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幕结束前George(James McMenamin饰)和Emily(Jennifer Grace饰)的婚礼。此刻「舞台监督」Jason Butler Harner(中间)融入时空成为主持婚礼的神父。(Barrow Street Theater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克罗莫《小镇》 反璞归真重现经典魅力

怀尔德的经典剧作《小镇》是一九三八年普立兹戏剧奖剧本,感于写实剧场的是学刺激反而让观众隔在舞台之外,他以简单素朴的手法,透过讲述二十世纪初新英格兰小镇的故事,让人体悟「珍惜生命中每一刻」。怀尔德用文字和极简的舞台设计在七十年前带给观众新的官能感动;七十年之后,克罗莫借由空间、服装和声腔的调度,模糊观众与角色的距离,打通了现代观众与这部经典旧作的连结,让怀尔德的主张再次被听见!

怀尔德的经典剧作《小镇》是一九三八年普立兹戏剧奖剧本,感于写实剧场的是学刺激反而让观众隔在舞台之外,他以简单素朴的手法,透过讲述二十世纪初新英格兰小镇的故事,让人体悟「珍惜生命中每一刻」。怀尔德用文字和极简的舞台设计在七十年前带给观众新的官能感动;七十年之后,克罗莫借由空间、服装和声腔的调度,模糊观众与角色的距离,打通了现代观众与这部经典旧作的连结,让怀尔德的主张再次被听见!

《小镇》Our Town

编剧:索尔顿.怀尔德(Thornton Wilder)

导演:大卫.克罗莫(David Cromer)

演出地点:Barrow Street Theater(27 Barrow Street, New York)

演出时间:于2009年2月19日首演,并已确定档期加演至2010年1月31日

纽约的大小剧场近年因为许多来自芝加哥的制作而开始有了不一样的面貌。在百老汇,刚于六月份结束了六百四十八场演出,二○○八年写实剧场的最大赢家August:Osage County,勇夺了去年东尼奖最佳戏剧和普立兹奖,而其制作团队从编剧到导演和演员都是从芝加哥浩浩荡荡而来;在外百老汇,另一位来自芝加哥的小剧场导演大卫.克罗莫(David Cromer)也以实验性的手法不断翻做美国经典剧本,为纽约注入有别于商业剧场的感动。就连最尖酸刻薄的《纽约时报》剧评家们在赞赏这些制作的同时,也开始思考这批芝加哥势力所为何来。

怀尔德《小镇》  回归剧场说故事的初衷

克罗莫的最新作品《小镇》Our Town,是重做剧作家索尔顿.怀尔德(Thornton Wilder)于一九三八年获得普立兹戏剧奖的剧本。这剧本在创作之初便是发自于剧作家本身对于美国当代剧场的反动:「我们的主张、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的绝望都是来自心中,而不是依附在任何东西上,或是存在于布景里。」(注1)怀尔德感慨写实剧场对于视觉的刺激如同上瘾一般索求无度,反而将观众隔在舞台之外,无动于衷。于是他开始构思一个能将观众的感官带回听故事时最纯粹的状态,并且在走出戏院之后,开始懂得「珍惜生命中每一刻」的作品。而他的方法就是用最简单的方式讲一个最普通的小镇故事——将时空回溯至一九○一到一九一三年纯朴的新英格兰,在一个名叫Grover’s Corners的虚构小镇上,两个平凡家庭的生活点滴。剧本分为三幕,逐一讲述在这十三年间发生在这两家的日常生活、爱情故事、与死亡。

而让这个剧本成为经典的便是怀尔德对舞台的要求:没有大幕、没有景片,就是一个空的舞台和两张桌子、六把椅子、以及在角落的一张矮板凳。没有场灯明暗的提示,戏一开始,他所设计的说书人角色「舞台监督」就直接站上近乎空旷的舞台,开始煞有其事地对观众介绍在这之上的小镇地理位置、生活作息和风土人情。接著,我们便看到两家的妈妈冲进舞台上自家的厨房里,开始每天早晨的例行工作:张罗早餐、催促孩子们起床吃饭上学、并试图在空档间和丈夫对话。我们的眼睛看著舞台上的每一个角色在他们的世界里忙碌,却没有任何的道具——送报僮逐家凭空丢报;牛奶僮牵著老马挨家挨户送奶,我们却只闻马蹄声;妈妈们在厨房里忙得团团转,却不见锅碗瓢盆。Grover’s Corners的生活便在演员和观众的想像中堆砌,而不时传来的远方火车声、教堂钟声、每日经过门前的马蹄声,甚至是妈妈们在无意间伫足欣赏的窗外月色和夜间后院的花香都成为这出戏诗意的元素。如此简单的舞台设计,反而拉近了观众与故事的距离。

一幕接著一幕,我们跟著这两个家庭一起度过每个平凡的日子,看著吉布家(The Gibbs)的男孩George爱上了伟柏家(The Webbs)的女孩Emily,两人在第二幕紧张却坚定地步入礼堂。最后一幕,在舞台监督的预示下,我们来到了小镇近郊的山丘墓园。场上一张张椅子上坐著在这些年里已经逝去的村民们,脸上漠然的表情呼应著坟上的石碑,面向永恒的远方。刚因难产而加入这个死寂队伍的Emily,无法切断对人世的眷恋,哀求舞台监督让她最后一次重温在世的一天。在众人的警告下,她避开了生命中几个最重要的日子,选择了看似轻松平凡的十二岁生日。而当舞台一角又重新上演伟柏家的早晨,看著爸妈熟悉却年轻的脸庞、不经意的习惯动作和切声呼唤,Emily才痛苦地了解到她曾漫不经心地错失了多少珍贵的时刻。而怀尔德就借由这个简单的舞台和简单的故事,将他企图寻求的感动,成功地带回了剧场。

打破大舞台规模,克罗莫让《小镇》回到小剧场

《小镇》自从一九三八年在纽约首演之后,每到美国史上几个纷乱的时刻都曾重新被搬上百老汇的舞台——一九四四年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九六九年越战反动时期、一九八八年美俄冷战尾声、以及二○○二年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之后,由已故的保罗.纽曼担纲演出「舞台监督」一角,并将整个制作拍成电影于公共电视台(PBS)播出。在三○年代兼具哲学思考与实验性的作品,经过时代的变迁,这个纯朴小镇的故事反而成为美国剧场寻求人道主义的慰藉。但这种带有使命感的制作动机,往往在一味追求重现美国早期善良民风的过程中,而将过于厚重的社会沈思覆在本该清新脱俗的寓言故事上。于是,《小镇》变得愈来愈严肃,舞台监督的语调愈来愈沉重忧郁,制作的规模和预算也愈加庞大。二○○一年百老汇的Roundabout Theater放弃了重做《小镇》的计划,原因却是让纽约剧评们匪夷所思的「编制过大、预算不足。」怀尔德当初所设计的两桌六椅的舞台,何以百老汇无法负担,令人无法想像。

然而今年二月底,来自芝加哥的导演大卫.克罗莫将《小镇》从百老汇的大舞台带进了格林威治村容不下两百人的小剧场里,却让怀尔德的剧本有了新的伸展空间。在Barrow Street场场满座的小剧场里,导演很有条理地将观众座位与小镇的街道规划在一起,留下两张桌子和六把椅子在场中央。在场灯完全不暗的状况下,克罗莫从容不迫地拿著手机走进来,向全场示意关机,翻开他随身的笔记本,便开始担任「舞台监督」的角色,向观众介绍这可爱的小镇Grover’s Corners。伟柏家和吉布家的妈妈们一样在太阳一升上来的时刻冲进厨房,但她们身上穿的却不是二十世纪初新英格兰的厚重连身长裙,只是简单的线衫、牛仔裤,加上一条围裙。所有的演员只穿著示意角色的现代服装,而且不带任何新英格兰口音。克罗莫也拿掉了所有的音效,甚至故意在他说完「我们不时还可以听见远方火车经过的声音…」让淘气的静默充满整个剧场。没有达达的马蹄声,也没有其他观众所期待的音效,克罗莫只保留最真实却更具有诗意的声音——妈妈们在午后边闲聊边剥著四季豆声音、在教堂练唱的合唱团,以及最后的送葬队伍哀戚低回的歌声。

最后一幕重现早年风格,令观众珍惜感动

虽然演员们的表演因为过于专注而使得整出戏的节奏莫名地迫切,美中不足地流失了怀尔德笔下小镇独有的闲适步调。但是,克罗莫最后的神来一笔,将所有节奏过快的表演缺失无罪开释!当Emily要求回到她十二岁生日的那一天,而克罗莫应允将场上唯一的帷幕拉开时——一个再写实不过的新英格兰厨房顿时呈现在我们眼前——Emily的妈妈穿著整套二十世纪初新英格兰妇女的冬装,在晨光中忙著张罗早餐,而她的爸爸也穿著厚重的软呢西装在二月的寒风中走进家门。当伟柏妈妈以浓厚的新英格兰口音督促著丈夫不要忘记把送给女儿的礼物拿出来时,炉子上阵阵的培根香唤醒了台下所有观众的感官,回想起每个人一生中有多少次这平凡一刻的幸福。先前过于莽撞的表演节奏,此刻成为导演暗喻人生在世不懂驻足欣赏沿路风景的设计;而最后一刻写实到令人心痛的早餐,更巧妙地将这三幕随性的服装、现代的口音和没有音效的设计呼应了本剧最后一段对话:

Emily:有任何人在活著的时候就领悟到生命的可贵吗?每一分?每一秒?

舞台监督:没有,但只有那些圣人和诗人们吧,有时候他们会有些感觉。(注2)

这个为时已晚的领悟,却在这个「小镇」上展开了新的风景——密密麻麻的观众席内,不时有手高低起落地扬起拭去脸上的泪水,不分男女老少大家都成为这出戏的一分子,一起共享Emily的痛苦与感动。怀尔德用文字和极简的舞台设计在七十年前带给观众新的官能感动;七十年之后,克罗莫借由空间、服装和声腔的调度,模糊观众与角色的距离,打通了现代观众与这部经典旧作的连结,让怀尔德的主张再次被听见!

从芝加哥到纽约,克罗莫令人拭目以待

已过不惑之年的大卫.克罗莫,过去二十年的青春岁月都在芝加哥的小剧场里磨练。而他最近以实验性的手法重做美国经典剧本的成绩已经受到纽约密切的注目。他处理这些经典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把那些不必要的经典包袱丢掉,重新注视这些极具原创性的剧本,再把它们原本的「酷」带回来。克罗莫已经在外百老汇掀起剧场的复古摇滚,现在又升格进军百老汇。下半年他受邀执导尼尔.赛门(Neil Simon)的旧作Brighton BeachBroadway Bound即将上演,他的导演魅力是否能在大舞台上站得住脚?现在全纽约的剧评家都在拭目以待!

注:

1."Our claim,our hope,our despair are in the mind – not in things,not in 'scenery." Lumley,Frederick (1967). New Trends in 20th Century Drama:A Survey since Ibsen and Shaw.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333.

2.Emily:“Do any human beings ever realize life while they live it?—every,every minute?” Stage Manager:"No. Saints and poets,maybe. They do some."

相关网站

1.登入《纽约时报》的网页,看看专家们怎么说 http://theater2.nytimes.com/2009/02/27/theater/reviews/27town.html

2. Our Town官网: http://www.ourtownoffbroadway.com/,点选"watch excerpts from Our Town" 便可观赏Our Town的演出片段。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