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作品中,吴思珊的动作受既有的声音层次牵制,亦即在背景不断重复的影像与声音,因此连带著她所持的乐器随著受制约的动作发出受到更多层制约的声音。虽然演奏者非常卖力,但建立在薄弱的创作上,演奏家也只能变成背负非战之罪的牺牲品。
黑川良一视觉声音剧场《光速》
10/22~25 台北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
继跨界之后,科技的运用也是国内表演艺术领域目前非常热中的创作途径与素材,科技的便利性让创意发现与实践呈现两者之间的途径缩短了,更因其多变化的特性,让创作者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冲击与回馈,进而获得更大的创意空间。另一方面,透过艺术家的运用,科技也拥有温度与厚度,不再是冰冷的数据游戏,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著工业与电子技术的进步,六十多年来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一直是全球各类艺术创作的重要议题与领域,而台湾在这个领域的涉猎,近年来也在中研院、各大学相关系所与各类研究室的推动下快速成长,累积不少成果。
演出结果,无法与文宣所述的创作概念相连结
两厅院今年的世界之窗以「日本」为主题,端出一系列丰盛多样的节目,其中《光速》是结合多媒体技术的视觉、声音与表演的综合艺术作品。《光速》的创作者来自日本与台湾两地:旅居比利时的黑川良一(Ryoichi Kurokawa)是目前国际间炙手可热的录像与声音艺术家,对于结合「视觉-听觉」与「科技-艺术」有极为杰出亮眼的成就;旅法台湾作曲家王思雅曾入选法国IRCAM研究员,钻研电脑电子音乐;负责互动程式与影像合成制作的谢承纬目前于巴黎攻读影像博士学位,在台期间也对电脑音乐多有涉猎;而担负表演重责的吴思珊则为优秀的击乐演奏家。
这个组合令人期待一个有意思的作品,然而聚精会神地观赏整部作品,不仅令人无法与文宣上的创作概念及叙述取得连结,更难以理解这样一个创作团队之所以共同创作的必要性在哪里?黑川良一以重制、扩张、扭曲、变奏等手法,以影像呈现一个流动的混沌空间,声音设计与影像紧密结合,虽然就创作手法与科技技术面而言并无新意,但堪称能够传达基本的艺术概念。节目单上并未明确说明黑川良一与作曲家王思雅的分工,但整部作品的声音以极为相似的方式不断地重复进行,再于大约全长的三分之一处加入吴思珊的表演与演奏。
背景声音不断重复,杰出击乐家也难发挥
吴思珊为一位杰出的击乐家,具备了击乐家特有的灵活度与机动性,在《光速》中她前后手持两种乐器——水管与鼓,两者均有声音装置,让乐器可以透过演奏者的动作而产生不同的音质,同时透过扩音,可以让观众在观看演奏者舞动的同时,耳朵也能清楚听到各种声音纹理的变化,这原本是简单、易懂、并且早已广泛被使用的多媒体艺术手法。只是在这部作品中,吴思珊的动作受既有的声音层次牵制,亦即在背景不断重复的影像与声音,因此连带著她所持的乐器随著受制约的动作发出受到更多层制约的声音。虽然演奏者非常卖力,但建立在薄弱的创作上,演奏家也只能变成背负非战之罪的牺牲品。
科技是扩展艺术层次与深度的工具与手段,如果艺术家以科技为盾牌,掩饰贫乏的创作思考,甚至端出炫目的器材与技术,包装空洞的艺术创作概念,不仅有愧于身为创作者的诚意,更恐将「科技与艺术」推入另一个被大众误解的创作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