中音巫白玉玺与演张容的老生唐文华的「对手戏」。(林韶安 摄)
戏曲

为传统京剧增添现代和本土色彩

评国光剧团与NSO—京剧《快雪时晴》

音乐上能见出新意的是在紫禁城三希堂的一幕,演乾隆皇帝的男中音巫白玉玺与演张容的老生唐文华的「对手戏」,前者浑厚而带有鲜明美声歌剧唱腔的歌声,与后者沉厚苍劲的老生腔韵,相互辉映,而无丝毫龃龉。

音乐上能见出新意的是在紫禁城三希堂的一幕,演乾隆皇帝的男中音巫白玉玺与演张容的老生唐文华的「对手戏」,前者浑厚而带有鲜明美声歌剧唱腔的歌声,与后者沉厚苍劲的老生腔韵,相互辉映,而无丝毫龃龉。

国光剧团与NSO—京剧《快雪时晴》

11/10    台北国家戏剧院

将京剧和交响乐团结合在一起的做法,据说在台湾这次由国家交响乐团(NSO)和国立国光剧团合作的新编京剧《快雪时晴》还是头一遭,但与过往大陆的京剧交响化红色经典的样板戏,却是很不相同的一回事。

中国传统戏曲的构成、唱腔音乐固然重要,但造手、台步、身段、服饰,甚至脸谱,都有规范,《快雪时晴》基本上将这些戏曲元素都保持下来,京剧的面貌也就仍显得很鲜明。

写实大过写意

原先以为采用书圣王羲之遗世摹本《快雪时晴帖》作为素材创作的「京剧交响化」作品,会是写意多于写实之作,事实上施如芳的剧本却是将三条戏剧线互相穿插,三条戏剧线都具有鲜明写实的戏剧性情节,但通过一个虚构的「神灵」人物——大地之母,和剧中主角张容(王羲之的至交,也是他撰写《快雪时晴帖》的收信人),在死后灵魂仍游走上下古今过千年,便将三条戏剧线的不同时空交错连结起来,将现代戏剧中时空交错的手法引进到京剧中来,亦为现代舞台多媒体技术融入制作中提供了合理的发挥机会。于是,运用旋转舞台,快速转换的实景,放弃传统的一桌两椅,还加用了纱幕、投影,水墨影像、烟雾、幻灯等现代舞台科技制作的多媒体效果,营造出独特的气氛,可说是在现代舞台科技的支援下,为传统京剧增添了现代色彩,然而作为剧曲中很重要的写意部分,在整个制作中便很少出现了。

施如芳的剧本并非就帖中文字内容著墨,却就王羲之与收信人张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面对的处境,与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台湾人的处境作出对比映照,遥相呼应,带出流离者在生命中对「家」和「安身立命」的内心矛盾挣扎。剧中藉著张容穿梭古今千年带出诡谲难测的历史是非与沧桑,所刻划的正是无数台湾民众经历过的、难以挥去的生命记忆,《快雪时晴帖》只是一帖药引,于是一千三百年前王羲之与张容的古代故事,也就变为台湾人台湾事的本土戏曲作品,添上了本土色彩。就笔者观看十一月十日晚上的一场所见,台北中正文化中心国家戏剧院的现场观众反应极为热烈,显然获得很强的共鸣。

NSO发挥描情写景、拱托气氛,增添色影的效果

《快雪时晴》的音乐处理,保留了京剧音乐的特色,京剧四大件、锣鼓经,和唱腔都没变,于是由简文彬在乐池中指挥的双管编制的国家交响乐团所发挥的,便是描情写景、拱托气氛,增添色影的效果。钟耀光所写的音乐,集中在四个带有提示性的主题,包括整个戏开始时便出现的大地之母的主题,一直贯穿到全剧结束,成为乐队音乐的统一骨架;另外三个主题:快雪时晴帖主题、张容主题和摇篮曲主题,都配合著情节、人物的出现,发挥的都是渲染拱托的辅助作用。钟耀光在配器上找到了与京剧唱腔相融的和声,弦乐与木管为主,在澎湃强烈的情感出现时,铜管乐便发挥推波助澜的作用,相对地打击乐手出身的钟耀光,这次在乐队的打击乐运用上极为节制,京剧锣鼓经的独特戏曲色彩便丝毫不减。交响乐的角色,基本上「迁就」了传统京剧音乐,只是发挥剧场舞台效果的一个元素,新编的是京剧的题材内容,剧本的手法,而不是京剧的音乐。

音乐上能见出新意的是在紫禁城三希堂的一幕,演乾隆皇帝的男中音巫白玉玺与演张容的老生唐文华的「对手戏」,前者浑厚而带有鲜明美声歌剧唱腔的歌声,与后者沉厚苍劲的老生腔韵,相互辉映,而无丝毫龃龉,两者形成的独特效果,便对历代名人帝主一任己意地在中国书画上题跋的传统「习惯」(乾隆在此帖上的题跋便多达六十多次),发挥了嘲讽的谐谑效果。

首演顺利流畅,仍可再浓缩精简

此外,西洋合唱效果听来仍算流畅,然而,演忆念亡夫的女高音罗明芳(饰高曼青)的歌声同样是西洋音韵,但未知是否音域设计偏高,高音区的效果尖锐而让人听来不安。总体而言,作为一部原创新编剧作,《快雪时晴》的首演可算是顺利流畅,但明显要作出修改的地方亦不少,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极有心思的剧本,三条戏剧线交错发展的手法,固然有现代新意,舞台处理调度难免会出现混乱纷杂,增添了观赏上的困扰。同时三条戏剧线亦使演出出现拖沓,上下半场连同休息十五分钟,长近三个小时,尤其是上半场长达一百分钟,其中秦淮河客舟一幕的篇幅与人物都应压缩;后梁耀州节度史兼盗墓人温韬及他的一群士兵盗墓的设计,很能讨彩,展现了京剧武场的特色,但仍可加以浓缩一些。整个制作如能大刀阔斧删枝剪叶,将篇幅压缩,演出时间减少半小时,相信效果会大大改进。这事由原作者来做,往往难「痛下杀手」,能由他人「代劳挥剪」便易解决。

另一方面,上半场整体显得过于沉重,下半场却突然变得轻松得多,气氛来得有点不大调和,要解决这个问题会较困难。相对来说,服装设计、剪裁及色调配搭,显得未够仔细而流于粗疏的现象亦较好解决,再投放资源便可以了;只是人人重视「首演」,却很少会预设修改及重演,让首演作品成熟的机制,如果没有这样子的重演机会,对《快雪时晴》来说便会是莫大的浪费了。

最后要指出的是,演出场刊的设计将中国古书的对折方式,配合微黄色的用纸,还有黑白色的印刷,内文和图片的配置,都见出很有心思,出来的效果亦很不错,然而仔细翻完整本场刊的四十页,就是找不到演出的日期!这可真是「百密一疏」了!

 

文字|周凡夫 资深香港乐评人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