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嬉戏》编剧在剧中呈现一段以自己作为的嘲讽的角色,多有男性对于性暗示的期待,夹带台湾编剧者常见的无奈。(许斌 摄)
新艺见/新锐艺评

时代,不再帮《嬉戏》背书

可惜的是整出戏的背负过重的时代感,七年后的今天看来,带给观众的是一场场或一幕幕的「回忆」,过去的议题在人事已非、物换星移后,我们还想或还能关心多少?还能引领出多少对议题的共鸣或共感?正在进入剧场的八年级生,能体会的大多是「嬉」,而「戏」要带给人的省思、教育或希望被看见的意义,已让时代的巨轮碾除殆尽,可惜了一场精采的时空。

可惜的是整出戏的背负过重的时代感,七年后的今天看来,带给观众的是一场场或一幕幕的「回忆」,过去的议题在人事已非、物换星移后,我们还想或还能关心多少?还能引领出多少对议题的共鸣或共感?正在进入剧场的八年级生,能体会的大多是「嬉」,而「戏」要带给人的省思、教育或希望被看见的意义,已让时代的巨轮碾除殆尽,可惜了一场精采的时空。

 创作社《嬉戏:Who-Ga-Sha-Ga》

10/7  台北 华山文化创意园区乌梅酒厂

笔者并未曾看过当年的版本,对于此剧的了解为:一个过去的优良剧本被再次搬演,文宣上描述则为口碑经典。进入剧场后,首先见到的是上舞台用纸箱搭建的背景墙面,以及琳瑯满目的各种一开始还看不出关联性的物品。

剧情开始由一名煽动民运的男子破题,想要探讨的面向昭然若揭。接著再让一男一女回到这个空间,开始回溯台北沦陷的原因;角色被设定为剧团的负责人及演员,以「扮演」的方式来诉说故事的动机,合情合理。也让多重角色仅由两人到四人随时转换的作法,不会遭到怀疑,可见剧本编排上所保留的灵活弹性抑或归功于导演的功力。也因著如此,多个角色安全地套用观众印象中既有的人物,来讨论想要被诉出的议题,也为有趣的巧计。

带有多方暗喻的台词  让观众不觉枯燥

二○○四年为此剧首演的年岁,剧本讨论著当年的社会议题,背景设定台湾分裂、台北沦陷、政府流亡和独立的宜兰、罗东。电视新闻主播与谈话性节目专家对话的场景,提出当时的社会动态,带著嘲弄及笔者个人厌恶的媒体型态,展现电视夸张的渲染力。用很简单的「蓝」「绿」撞衫暗喻政党间的斗争,套用了《卧虎藏龙》、「包青天」及「霹雳火」等电视电影的角色及剧情,搓揉戏谑的嘲讽批判了「中年危机」、「台湾司法」及「台湾戏剧生态」,「李慕白」还是「你白目」?「秀莲」是那位「秀莲」吗?以及许许多多花样丰富带有多方暗喻的台词,让观众不觉枯燥。在在都展现剧作者的编剧功力,加上一段以自己作为的嘲讽的角色,多有男性对于性暗示的期待,夹带台湾编剧者常见的无奈,顺带教育了观众「洒狗血」一词的由来。虽然未确认其由来的真实性,抑或早已不须追究,故事的确带来的有趣的印象,又或者将「洒狗血」的由来编得再洒狗血一些,是否会更有张力?

四个演员交替诠释多个角色,节奏的掌握展现出的喜剧张力的确为观众带来欢笑。剧情中,一个男性的性爱癖好经过「蝴蝶效应」所造成的极大影响,足以让剧中仿佛早该爆发的权力斗争、角力拉扯浮出台面。直观上或许是以性的负面意象嘲讽政治的肤浅与丑陋的操弄。反观,是否夹杂了对于公众事物关心,如同重视性爱高潮的快感?

「戏」的省思  已让时代巨轮碾除殆尽

可惜的是整出戏的背负过重的时代感,七年后的今天看来,带给观众的是一场场或一幕幕的「回忆」,过去的议题在人事已非、物换星移后,我们还想或还能关心多少?还能引领出多少对议题的共鸣或共感?正在进入剧场的八年级生,能体会的大多是「嬉」,而「戏」要带给人的省思、教育或希望被看见的意义,已让时代的巨轮碾除殆尽,可惜了一场精采的时空。时代事件共感不足时,一不小心就将这场演出不小心看浅了,还好笑料十足,合乎某族群观众的口味,期待有一天让社会感受到嬉戏并不只是发生在剧场,其实是个严肃的议题。

笔者以为此剧本的故事的大纲架构相当适合改编,尤其「剧团」这个什么都有可能发生的「代言人」极好发挥。若能利用原有的料理功力,使用切合现时的新食材,以剧作家对社会或多为政治的敏锐观察,更期待再次为现在的剧场生态现况发声,这本《嬉戏》就更不是闹著玩的。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编按:由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与本刊共同策划「新锐艺评」单元,为培育发掘华文地区表演艺术类评论人才,以公开方式长期征文,经由台新艺术奖观察委员评选陆续刊出。投稿办法详见http://www.paol.ntch.edu.tw/,竭诚欢迎投稿,共同为台湾的舞台留下一份记录。

(本专栏由【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与《PAR表演艺术》杂志 共同策划)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