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女演员在每一世代都各有风情与不同的舞台能量,难以细数道尽,也为台湾剧场样貌组出多变且渐层的光谱。(林韶安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百变女伶新生代/概论

在舞台发亮,打造Her/story

台湾剧场女演员之路

剧场,常常是男性编导的天下,但不可否认的,在台湾的剧场发展中,我们总是可以看到亮眼的女演员,让观众留下铭心印象。从早年传统戏剧舞台,到实验戏剧、校园科班训练,不同背景、不同路数的女演员,把台湾剧场的光谱渲染得缤纷多姿,而她们也在舞台,打造了属于自己的Her/story……

剧场,常常是男性编导的天下,但不可否认的,在台湾的剧场发展中,我们总是可以看到亮眼的女演员,让观众留下铭心印象。从早年传统戏剧舞台,到实验戏剧、校园科班训练,不同背景、不同路数的女演员,把台湾剧场的光谱渲染得缤纷多姿,而她们也在舞台,打造了属于自己的Her/story……

「女演员」一词,乍听合理无误,我们不就靠此辨识演员性别?然而有无这「女」字,好像又有这么点意思、似乎声明了些什么。将女演员独立出来讨论,对于既是演员、导演又是老师的访谈对象,总不免首先发出「演员就是演员,为何要分男女?」的质问。

虽未做过数据调查,但令人印象深刻的独角戏,似乎以女演员居多,风格主题也各具特色。仿佛因为女人的社会地位较常受到挤压,在舞台上精准强大的表演便愈加突出。如十九世纪的巴黎名伶莎哈.贝恩哈特,就曾男装扮演哈姆雷特王子,独领前卫风骚。

普遍认为,剧场过去长期为男性编导所主导,女人即使在台上也等于缺席。欧丁剧场的资深演员茱莉亚.瓦雷(Julia Varley),便因此举办「穿越」(Transit)艺术节,以女性创作者为主体,破除父权规范、为自己发声。不过,表演养成的教学是不分性别的,倘若有意识地加上或拿掉「女」字的时候,表演和创作会受到多少影响?这也许是观看台湾女演员占有亮眼一席之地的起点。

台湾女演员简易光谱

台湾女演员在每一世代都各有风情与不同的舞台能量,难以细数道尽,也为台湾剧场样貌组出多变且渐层的光谱。若从上世纪的五、六○年代说起,传统戏剧中的女演员就已展现独有的生命力,像是国宝级的歌仔戏演员廖琼枝或谢月霞,走唱江湖一生、见证文化生态的转变。「第一苦旦」廖琼枝精湛诠释戏曲中各样的女人情怀,也在学校致力教学传承;「沙哑小生」谢月霞女扮男装却风流倜傥,是儿子王荣裕的金枝演社剧团的推手与导师,也多次于欢喜扮戏团演出。而八○年代,台湾第一个实验剧团兰陵剧坊,以工作坊陆续培育了极具个性的马汀尼、刘若瑀、杨丽音等人,其中,马汀尼投入北艺大的表导演教育,刘若瑀创立了优剧场。

九○年代,台湾剧场出现更多元的创作取向,不同出身的女演员丰富了表演美学的厚度。例如,学院体系、文本为重的萧艾、郎祖筠、陈湘琪等,加强现代剧场的进阶;以音乐剧崛起的洪瑞襄,开启之后的风潮。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则让阮文萍和周蓉诗展现特异气质。而具实验性格的小剧场运动者,如临界点剧象录剧团的核心人物詹慧玲,以创作关注社会议题;或如吴文翠,从各种跨文化训练,寻求肢体剧场美学。尔后,自北艺大毕业的徐堰铃,在文本和肢体之间自由弹性游走;自法归国的马照琪,则带回贾克.乐寇的训练系统,以小丑默剧在台湾独树一格。

女演员变化多端、自成路数、难以比较。然而,世代变迁下,演员的特质究竟从何而来?

年轻世代更能「玩」出特色

甫自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退休的马汀尼,教学廿余年,观察男女学生的差异,她感觉,在十八到卅五岁之间,通常是女演员较愿意去挖掘自己的不同面貌,内在的表现也较为细腻且多层次。每个世代的学生,个性样貌都相差很多,也都有专属自己的条件和气质。而目前这些逐渐被看见的年轻女演员,则是因为她们沉潜过后,找到属于自己特色且收放自如的拿捏。

同样在北艺大教导表演的林如萍,观察台湾剧场的环境,第一个要面对的挑战就是,女演员数量较男演员多。由于竞争大,又身处一个可以四处link的时代,要如何脱颖而出,也就更加淬炼女演员的能力。林如萍举例,如王世纬的《鬼扯》就发挥了精采的玩性,而林钰玲则以少见的内敛见长。

若要简略提出新世代的最大特色,对导演魏瑛娟而言,她们青春无敌,且平台变多、不需固守单一战场,所以更擅于「花腔式」的玩耍。

政治权力结构里的女人

相较之下,魏瑛娟认为,早期演员的表演意识多具有批判和社会运动参与的意味,做剧场是一种与主流媒体抗衡的选择。这也是为何在她的作品里,女演员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就算是男演员,也会有趋近阴柔的中性打扮,试图在那个充满审查机制的父权社会里,争取另类的宣示。而魏瑛娟看著年轻一代已少有此类型的创作:「他们惯于影像和图像式的思考,倾向认同通俗,流行文化的符码运用也更自在。」

回到女演员的主题,「男女的身体条件本来就有先天上的不同,」魏瑛娟表示,「但演员的身体质感应好在于可塑性和弹性,最佳状态是具有雌雄同体的特质。」魏瑛娟的创作以去性别为反叛精神,但她也不忘现在有一群年轻人组成的「皮绳愉虐邦」,则是反过来分享欢愉。SM绳缚表演需要绝对的专业和高度的专注,结合身体需求的表演,更直接展现欲望的流动。

剧场演员许雅红参与黄蝶南天舞踏团,则是另一超越性别的独特例子。和一般学校体系出身的女演员不同,许雅红是以游走各剧团工作坊的田野调查态度,建立起自己的女演员之路。从接触优剧场、临界点剧象录、差事剧团等,到如今专以帐篷剧和舞踏为表演职志,许雅红已不称呼自己为演员,而是「行动者」。就像当初她会开始表演舞踏,完全是因为参与乐生运动,「这牵涉到的是生存之勇气、聆听死者的想法。」

舞踏演出时裸露涂粉的身体,对许雅红来说并不会因身为女性而造成障碍;相反地,她让自己成为中性的容器,「把身体交出去,享受多样的自由感。」这是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选择,一种超越「消费模式」的可能。透过劳动和舞踏的身体,将缝隙再多撕开些,让事物显露出来。女人的裸体不再情色,而是唤醒与祭悼的抗争表演。

性别的扭转意识

从一九九六年起参与策划四年一度的「女节」,导演傅裕惠综观当今台湾剧场的女演员,仍觉惋惜。她觉得:「台湾原创文本的女角仍嫌不足,少见生命厚度的建立。好的女演员也多是在执行导演的诠释、服务概念。应该说她们都是『寻找剧作家与导演的女演员』吧。」另一方面,傅裕惠认为现有的剧场生态和体制依旧偏于父权,节目众多但寿命过短,无法沉淀、讨论;依「演化」的概念来看,往往是大吃小,主流挤压了其他的空间。这也是她为何要办「女节」的原因:采取游击策略、随性发展。以拉拢的过程,改变创作生命的模式,意图带来有别于主流剧场的女性创作观点。

对女演员而言,性别是否根深柢固在表演意识里?

姚坤君在美国求学时曾演过改编莎剧的《李尔》,拿掉了「王」字,李尔成为一位日本中世纪拥地自重的母亲。这出戏的演出经验,让她意识到,「经典剧本的意涵有绝对足够的空间去做性别转换,所以在舞台上,我要演的是角色的人生而非性别。」姚坤君在台大戏剧系教表演时,也是以此出发,著重即兴和爆发力,「我要学生玩出潜力、打破预设。」

碰撞中求蜕变的演员哲学

关于女演员的修炼,现为EX-亚洲剧团团长的林浿安,则是在跨文化的肢体美学里,寻思女性自身的定位。在赴新加坡接受学校表演体系之前,她曾演出金枝演社的多出制作,尤以乡镇巡回、和老艺人的相处,让她碰撞了强大的民间能量,奠下与生命对话的基础。但她的女演员之路,在新加坡有了转捩点,重新思考自己要什么样的表演。在系列独角戏里,她曾借水袖的柔美反思传统对女人的束缚,和面对结婚生子的焦虑抗拒;也以莎翁的《第十二夜》作为角色反串的练习,试图为女性角色开创不一样的路径。直到异国婚姻与创立剧团的身分转换,林浿安在调适的过程里,更加感受到跨文化剧场中,演员独有的母性能量,反而是一种阳刚与阴柔的并存,坚毅且包容。

林如萍也强调,演员必定要有行旅取经的自我修炼,那是好演员在面对不同创作时,可以提供的素材。「演员不分性别,重点仍是清醒地设定自我目标,因为所有绚丽都是短暂的、所有的题材都会改变。」刚结束的《春眠》,林如萍却花了无比的力气排练演出,「没有资历深浅之别,只有『新』演员。每一次都必须从最基本的开始。」这是林如萍强调的态度,一定要让自己的精神与体力为此沉淀:「要拒绝捷径、保有演员的动物性能量;也要以成熟的态度向导演争取表演的创作权。因为演员就是运动员,也是手工业啊。」

演员拒绝被定义

曾导过《仲夏夜梦》、《亨利四世》等剧的马汀尼,在创作时不强调自己的性别:「强调不会带来更大的空间。再说,莎剧文本就有一定的开放性,其中不乏男女界线的游移扮装。」马汀尼表示,翻译《演员与标靶》一书,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即是演员如何将「我」转为受词。这也和她在北艺大授课的内容相互呼应:「比如透过哑剧的手段,从悬置到逮住的过程,因为没有语言,演员更能思考动作的演进步骤。或是布莱希特的专题研究,让学生练习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声音空间的构成设计,这些都能帮助演员更灵活地保持距离、转换身分,也因此有了更多的表演细节。」演员在马汀尼的课程里,锻炼的主要是自我创作的能力。

或许,这些对于好演员的形容:「中性」、「雌雄同体」、「跨文化」、「母性」、「细节」乃至于「新演员」等,都在在说明了,演员拒绝被定义,要保有在表演中跳接转换的自由。

「其实我们今天仍处在“his/story”的世界,女人活著本身就是很大的见证。」对于是否加上「女」字的看法,马汀尼觉得那不重要,因为直到今日,社会对女人仍有这么多规范的眼光,「女人们在窄缝中试图让自己不发疯,便已是一种“statement”(声明)。」

末了,聊到今年的星座课题,是关乎内在柔性潜力的解放,以及是否勇于逼视自我、打破陈规,马汀尼说道:「这就是了,女人的困境,让女人早早就得不断向自己提问。」

演员,或更广义的创作者、行动者,不正是一条与世界共同呼吸的自我修炼与解放之路?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