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悬缺两年,国家交响乐团(NSO)新任音乐总监人选终于在日前出炉。呼声最高的旅德指挥家吕绍嘉众望所归,已确定自二○一○年八月起执掌兵符。指挥是乐团的灵魂,这个舞台上的英雄人物,不仅主宰著一个交响乐团的特色与风格,更是领导乐团发展方向的关键角色。今日的NSO是过去众多指挥努力的成果,包括前任总监林望杰、简文彬及现任艺术顾问赫比希,而曾任前德国汉诺威歌剧院音乐总监的吕绍嘉首肯接任后虽表示:「大家不要过度期待,以为我一上任,所有事就会马上好转,还是要给我和乐团时间。」但无疑,NSO将迈入一另个令人期待的阶段。

回顾二十世纪音乐史,优秀指挥家投注毕生的热诚精力,造就成功乐团的经典范例可说不胜枚举,诸如卡拉扬与柏林爱乐、杰利毕达克与慕尼黑爱乐、普雷特涅夫与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葛济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伊凡.费雪与布达佩斯节庆管弦乐团等。虽然每个指挥的行事法则、领导风格不尽相同,但身为乐团的掌舵者,既要可以型态多样满足不同的人,多变的指挥权杖下,亦要回归「从音乐而来、朝音乐而去」的单一态度和信仰。在市场导向的二十一世纪,不随波逐流、坚持音乐本质的指挥家更显弥足珍贵,一如吕绍嘉接受本刊采访,谈到未来五年对NSO规划时所说:「我们从开『好的音乐』会作为起点。」

同样的在戏剧界为表演艺术而奋斗,持续追求艺术的本质,现已高龄八十五岁的当代剧场大师彼得.布鲁克从写作《空的空间》一书到今日,在剧场创作的探索之路上从不停歇。即将在台北艺术节上演的作品《何以如是》,叩问的即是剧场经验的核心:为什么?为什么要做剧场?为什么要把原属某人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另一个人?为什么人们要花时间去看别人表演?彼得.布鲁克以「为什么?」这句话打开剧场之门,让导演、演员和观众的人生经验在空的空间彼此交集、充实、进而具体化——即便「为什么?」并没有答案,而是生命的持续追寻。

莎士比亚对剧场创作者来说,也是一个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彼得.布鲁克以「开放性」的舞台手法和表现形式,展示他所观察到莎剧的不同面向;台北艺术节今年邀请的三个国外团队,也分别以迥异的导演美学、当代的诠释观点演绎莎剧。本刊特别企画「莎士比亚.变形记」专题,从户外环境剧场演出《重装马克白》、《低回李尔王》的手语转译、到《偷窥哈姆雷特》的创新改写,一窥二十一世纪莎剧制作的走向。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