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如剧中浮士德从个人情爱经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鸿鸿坦言这几年他的心路历程也隐然契合。也因此,「在这时机做这出戏,对我真是再好不过。」(许斌 摄)
即将上场 Preview 岁月历练为底 植入当代议题

鸿鸿vs.歌德 搬演魔鬼观点版《浮士德》

曾为文提过,歌德的经典剧作《浮士德》是自己有朝一日必得挑战的鸿鸿,终于到了要正式「宣战」的时刻!曾以科幻风导过白辽士歌剧《浮士德的天谴》,鸿鸿这次把重心放在向来被视为抽象难以解读的第二部,期待藉《浮士德》,将更多现实议题收进剧场的胃纳。

曾为文提过,歌德的经典剧作《浮士德》是自己有朝一日必得挑战的鸿鸿,终于到了要正式「宣战」的时刻!曾以科幻风导过白辽士歌剧《浮士德的天谴》,鸿鸿这次把重心放在向来被视为抽象难以解读的第二部,期待藉《浮士德》,将更多现实议题收进剧场的胃纳。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歌德浮士德》

5/16~17  19:30 

5/17~18  14:30 

5/23~24  19:30 

5/24~25  14:30 

台北艺术大学展演中心戏剧厅

INFO  02-28938772

浮士德,德国传说中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位垂垂老矣的学者与魔鬼签订协议,用灵魂换取青春、爱情,以及上天下地、穿梭古今等众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经由剧作家马娄、德国文豪歌德、以及作曲家白辽士、古诺等人的诠释,「浮士德」一角,历来就被德国剧场与歌剧界视为演出的终极目标。

对擅于诠释当代剧作经典的导演鸿鸿来说,同样如此。多年前他便曾为文提及,歌德的《浮士德》是他有朝一日必得挑战的剧作;二○○三年底,他与NSO合作白辽士歌剧《浮士德的天谴》,以繁复的剧场意象融合音乐演出,在乐坛引起一番话题,也为四年后正式改编演出剧场版《浮士德》打下基础。

终于到了可以与浮士德「交手」的时机

到底歌德的《浮士德》有什么魔力,让鸿鸿始终难忘,视为创作生涯中一定得交手的文本?

「我主要是被故事的第二部吸引。」鸿鸿提到大部分浮士德歌剧,都以第一部浮士德回春后和少女玛格丽特的恋爱为主;对他而言,《浮士德》作为人世戏剧的发展脉络,却有著更强悍动人的力量。歌德二十四岁时书写第一部,第二部却足足等到八十二岁才起笔写完,这期间,歌德历经多次对社会文化的投入与反省,而他笔下的浮士德,也从第一部中耽于青春、情欲的回春青年,变成第二部里走向大世界,参与历史、政治等社会实践的沧桑老灵魂。

而一如剧中浮士德从个人情爱经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鸿鸿坦言这几年他的心路历程也隐然契合。从过往关注内在处境的诗人,变成留心乐生疗养院的人权问题、资本主义带来的问题与潜在危机,也因此,「在这时机做这出戏,对我真是再好不过。现在的我,对每场戏歌德想表达什么,都非常清晰,问题只在要用何种方式呈现。」鸿鸿笑说,老友韩良露一听他要执导《浮士德》,坦率一句:「鸿鸿终于老到对浮士德感兴趣啦……」

鸿鸿直言自己期待藉《浮士德》,将更多现实议题收进剧场的胃纳,「我希望剧场可以表达更多事情。像那种在小房间发生的戏,我当然也感兴趣,但觉得不够……剧场应该容纳更多面向,关于世界议题的探讨更丰富、展现人性的更多层次跟变化。」

植入当代议题,呈现「魔鬼观点版」

由于歌德写作的时间幅度极大,文本有不少风格不统一和情节的隙缝,在鸿鸿眼中,却增添更多剧场诠释的空间。

早先鸿鸿曾在《浮士德的天谴》中,以科幻风格诠释第一部的剧情──此版本的浮士德是一科学家,恋人玛格丽特是魔鬼梅菲斯特实验出的人造人──到了这次演出,鸿鸿将第一部大幅缩减成点题般的序曲,而把导演功力尽情施展在一般评论认为抽象难以解读的第二部。

其中,希腊神话美女海伦出现的段落,在鸿鸿眼中最具挑战性。出于对希腊文明的向往,歌德在原著中标举海伦为理想美的化身,让浮士德前往母亲之国召回海伦,与她缔结婚姻;然而,「理想美」难在剧场中具象化,鸿鸿于是将海伦改编成对照少女玛格丽特的熟女代表,在戏中和浮士德共组家庭,也为浮士德揭露了另一种情感关系的幻灭与解脱,让他走向为理想国度运筹帷幄的境界。

浮士德的结局,同样流露鸿鸿异于原著的观点:「我以前看书最大的障碍是,我无法永远认同浮士德,虽然歌德把他写成一个超人,但他却会为了盖一座瞭望台,把居住在那里的老夫妇赶走……」他巧笔一挥,索性把妄想以个人意志填海的浮士德,结合乐生院拆迁议题;而最后浮士德的死亡,在原著中获得上帝拯救,鸿鸿却让一直陪伴浮士德的魔鬼梅菲斯特,指控迟未出现的上帝,借以强调没有所谓的拯救,而人们厌恶的魔鬼,却可能揭开平和的表相,带来真实与清明……「我这是魔鬼观点版的《浮士德》」,他说。

残破隧道为场景,隐喻人生历程

除了将当代议题植入剧本,鸿鸿也将影像、剪纸、光影戏等多元表演形式融入演出中。进入剧场,观众将看到一个弧型隧道、一景到底的舞台,「这个舞台是根据设计高豪杰给我看的一张图片构想而成,那是一张黎巴嫩战后被炸过的隧道遗迹。场景因此有战争的痕迹、隧道也有著人生历程的隐喻。」隧道可以是浮士德的书房、国王宫殿等景观,两旁的表演空间,则可投影表现浮士德行经之地,或呈现为战场、水坑等景。

强调要「跳脱一般人对这个剧本『深奥难懂』的印象,让剧情可以对应当代生活经验,让观众有所对照、共鸣」,鸿鸿的《浮士德》,将有著更鲜活、奔放的经典新诠风貌。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