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得.布鲁克《希兹威班西死了—国家灭亡了》(Mario Del Curto 摄 国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预知08表演纪事/演出篇 纪事九:2008值得期待的舞蹈戏剧演出

时代虽疯狂,好戏依然连台

明年有超重量级剧场大师彼得.布鲁克的作品首度访台,还有玛丽.书娜、玛姬.玛汉等人作品来舞动春天,加上麻辣的剧场语言圣手纪蔚然首度下海写京剧、台湾戏剧史经典《阉鸡》登上国家戏剧院——面对二○○八,时代动荡依然疯狂,但好戏依然可以期待。

明年有超重量级剧场大师彼得.布鲁克的作品首度访台,还有玛丽.书娜、玛姬.玛汉等人作品来舞动春天,加上麻辣的剧场语言圣手纪蔚然首度下海写京剧、台湾戏剧史经典《阉鸡》登上国家戏剧院——面对二○○八,时代动荡依然疯狂,但好戏依然可以期待。

彼得.布鲁克《希兹威班西死了国家灭亡了》

3/3~5  台北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

创作社《R.Z》

3/13~16  台北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

玛丽.书娜奥菲欧与尤丽蒂茜》

3/21~23  台北国家戏剧院

法国里昂芭蕾舞团《灰姑娘》(玛姬.妈汉作品)

3/28~30  台北国家戏剧院

韩国梯子肢体实验室《伍采克》

4/4~6  台北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

两厅院「台湾系列」—台南人剧团《阉鸡》

8/15~17  台北国家戏剧院

国立国光剧团《缠绵》

11/13~16  台北国家戏剧院

最美好的事往往难以预期。在观赏某些美妙演出的当刻,我会忍不住想:还有什么会比这一刻更快乐呢?──如果有,也许就是在对下一个美妙演出的期待当中。

最美好的事往往难以预期,所以我们只谈那些可以预期的。

彼得.布鲁克的戏来了!

近年来台湾与世界表演艺术的接轨日益密切,让台湾观众终于有机会亲炙那些红了快半个世纪的大师。也许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是其中意义尤为重大的一位。

以《空的空间》理念影响现代剧场深远的布鲁克,多年来以巴黎为创作据点,致力于跨文化剧场的创作,采多国演员及表演传统的糅合实验,不断钩沈当代观众陌生的题材,为今日世界的敏感议题敲击警钟。谈论战争的《摩诃婆罗达》取材印度史诗,探讨人类知觉的《错把太太当帽子的男人》取材脑部科学著作,同时他也不断重新诠释莎剧与贝克特(今年香港艺术节布鲁克带去的便是《短打贝克特》)。他更经常搬演当代剧作家的新旧作品,带领观众拓广视野。布鲁克追求现场演出的生动活力,导演手法不拘一格、难以预期(即所谓「折衷主义」),但不变的是永远以简御繁——他不会在舞台上塞满视觉变化,而是以看似简单的调度,开启观众无穷的想像力。将到台湾演出的《希兹威班西死了—国家灭亡了》就是佳例。全剧只有两位演员,全长不过七十分钟,作品虽小,却能营造惊人的张力,牵引出动人的观点。相对于百老汇的巨鲸式剧场景观,布鲁克的剧场可以说是环保的奈米剧场典范。藉演出引介以反讽手法处理族群问题的南非剧作家佛佳德(Athol Fugard),也是拓展我们当代文学眼界的好机会。

舞蹈剧场与肢体剧场

舞蹈界的交流一向比剧场来得迅速而且频繁。今年有三度来台的玛丽.书娜(《奥菲欧与尤丽蒂茜》Orpheus and Eurydice)和玛姬.妈汉(《灰姑娘》,由法国里昂芭蕾舞团演出)。《灰姑娘》早有DVD行世,以人演偶的动作设计,颠覆了芭蕾崇尚优美的传统,开发了怪诞美感的肢体语言。另外一个肢体剧场,则是来自韩国的《伍采克》。他们以椅子为主要表现元素,演出这部描写小人物悲辛的十九世纪德国名作。《伍采克》事实上是贝尔格歌剧版本Wozzeck的音译,戏剧原名Woyzeck通常翻成《沃伊采克》,甫在台北艺术大学演出过较为写实处理的版本,可以作个比较。

纪蔚然写京剧

至于国内的制作,值得关心的,是有没有突破现有的创作格局。从这一点来看,最有趣的组合,莫过于国光剧团和纪蔚然合作的《缠绵》。这出戏要改编《贵妃醉酒》和《安东尼与克丽奥佩特拉》,把埃及艳后跟杨贵妃送作堆。虽然两位后妃都在权力峰顶,性格与处境却都迥异,大有文章可作,但要统合京剧和莎剧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演程式,从编剧开始就是大挑战。纪蔚然以硬汉小说般的冷嘲对白见长,如何拿捏东西方古典语言并赋予现代性,让人好奇又期待。

侯贝多如戈

再就是王嘉明以《R.Z.》挑战当代最受欢迎的法国剧作家戈尔德斯的代表作《侯贝多如戈》。此剧在台艺大和北艺大都分别由学生搬演过,这回是第一次正式登上专业剧场台面。以一个「无动机杀人狂」为主角,描写现代社会的疏离,人人恍如行尸走肉,反而杀人狂最具人性,剧中爱上凶手的小妹妹一角也绝对会令人印象深刻。王嘉明曾原创过描写连续杀人狂的《Zodiac》,以两名演员分饰多角,成绩斐然,但情调与深沈的《侯贝多如戈》截然不同,此次再度探索杀人狂世界,自有其执著、也必有其不同的关照。

后设台湾戏剧经典

两厅院将推出一系列台湾戏剧经典,《阉鸡》是其中的代表作。原作为台湾剧场史上的里程碑,刻画社会变迁与都市开发造成的问题,当年的演出参与者包括小说原著张文环、改编导演林抟秋、音乐家吕泉生、画家杨三郎等,可谓一时之选,也造成日本殖民政府禁演风波。重演名剧,应当不是为了怀旧或打造狭义的台湾形象,而是承继剧中的社会抗议精神。台南人剧团的演出将以戏中戏形式重现当年的演出情景,以后设观点与不同时代古今对话。导演吕柏伸继续实践他近年音乐、形体、剧场结合的实验,料将与本剧的人文关怀产生丰富效应,值得特别期待。

当然,在台湾社会继续动荡下,疯狂时代的好戏连台应可预期,还有更多新制作必然非看不可,还有更多进口好戏有待敲定。但是至少,以上这几个演出让我们确信,在这一年里,除了政治,在生活中还有一些是真的可以期待的。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