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鴻鴻

相關文章 62 篇
  • 顏翩翩
    特別企畫 Feature

    重度樂迷的爵士風景

    在爵士裡,他們聽到自己;因為喜歡爵士,他們的生活變得有些不一樣。透過爵士研究者、劇場導演、音響公司負責人、歌手/廣播電台主持人等重度爵士迷的記憶與感觸,讓我們一窺爵士的迷人之處。

    文字|顏翩翩、鴻鴻、劉名振、Michael Chen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爵士樂的故事》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味爵士閱讀報告

    台灣談爵士的專書太少,即使把《劉仁陽談唱片》、《男孩吶喊自由鳥》、《台北秘密基地》、《女人在唱歌》等只提到一部分爵士的著作也找來,也就那麼數十本,當然,敝人才疏學淺,可能很多作品沒有關注到,請十方大德不吝指正。

    文字|蘇重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鴻鴻
    藝號人物 People

    劇場導演、詩人鴻鴻 文青「阿瓜」的人生下半場

    年過五十的鴻鴻,依舊是自傳式散文集《阿瓜日記八○年代文青記事》裡,以各種藝術手段實踐「為藝術而人生」信仰的文青「阿瓜」,只是,生活的選項有了不同順位。「50+」的人生,走入婚姻,兒子誕生,以及「新歡」爵士樂、薩克斯風,日子有了不一樣的滋味。年輕時專注於藝術,對社會變動無感,但鴻鴻現在常現身社會運動、文化運動現場力挺,創作、策展所關注的也是人權與自由議題,「年輕時的我,從未依循外在的標準而活;五十歲以後的我,更是只做我真正想做的事。」鴻鴻說。

    文字|李玉玲、許斌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揚帆》建構了由線上推理、實境體驗到現場演出的歷程,企圖建構貼合觀眾的體驗,透過不同的進程讓參與者的心境與角色同步。
    戲劇

    黑眼睛跨劇團《揚帆》 交錯虛實 解謎實境的歷史狂想

    《揚帆》是黑眼睛跨劇團藝術總監與編劇鴻鴻五年前便完成的劇本,他希望能更自由、更無拘束地離開現實處境與辯證的泥淖,找到一個更宏觀看待台灣位置的視野,於是找來嘗試過多元創作形式的周翊誠執導,建構了由線上推理、實境體驗到現場演出的歷程,企圖建構貼合觀眾的體驗,期待觀眾能在尋寶般的懸疑和趣味中,帶著各自獨有的生命經驗,認識台灣的多面向

    文字|黃馨儀、洪千容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 《夜長夢多》透過沉浸式劇場形式,讓觀眾重歷昔日台灣歷史。
    戲劇

    《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生計畫》 人權園區沉浸式展演 重歷台灣的過往年月

    黑眼睛跨劇團創團十年推出的年度新作《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生計畫》發想自義大利作家巴索里尼的詩劇《夜長夢多》,鴻鴻以沉浸式劇場為主軸,邀請三位新生代導演創作三段橫跨日治、白色恐怖及原民題材的異境故事,並邀VR團隊參與製作,每場不到廿位觀眾將被分組體驗不同的感官情境。

    文字|陶維均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戰場上的野餐》以情境荒謬的悲喜劇探討戰爭,遊走寫實與超現實之間。
    戲劇 黑眼睛跨劇團《戰場上的野餐》

    戰火下話家常 體制外見荒謬

    首演於二○一五年的利賀藝術節,由鴻鴻執導、改編自西班牙作家阿拉巴爾同名作品的《戰場上的野餐》,將於四月中重製推出。原劇以荒謬的悲喜劇探討戰爭與政治,鴻鴻的改編引用小津安二郎的戰時日記,並將劇中士兵的角色身分改為原住民,以此做「某種台灣狀況的隱喻」。

    文字|陶維均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改編後的《魔笛》,以現代觀點討論愛情、信念等主題。
    近期演出

    藝術學院畢業公演《魔笛》《重組》

    《魔笛》是莫札特最爲世人熟知的童話歌劇,劇中將各類型音樂劇中的不同曲風,精密地加以統一。很難想像,去掉音樂的《魔笛》,還剩下些什麼?然而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今年度的畢業公演,就將呈現一齣「話劇版」的《魔笛》。 新版《魔笛》由劇作家鴻鴻與導演姜秀瓊共同改編,突出劇作的豐富意念,以現代觀點討論愛情、信念、背叛、試煉等主題,由大傀儡與演員一同演出,並由「東方快車」的鍵盤手侯志堅重新設計音樂。 同晚演出的另一齣戲《重組》則是美國六〇年代「開放劇場」大師柴更(Joseph Chaikin)的後期作品,一九七九年在紐約拉瑪瑪劇場首演。以一種注重「表演」勝於注重「戲劇文本」的風格,演出十七個歌、舞、對話或獨白的片段。本次演出由顏美珍導演。 (吉訶德)

    文字|吉訶德、曹智偉
    第5期 / 1993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a8防空洞咖啡廣場請你來搞鬼

    九月的a8在請了鴻鴻介紹巴黎現代劇場風貌之後,十月份將推出「關於名導名作的溝通方式」,每週活動主題爲「視覺:希區考克作品」、「法國電影的舞台劇肢體語言溝通方式」、「日本式交感神經溝通方式」、「食色性也」等,主講人彭怡平,甫自巴黎學成歸國,曾寫過法文劇本《太極》,拍過短片《北平烤鴨》、《Marianne的衣服》,也拍過紀錄片《巴黎的中國年》等,此次在a8舉辦的四場講座,希望能不同於以往的形式,給參與者一個新鮮有趣的感受。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58期 / 1997年10月號
  • 台北詩歌節邀請多位來自土耳其、以色列、巴基斯坦與伊拉克等中東地區的代表性詩人。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詩人發聲 關注族群問題 「台北詩歌節」重返「家園與世界」

    文字|廖俊逞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 河床劇團《萊茵黃金》
    戲劇

    「華格納革命指環」 小劇場接力挑戰 當代觀點重述 四團搬演華格納經典之作

    華格納的《尼貝龍指環》規模宏大,四部曲的情節貫穿數十年,橫跨神、人、妖三界,在台灣曾以音樂會形式演出。這次劇場導演鴻鴻策畫「華格納革命指環」,邀請四個美學風格各異的劇團:河床劇團、黑眼睛跨劇團、EX-亞洲劇團、再拒劇團,接力搬演《尼貝龍指環》四部曲,堪稱國內創舉。小劇場挑戰大規模的經典演出,不僅完全沒有包袱,擁有更多自由度,某種程度可謂是種解放。

    文字|廖俊逞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 《黴菌市場默示錄》隱性傳達反核理念。
    特別企畫 Feature

    為什麼你不演齣戲、跳支舞? 從「反核」指向劇場界行動意識與作品生態觀察

    因福島災變使得反核意識成為主流價值將屆三周年,如果劇場作品向來常以創作者擁有較普遍觀眾豐厚的文本資訊、抑或全然獨創的虛構腳本而呈現,在「資訊不對稱」情況下具備較充分的靈光揮灑之可能,相對的,面對已然成為普同價值的熱門話題,作者與觀眾在「資訊對稱」的狀態下要如何使靈光不失能也不缺席,以形塑出更具創造力或啟迪性的作品或行動想像?

    文字|吳牧青、許斌
    第255期 / 2014年03月號
  • 「換屋計畫」排練現場,左起:陳雪甄、安原良、徐華謙。
    戲劇

    台法劇本對照 映射台灣當下處境 黑眼睛跨劇團「換屋計畫」 一台演雙戲

    同一個舞台、同一套布景,可以用來演完全不同的兩齣戲?這不是表演工作坊《暗戀桃花源》的兩戲撞台奇譚,而是黑眼睛跨劇團的「換屋計畫」同一批演員,同一個場景,分別演出法國劇作家卡里耶爾的《白馬將來的那天》,與鴻鴻新作《自由的幻影》,鴻鴻強調,把兩齣戲搭起來會有另外一層意義,揭露了「我們以為自己生活得很自由,但其實只是幻覺」的台灣當下處境。

    文字|陶維均、廖俊逞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 同學們台下專注聆聽,興致盎然。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女武神帶路 華格納歌劇探訪高中校園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與新竹高中合作《女武神》讀劇活動

    為了帶領高中學子認識華格納的歌劇世界,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與NSO聯手,趁著NSO即將製作演出全本《女武神》,特地到新竹高中舉辦讀劇活動。由劇場導演鴻鴻主講,帶領竹中音樂班同學進行,透過親身的劇本體驗,也種下了學生心中的歌劇種子。

    文字|李秋玫、林韶安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 紀蔚然作品《艷后與她的小丑們》。(國立國光劇團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七:國內原創劇作搬演頻繁,文本當道?

    能否搬演靠獎助? 「市場」尚未成氣候

    去年的劇場演出中,可以看到許多國內劇作家的名字,這是否象徵了國內劇作家愈來愈受重視?但就整體演出量增多的生態來看,或許只是相對性的數字增加,而非真實的比例增高。今年新生代劇作家被搬演的多是舊作,有新作發表的多是資深劇作家,所以創作的續航力是否足夠,相關「市場」機制能否建立,在在攸關劇作家未來能否占有舞台一席之地的可能

    文字|朱安如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 鴻鴻
    這樣過日子

    鴻鴻 零碎中拼出的詩

    身兼劇場和電影導演,詩人,老師,同時也是多個影展或活動的策劃人。鴻鴻的一天很難談得上規律。因為牽涉範圍廣,行程也彈性十足。突發性的會議或訪談擠滿密麻行事曆,從臺北市北區到南區,精準嚴厲社會批判到排練自己的導演作品。鴻鴻的一天,有點像小時候聽電台廣播節目,雖然放的歌一首都沒聽過,但點歌的人想講的話大都相同。

    文字|陶維均、Adward Tsai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達人推薦—鴻鴻、林伯杰

    文字|戴健宇
    第214期 / 2010年10月號
  • 陸弈靜本來只是個咖啡人,導演蔡明亮是她店裡的常客,她才因此接觸演戲,從客串洗頭婦人,一路演到影后。
    藝妙人物事

    陸弈靜 咖啡與演戲之必然與偶然

    她本來只是個咖啡人,開了好多年咖啡店,導演蔡明亮是她店裡的常客,她才因此接觸演戲,從客串洗頭婦人,一路演到影后陸弈靜,這回還要走入劇場上台演出,在導演鴻鴻的《跳舞吧!胖女孩》演出一名無法戒煙、卻要擔任戒煙大使、到處散播愛的種子的中年女子。

    文字|周倩漪、許斌
    第209期 / 2010年05月號
  • 美與醜,決定了人生?《醜男子》刺穿了當前徒重皮相的價值觀,讓觀眾重新思考辯證。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美女型男靠邊站,《醜男子》來了

    身分多元的創作人鴻鴻,即使因拍電影負債,仍一頭栽進賠錢的出版與劇場領域,自創《衛生紙》詩刊和「黑眼睛跨劇團」。「黑眼睛跨劇團」的創團作將演出歐洲當紅劇作家馮.梅焰堡的《醜男子》,情節從一個醜男子在公司因相貌遭到排擠開始。男子整容後相貌俊俏,在職場和情場上無往不利,卻因而引起眾人起而效尤,紛紛整容變得跟他一模一樣。這樣的結果,讓他跌入更不堪的處境。全劇藉著峰迴路轉的劇情,一一刺穿了當前徒重皮相的價值觀。

    文字|廖俊逞
    第200期 / 2009年08月號
  • 片中呈現周書毅作品《看得見的城市,人  充滿空氣》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鴻鴻與跳舞人生的對話 關於紀錄片《有人只在快樂的時候跳舞》

    劇場暨電影導演鴻鴻,近期完成了新作《有人只在快樂的時候跳舞》,以紀錄片結合舞蹈影片(Dancing Film)的形式,呈現舞蹈與人生、生活的親密關係。藉著拍攝布拉瑞陽、林向秀與周書毅的作品與生活,影片鋪陳出異於單純觀賞舞作的面貌。

    文字|林千琪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達人推薦—鴻鴻、楊忠衡

    文字|戴健宇、黃鈺嵐、黃芮琪
    第200期 / 2009年08月號
1234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