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兆华(林兆华戏剧工作室 提供)
焦点专题 Focus 革命信号响起三十年--走过先锋时代的北京剧场

林兆华 从形式到表演 坚持前行的先锋

林兆华可说是近代中国戏剧发展最重要的导演之一,开启了八○年代以来的实验话剧和小剧场风潮的他,三十年来持续在剧场中实验创新。林兆华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他导演了许多历史之作,如《绝对信号》、《车站》、《狗儿爷涅槃》、《哈姆雷特》、《赵氏孤儿》等,这些作品在不同阶段不仅扮演了先锋者的角色,也引起思想和美学上的争议和触及中国当代剧场的重要问题,例如对导表演方法的再思考与尝试,以及戏曲美学的现代应用等。

林兆华可说是近代中国戏剧发展最重要的导演之一,开启了八○年代以来的实验话剧和小剧场风潮的他,三十年来持续在剧场中实验创新。林兆华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他导演了许多历史之作,如《绝对信号》、《车站》、《狗儿爷涅槃》、《哈姆雷特》、《赵氏孤儿》等,这些作品在不同阶段不仅扮演了先锋者的角色,也引起思想和美学上的争议和触及中国当代剧场的重要问题,例如对导表演方法的再思考与尝试,以及戏曲美学的现代应用等。

若想了解后文革时期中国当代剧场发展的轨迹与成果,林兆华是一个最值得观察的对象。文革结束以后,中国话剧经历七○年代末和八○年代的探索剧和实验话剧运动、九○年代的先锋剧场、和九○年代末至今铺天盖地的商业剧场等发展阶段。其中实验与先锋剧场的发展与成就可说是中国当代戏剧在美学层面上最重要的和值得探讨的一环,林兆华则是在这方面唯一贯穿这三十年剧场发展的导演,他的重要性不仅是他导演了许多历史之作,如《绝对信号》、《车站》、《红白喜事》、《野人》、《狗儿爷涅槃》、《哈姆雷特》、《赵氏孤儿》等等,这些作品在不同阶段不仅扮演了先锋者的角色,也引起思想和美学上的争议和触及中国当代剧场的重要问题,例如对导表演方法的再思考与尝试,以及戏曲美学的现代应用等。

从形式的突破  开始吹起革命号角

大致而言八○年代的实验剧场运动可视为是对一九四○年代以来以服务政治为主的话剧的反叛,这种反叛并不像台湾八○年代的小剧场大剌剌地直接从主题思想上挑战旧有的意识形态,而更多是从突破旧有的剧场美学形式迂回地来表达,其主要现象就是对现实主义以外的编导手法的大量尝试,这段期间西方现代主义思想、作品和艺术手法是八○年代话剧人吸收养分的主要来源。在过去半个世纪左右,现实主义手法被左翼艺文人士与中国共产党确认为是传达其政治意识形态的最佳形式,因此当话剧艺术家刻意地不再使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时,若不意味著对旧有政治意识形态的反抗,起码也代表他们对艺术长期以来扮演政治工具的角色的拒绝。

一般认为,一九八二年林兆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人艺)三楼的闲置空间导演高行健的《绝对信号》,开启了中国八○年代的实验话剧和小剧场的风潮,虽然《绝》并非是后文革时期的第一个实验戏剧,但它绝对是最具影响力的一出,它的戏剧美学试验启发了中国各地的话剧人,这个启发尤其是在高、林二人对于突破现实主义的戏剧文学和表导演形式等方面,以及将戏曲美学的时空概念和表演手法应用于话剧形式的宣言与尝试,这个作品引发各地实验性和小空间戏剧展演的种种试验,并催化了话剧界长达数年对传统话剧的反省,与话剧与戏曲美学关系的重要讨论,一时间不少导演纷纷尝试突破过去焦菊隐年代那种直接挪用戏曲手段的民族化话剧,而开始从戏曲提取美学观念,用较为内化的方式运用在话剧的舞台表现,这时期最重要的成果应属林兆华在一九八六年导演的《狗儿爷涅槃》,他在此剧中运用戏曲的叙述表演和空舞台概念,将人物意识转化为具流动感的舞台调度,戏曲的精髓——意境之美——不著痕迹地被内化到现代戏剧之中,这出戏已成了中国话剧史上话剧民族化的重要经典。

九○年代的中国话剧呈现的是剧作家退位、导演主导的状态。然而,九○年代是一个热情消退的年代,八○年代两次清除精神污染(简称清污)的政治运动,这是当局针对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主义进入中国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所做出的政治制裁,在这两次清污运动中,许多艺术家(如高行健)遭到政府严厉的批判,加上随后而来的一九八九年天安门事件,八○年代充满理想性的创作热情被浇熄了不少,许多八○年代热中于实验戏剧创作的话剧人,抑或从话剧舞台逐步消失,抑或采取与现实主义戏剧妥协的折衷路线,这些采取折衷路线的话剧人,除了可能有来自大环境的因素,也有因为在经过整个八○年代轰轰烈烈的形式探索后,无法於戏剧形式的创新上有所突破,若不完全退回现实主义,也只好与现实主义戏剧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妥协。与林兆华同样活跃于八○年代的实验话剧资深导演,如王贵、胡伟民(一九八九年过世)、徐晓钟等人在九○年代多已退出话剧舞台,当时较年轻的导演,如王晓鹰,在九○年代后创作就是某种程度上与现实主义戏剧妥协的例子。

挑战剧本地位追求表演创新  实验热情迄今不歇

相对于八○年代实验话剧运动的消退,林兆华在九○年代的戏剧实验更为基进,他在八○年代的戏剧实验主要在于舞台形式,九○年代起他开始挑战剧本在话剧的权威地位,一旦挑战了剧本,称霸中国话剧超过半世纪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方法就必须面临被改变,林兆华在九○年代起的重要作品均与突破史坦尼体系的表演方法有关,并尝试寻找一种更为自由的表演方式,他对话剧表演革新所作的努力是八○年代实验话剧运动中从来没有的。

一九九○年,林兆华于北京电影学院小剧场导演的《哈姆雷特》,剧中角色互换的手法和特殊诠释使他再度成为开启九○年代先锋戏剧的先行者,这个作品在当时引起话剧界极大的回响与讨论。九○年代到千禧年之后,林兆华一系列在表导演上进行试验和不依照传统方式解读经典的作品,常常是每推出一部作品便引发争论,例如《罗慕洛斯大帝》、《棋人》、《三姐妹等待戈多》、《理查三世》、《故事新编》、《樱桃园》、《建筑大师》等。青年导演如孟京辉、田沁鑫、李六乙、牟森等人,从九○年代出中期起逐渐成为话剧舞台的主力,其中有的在初期以先锋作品得到认可和成功后,便很快地进入官方的主流戏剧制作型态,甚至是商业戏剧,其后的作品或许保留了貌似前卫外型,但其作品的实验性早已不存,这以孟京辉的戏剧最为明显。若说革新是戏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林兆华在九○年代至今持续在戏剧实验上努力不歇显然尤为宝贵。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 1961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现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 1982年与剧作家高行健合作,导演了中国第一部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连续演出百余场,引起轰动一举成名,成为大陆实验剧的开拓者。
  • 主要作品包括《野人》、《狗儿爷涅槃》、《哈姆雷特》、《理查三世》、《厕所》、《赵氏孤儿》、《白鹿原》、《大将军寇流兰》、《老舍五则》,歌剧:《夜宴》、《狂人日记》,京剧:《张协状元》、《杨门女将》等。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