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充满死亡与丑陋的叙事中,却有著许多的美丽诗意。(许斌 摄)
演出评论 Review

如果,对战争更深沉的诘问——

我们当然都知道军队的存在是荒谬的,战争是无人性的,对历史失忆更是不可宽宥的,国家、忠诚、牺牲、正义这些观念的本质与谬误,更有被深刻检验之必要,只是,在这样一个我们(包括创作者)无法接受,却只能与之妥协共存的明亮世界里,这些可贵的洞见,是否能帮助我们对当代战争与军事体制的本质,有更尖锐直指核心的诘问?

我们当然都知道军队的存在是荒谬的,战争是无人性的,对历史失忆更是不可宽宥的,国家、忠诚、牺牲、正义这些观念的本质与谬误,更有被深刻检验之必要,只是,在这样一个我们(包括创作者)无法接受,却只能与之妥协共存的明亮世界里,这些可贵的洞见,是否能帮助我们对当代战争与军事体制的本质,有更尖锐直指核心的诘问?

身体气象馆《黑洞3

2011/11/4 台北 牯岭街小剧场

从《黑洞》、《黑洞2》、《黑洞以外》到《黑洞3》,编导王墨林一系列黑色心灵的告白,书写个人记忆,在剧场的演出中,揭露那充斥在心中的忧郁、沮丧、怨怼、和对明亮世界的愤怒。

《黑洞》系列创作背后的动机,就像是卢梭最后一部作品《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书中的第一句话:「我就这样在这世上落得孤单一人」。这孤单当然源自不合当道的坚持,如记忆之必要,源自对大众品味的抗拒,如破碎扭曲痛苦之必要,也就是我们在《黑洞》系列作品中所看到的。

可能有对战争本质直指核心的诘问吗?

在系列新作《黑洞3》,八二三炮战中的死亡,就是那必要记住的事,在战争和军旅中被扭曲的人性,就是那必要被直视的残破丑恶,两者就构成了叙事的主体。但在这充满死亡与丑陋的叙事中,却有著许多的美丽诗意:赤裸而洁净的身躯,简单但意境非凡的空间(王永宏的舞台、Divel的灯光、李静怡和许斌的影像、王明辉的音乐),美丽哀愁的诗篇,和对无辜生命的怜惜,换言之,也就是人的想像中最美的部分。在这样的强烈对比反差中,剧场的魅力十足展现。

相对于这样动人的美学呈现,创作者对战争和军事体制的控诉、剖析、批判,却有其不足之处:我们当然都知道军队的存在是荒谬的,战争是无人性的,对历史失忆更是不可宽宥的,国家、忠诚、牺牲、正义这些观念的本质与谬误,更有被深刻检验之必要,只是,在这样一个我们(包括创作者)无法接受,却只能与之妥协共存的明亮世界里,这些可贵的洞见,是否能帮助我们对当代战争与军事体制的本质,有更尖锐直指核心的诘问?

剧终前,剧中角色民安说:「我害怕战争,打从心底害怕,不是怕死,而是怕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死。」只是,我们真的有必要害怕战争或死亡吗?假设对掌权的统治阶级来说,战争只是个用以巩固既有政经结构的手段,以毁灭的威胁让被统治者继续各安其位,结果未卜的真枪实弹真有其必要吗?这样的质疑,不仅可以用于理解两岸的对峙,甚至也可借以检视强权国家的战略思考。再者,军事体制在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发展轨迹,如藉「九一一」之名而发动的反恐战争,更说明了发生在他方/远方的战争不仅不是坏事,更是一门好生意。Naomi Klein在《震撼主义:灾难经济的兴起》书中,对黑水公司(Blackwater USA/Blackwater Worldwide)在伊拉克战争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就证明了因战争而生的庞大经济利益,岂是政客和大资本家能轻言放弃的!

记忆之必要是否就在对记忆的辩证思考上?

所以,战地金门仍是战地,但也可以同时是观光胜地,并且如剧中人所说:「岛上那些冤魂们,也一个个变成了观光景点的守护神啦!」只是,观光的人们「却没有人会为了在这里死了一个士兵而掉下一滴眼泪!」因为他们对战争的认知,已经和(过去的与当下的)战争的真实,有著如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换言之,八二三的记忆不仅遥远,「两小时内落弹达四万余发,是日落弹数更达五万七千余发」的景象,更可能被理解为惊人的壮丽奇观(spectacle),那么,批判反省的空间何在?不就在布希亚对波湾战争的诘问(波湾战争不曾发生)上?记忆之迫切必要,会不会也就在对记忆的辩证思考上?

因此,如果《黑洞3》能让我们领悟:无须为这个近乎白痴化的世界,付出高贵生命去爱它,我们更要进一步勾勒出这个白痴化的历程,和我们如何抗拒这样的不可抗拒,如何反转这样的不可反转!

孤单一人并不孤单,终有一天,所有的母亲和母亲的宝贝儿子都会醒来,一同高声颂赞真正的爱与和平。

剧场未来式广告图片
艺术家请回答-张擎佳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