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演员透过表演,展现了角色塑造与在地化的努力,几乎没有忽略任何细节;再者,创作群针对语言和互动,斟酌了其中的分寸,使得角色相当具有说服力。在与观众的近距离空间里,演员的呼吸、肢体和专注,均有高度的专业和魅力……整体呈现值得喝采。
On and IN 表演工作室《毕业之前》
12/9 台北 牯岭街小剧场
这一夜的看戏经验,像是闯入角色的生命回忆里。《毕》剧的故事描绘林秉宗(莫子仪饰)带著毒品,到高雄参加他高中同学高利达(高英轩饰)的电影作品首映。原本只是叙旧,利达却在秉宗的压力下,终于承认自己高中时曾「约会强暴」了秉宗的前女友、也是同学吴晓晴;记忆与认知的落差,使得三人的冲突一触即发。透过导演陈家祥的诠释(或说选择),全剧的导演概念倾向自省,而非聚焦于男主角行为是否犯罪,或是女主角如何看待过去这桩事件的态度,稍稍转移了这个剧本较受争议的方向。
展现了角色塑造与在地化的努力
若从女性与文化分析的角度来看,这出戏显得相当天真而浪漫。原著编剧史帝芬.贝尔柏(Stephen Belber)密集著墨了两位男角的心境与情谊;为了凸显本剧的戏剧性与冲突,编剧反倒模糊了女主角在所谓「约会强暴」的心境—— 观众无须计较谁是谁非的判决,只要了解他们有过挣扎即可。表面上,作者给了这位女性角色一个相当体面而坚强的身分:检察官助理,不过,潜在的意义似乎在暗示,只要这个女孩子不说,事情就会过去的。而这种暗示,令我相当忧虑,也相当排斥。
还好,《毕》剧选择了原作提供的另外一种情节演绎:增加了一个男人结婚生子、另一个人投身修道的结局。原剧铺陈与法律相关的议题,至此被巧妙转化为哲学和宗教的思考——当然我也受不了这种中产阶级的假道学。但,话说回来,两名演员透过表演,展现了角色塑造与在地化的努力,几乎没有忽略任何细节—— 例如开场时,演员莫子仪即清楚铺陈偷录彼此谈话的动机和动作;再者,创作群针对语言和互动,斟酌了其中的分寸,使得角色相当具有说服力。在与观众的近距离空间里,演员的呼吸、肢体和专注,均有高度的专业和魅力,除了女演员稍嫌生涩之外(我以为能够克服这种阴影,或是对自己有深刻认识的这种女性角色,个性应该有相当程度的复杂或世故),整体呈现值得喝采。
近距离参与让表演更具说服力
特别的是,这出戏对于舞台空间处理,多多少少辅助了文本的移植和转译。导演切割了原本牯岭街小剧场的观众席区位,让观众四散座落在角色的房间、回忆和主要情节呈现的廉价旅馆里。我们像偷窥者,被迫闯入他们私密的谈话里;又像是老朋友,跟他们共同分享曾经的点滴。在极具张力的空间距离下,也许观众偶尔会显得手足无措和尴尬(毕竟,演员与观众距离近到连他们互相打架,都可能要担心自己会遭波及),不过,情境如此之「真实」,而演员如此之投入—— 特别是莫子仪的表现,与过去他在几出戏里那种乾净又冷冰冰的质地,相去甚远—— 表演的情感,已全然将我说服。
幸好,制作团队选择在小空间里,以「大制作」的游戏规则,处理这出戏;因为观众如此身历其境,反而能替角色们设身处地。On and IN表演工作室的专业制作数量并不多,还只是起步而已,若能持续以细节取胜,成绩应当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