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艺术 为了爱—萧邦》( 博雅书屋 提供)
艺@书

谜样萧邦 传记解码

波兰「钢琴诗人」萧邦向来甚受乐迷喜爱,但关于他的传记却实在不多,以致他的生平颇为令人感到雾里看花。亚当.查莫斯基所写的《为了艺术 为了爱—萧邦》,则透过许多波兰文材料的整理,呈现了少年萧邦的生活,也呈现了他对其他作曲家的看法,进而提点了塑造萧邦独特风格的要素。

波兰「钢琴诗人」萧邦向来甚受乐迷喜爱,但关于他的传记却实在不多,以致他的生平颇为令人感到雾里看花。亚当.查莫斯基所写的《为了艺术 为了爱—萧邦》,则透过许多波兰文材料的整理,呈现了少年萧邦的生活,也呈现了他对其他作曲家的看法,进而提点了塑造萧邦独特风格的要素。

有一件事情引人好奇:以萧邦受欢迎的程度来看,关于萧邦的传记,数量并不算多,一些轶事虽然广为流传,但是传来传去也就是那么几件。《为了艺术 为了爱—萧邦》的作者亚当.查莫斯基(Adam Zamoyski)提供了读者一些答案──「生性寡言,从不轻易谈论私事。他生前懒得写日记,加上自视不高,不曾写回忆录,身后又没留下妻儿」。

此外,「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一场国家起义和一桩私人宿怨,萧邦的私人文件大多已灰飞烟灭。」再加上萧邦的疯狂粉丝捏造了一批信件,虽然后来从历史考证、语言学、鉴识学各种途径,算是证实了这批信件系出于伪造。但是,在这批信件于一九三九年「出土」以降半世纪,必定也有不少萧邦的研究者受其困惑、欺骗、误导,走了不少冤枉路,浪费不少学术生命,也让萧邦的面目更为扑朔迷离。

新出传记让人认识更多少年萧邦

对于众多受萧邦音乐所吸引的人来说,萧邦的魅力是直观直感的,可以直接与个人内心底层的私密经验相感应,即使没有音乐史的知识或对作曲者生平的掌握,也不会稍减聆听萧邦的兴致。

那么,这本写于一九七九年、再于二○○九年改定的萧邦传记,能以什么方式帮助萧邦的爱好者呢?首先,这位作者是波兰流亡贵族之后,有语言、文化的优势,整理了不少波兰文的材料,使得中译本三百页的篇幅中,萧邦在抵达巴黎之前的生平就占了一百页。

这部分让读者一窥少年萧邦的生活,也看到不少萧邦对于其他作曲家的看法。萧邦的风格虽然独树一格,但也不是凭空造就。萧邦由母亲启蒙,六岁跟父亲友人学琴,培养了终身对巴赫、海顿、莫札特的热爱:萧邦随时都能凭记忆弹出巴赫的前奏曲与赋格,曾参加海顿《创世纪》的演出,在华沙欣赏罗西尼的《鹊贼》,最早写作的管弦乐曲是以莫札特《唐乔望尼》的二重唱写成的变奏曲。

此外,萧邦听到韩德尔的音乐,深受感动。帕格尼尼到华沙开了十场音乐会,也触发了萧邦思索钢琴表现的可能性。

作者著墨于萧邦在波兰岁月的同时,也就把塑造萧邦独特风格的要素给提点了出来。至于萧邦在巴黎的岁月,为了弥补萧邦留下的材料不足的缺憾,作者也像其他的萧邦传记作者一样,必须倚赖像是乔治桑这样有亲身接触经验、又留下文字资料的人不可了。

看到置身乱世的敏锐艺术家

不过,在资料的剪裁上,这本萧邦传记不仅著重在作品创作背景的叙述,也著重于萧邦身为钢琴家的演奏活动,以及萧邦的活动与十九世纪前半叶欧洲社会之间的关系。

萧邦一生与欧洲的革命息息相关。在拿破仑所掀起的浪潮冲刷之下,少时能从华沙一隅得到在维也纳、柏林献艺的机会。而到了萧邦晚年的一八四八年,革命再度席卷欧洲,萧邦一方面寄望波兰能得到独自力自主的契机,但身旁的钢琴家朋友也担心时局动荡,会影响收入,于是怂恿萧邦开音乐会。

透过这些细节,读者看到的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钢琴诗人」,而是置身乱世的敏锐艺术家。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