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O五月份的两场演出,在观众熟悉的海顿、莫札特、贝多芬与布拉姆斯的作品中包含了「第二维也纳乐派」三位作曲家的经典曲目:贝尔格的《小提琴协奏曲》、魏本的《五首管弦乐小品》及荀贝格的《第一号室内交响曲》,让乐迷在在名家的诠释下,跳脱调性的从属关系,享受音符自由伸展的另一种意境。
NSO维也纳世代对话系列
追忆.田园
5/15 14:30
一个叹息 一个世界
5/28 19:30
台北 国家音乐厅
INFO 02-33939888
就像其他艺术种类的变革一样,廿世纪的音乐是一个离经叛道的阶段。全新的音高与节奏组合、声音语汇的大幅度扩增,以及敲击式的声响为大家带来不同的聆赏经验。有趣的是,这些当初乐评家无法理解的作品,如今却成为当时的代表性杰作。
贝尔格对早逝少女的追忆
有别于老师荀贝格的作风,「第二维也纳乐派」的铁三角之一贝尔格,创作的风格是一种融合传统与廿世纪元素的音乐。也就是说,他将古典所酝酿下的浪漫派形式,跟自由无调性的技巧与十二音系列作结合。因此,贝尔格的作品那种温暖及戏剧性的音乐色彩一直吸引著他的粉丝们。贝尔格长年来健康状况不佳,他本人既不演奏、也不指挥,创作量跟其他作曲家比起来少很多。一九三五年过世时,他留下了一首以十二音列技法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这首曲子是乌克兰裔美国小提琴家克莱斯纳(Louis Krasner)委托的创作,在贝尔格生前从未发表过,但现在却是他最知名、也是最常被演奏的乐曲之一。接受委托之初,贝尔格并未积极写作,直到眼见一位标致女孩去世,才促使他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就完成这部作品。
这位女孩名为曼侬,是马勒遗孀爱尔玛改嫁包浩斯学派的创始者、建筑大师葛罗皮亚斯后所生的女儿,在十八岁时罹患小儿麻痺过世。受了这样的刺激,贝尔格从「追忆一位天使」的角度悼念这个短暂的生命,以两个乐章呈现,每个乐章又各自分成两个不同的部分。第一个乐章从慢板开始,以古典奏鸣曲乐章编写,随后以稍快板衔接。第二乐章从急速的音符开始,其中最特别的就是一个类似装饰奏的部分,小提琴的独奏非常困难并且猛烈,是非常精采的乐段,最后才以慢板乐章平静地结束。前两个乐段表现著人生,后两个部分则是描述死亡与升华。巧的是,在迅速地写完曼侬的花样年华后,贝尔格也跟著与世长辞。
魏本见微知著的简洁乐章
马勒的一首交响曲就是一个世界、无所不包,但那种浓烈的管弦乐法和冗长的情感铺陈,随著历史到了魏本手中,却发展出精简、静谧的抒情。他将一个音乐的大宇宙浓缩提炼到只有两到三分钟长度,无怪乎荀贝格说他的创作是「以一个单一的手势就表现了一部小说,以一个呼吸就传达了一个喜悦。」如此一来,每一个音符都变得无比地重要,也使得聆听者在简短的时间中聚焦音色,感受到一种全新的张力。几乎没有作曲家能够用那么少量的音符作为基础,并且造成极大的影响。
魏本的《五首管弦乐小品》是他早期无调的作品,管弦乐的简洁可说是无人可以比拟。全曲演出不到五分钟的时间,最短的第四首更只有六又三分之一小节,演奏总长更是不到卅秒。作品虽名为管弦乐小品,但魏本却不使用庞大的交响乐团编制,反而以十来位独奏者的室内管弦乐形式演出,并且还用了一些非传统习惯用的乐器,例如曼陀林、吉他、牛铃、簧风琴等,每首有不等的数量以及不同的组合。刚开始听魏本的音乐时,会发现音响由独立成一部分一部分不同的音群而组合起来,但反复聆听后就会发现他们都可以结合成为完整的结构,并且散发出诗意的阒静。
近身聆赏「第二维也纳乐派」
NSO五月份的两场演出,皆围绕在「第二维也纳乐派」三位作曲家的作品之间。贝尔格的《小提琴协奏曲》将由德韩混血的小提琴家薇薇安.哈格纳(Viviane Hagner)担任。二○○七年来过台湾的她,此次将带来日本音乐财团慷慨出借一七一七年制的史特拉底瓦里名琴,在根特.赫比希的带领下,以女性的角度演绎曼侬火花般璀璨的一生。
而魏本的《五首管弦乐小品》及荀贝格的《第一号室内交响曲》,则将在曾获哥本哈根马尔科国际青年指挥大赛第二名的义大利新生代指挥家法兰契斯可.安杰立科(Francesco Angelico, conductor)的带领下演出。此外,以加拿大钢琴家路易斯.洛提(Louis Lortie)也将在同场音乐会中大显身手。以「全集」好手著称的他曾在伦敦著名的维威格摩厅一口气弹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并且与加拿大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展开数年计划,在二○○八年完成莫札特廿七首钢琴协奏曲全集的演出。此次来台,洛提也将演奏的《第廿一号钢琴协奏曲》,是莫札特所有钢琴协奏曲中人气最高的作品。
两场音乐会,在观众熟悉的海顿、莫札特、贝多芬与布拉姆斯的作品中包含了「第二维也纳乐派」三位作曲家的经典曲目。在名家的诠释下,跳脱调性的从属关系,享受音符自由伸展的另一种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