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瑛娟
-
挑戰邊界
表演空間
當我凝視這片空白,畫面便逐漸成形。有時我會帶著預先設計好的概念到現場,但是當我坐在劇場裡,很快就會發現那個設計在紙上或許很有趣,但是並不符合這個空間的特質或需求。每次當我回到某個空間,它就會將我帶到一個新的方向,向我展露如何運用它的新的可能。仍是同一個空間,但我已有所不同。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泰武古謠傳唱與佳興部落《太陽的女兒》
非常期待三月泰武古謠傳唱與佳興部落的《太陽的女兒》音樂會,不只好奇劇場導演魏瑛娟、電影導演陳宏一,和裝置藝術家王德瑜如何合作把排灣族詩化般的歌詞,與太陽的神話,轉化成舞台設計,帶領觀眾進入屏東山裡的部落,聽見他們用動人歌聲唱出屬於台灣的故事。也期待聆聽到佳興部落族人與享譽國際的泰武國小學生們,合唱或一搭一唱,唱出他們的傳統歌謠。音樂總監查馬克.法拉屋樂選擇有別於過去原住民音樂表演的熱鬧形式,回到傳統,以無伴奏,用人聲細緻分部,讓聆聽者聽見排灣族唱給土地的心。因為無伴奏,我們的心靈將更容易被觸動,在和諧的歌聲中,找到安靜的力量,妥善安放我們急躁的靈魂。查馬克.法拉屋樂說,排灣族的歌謠是分享的歌謠,快樂時分享一點快樂,難過時也用歌聲一起分擔。這是多美的世界啊!
-
即將上場 Preview 泰武古謠傳唱與佳興部落《太陽的女兒》
乘著歌聲之翼 來自太陽的天籟
由屏東佳興部落族人與「泰武古謠傳唱」合作的《太陽的女兒》,以部落女頭目孫江萬花的生命故事出發,導演魏瑛娟編織她出生、童年記憶到成長、戀愛、婚慶,透過廿多首代代傳唱的古謠,展現排灣族流傳五千年的部落生命史;並邀裝置藝術家王德瑜以排灣族文化精神核心「太陽」為意象設計舞台裝置,電影導演陳宏一以有別於傳統「肖像」的形式呈現排灣族人影像紀實。
-
即將上場 Preview 四位導演從「物件」出發
莎妹劇團「四物」 日常裡尋索異常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推出的「歲末聯歡」之作「四物」,依然聯合四位編導魏瑛娟、王嘉明、徐堰鈴與Baboo,以「物件」為主題發想演出,意圖從日常物件中尋索新的觀看與敘事方式,尋找出日常的「異常」。
-
焦點專題 Focus
在靠近途中叛逃,也在叛逃路上靠近
儘管不易辨讀,但小說《西夏旅館》畢竟是個自我追尋之旅;劇場作品《西夏旅館.蝴蝶書》當然也是自我追尋的故事,卻未必直承自小說。對於數年前即已動念改編的魏瑛娟來說,閱讀原著小說勢必成為一不可能稍停、妥協的叛逃過程,(小說家也藉由文字與無數故事的層疊鋪展,尋找自己的救贖),並且通向自身可感知理解的世界觀。
-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西夏旅館.蝴蝶書》導演魏瑛娟
西夏迷霧,旅館煙雲──從小說啟程
要如何從小說迷宮般的文字走出,轉化成劇場中撲塑迷離的推理劇?魏瑛娟以本省籍女性劇場導演的身分,如何與外省二代男性作家駱以軍的作品對話?魏瑛娟說:「整齣戲從形式到內容,都處在二元對話的關係中。駱以軍是外省二代男性作家,我是本省籍女性劇場導演;小說和劇場;陽本和陰本;台灣與中國;西夏與蒙古;尋找父親與尋找母親;文字與攝影」
-
焦點專題 Focus 當駱以軍遇上魏瑛娟
燃盡青春 探問「我是誰?」
魏瑛娟指出,駱以軍和她都是五年級生,她從《西夏旅館》看到「五年級的史觀」。兩人成長背景雖然不同,但在面對政治上共同的「父親」時,有著相同的焦慮與漂流經驗,「我是誰?」是所有創作者永遠的大哉問。駱以軍則從魏瑛娟作品看到兩人的相似處:同樣在創作中將青春燒盡。
-
焦點專題 Focus
如煙浮現的「西夏」
在史詩般的《西夏旅館.蝴蝶書》劇場裡,那些消逝的,竟如煙浮現,羌人吟詠的回聲、西夏文字之謎與考據、獨臥一室的少年、發光的房間、款擺的身體、島嶼上的蝴蝶「羅乙君」說:「你的閱讀方式決定了你的命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魏瑛娟 鏡頭下的劇場
隨身帶著單眼相機,俐落短髮,清瘦矮小的身材,熱愛旅行,時常在台北「溫羅汀」(編按: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交錯的區域)一帶出沒,凡是在「文青」身上找得到的元素,魏瑛娟的身上大多也有。她是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導演,連職業也相當文青。只是,和其他文青不同的是,魏瑛娟事事顯得從容自在。 她拍照從來不用特殊濾鏡,拍完的照片就堆在電腦裡,也不打算沖洗;她劇場排演時,氣氛輕鬆民主,在演員身上開發舞蹈般的律動感;她熱愛旅行,卻偏偏往最危險最冷門的地方跑。她追求創作的成就感,但同時又能入世經營廣告製作公司。她一直清楚路上的目標,賺錢支持創作夢,也許正因為目標清楚,走在路上,才能不徐不疾,一路撿拾生活片段的靈感,在創作的世界裡穩步向前。
-
戲劇新訊 莎妹劇團「一桌二椅X4」
回歸極簡舞台 探問劇場本質
「一桌二椅」是中國傳統戲曲舞台的配置,簡單的桌椅,透過高度抽象和寫意的方式,化繁為簡,衍變出各種象徵性的符號,界定表演的空間與環境,激發觀眾無盡想像。莎妹劇團新作「一桌二椅X4」剝除繁複的舞台元素,回歸極簡的劇場條件,魏瑛娟、王嘉明、徐堰鈴和Baboo,四位導演在一桌二椅的遊戲規則下,各自以不同主題和形式,切入表述,探問劇場本質。 魏瑛娟以《2033 沒事,Happy Birthday John Cage》向前衛音樂家約翰.凱吉致敬。約翰.凱吉生前狂熱投入蘑菇研究,關於蘑菇與音樂的關係,留下許多重要筆記。魏瑛娟說,蘑菇並非如我們想像全然沉默,相反地,蘑菇飽含豐厚的音樂性,只要深刻思索,必能體會。王嘉明藉由《笑場》摸索演員在嚴肅與輕鬆、悲劇與鬧劇、哭與笑被語言界定之前的心理和生理狀態。王嘉明說,「笑場」不是一個帶有道德指責的劇場術語,而是一個關於劇場和人生的哲學命題。徐堰鈴的《別》描繪人生中「不得不離開的情狀」,作品透過動作與音樂的共同發展,組合不同人物,故事和情境,承載了離別的畫面和狀態。Baboo的《檢場》延伸傳統戲曲中檢場人的功能,讓檢場人走入戲中,時而凝視劇中人演戲,旁白敘事,時而化身劇中角色,說白入戲。(鄒欣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私回憶/1992.魏瑛娟
台大話劇社期末公演,編導了《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不在下冰雹》The Name of the Rose,演員是阮文萍、Fa、王嘉明、曾寶儀、黃克明。英文劇名The Name of the Rose來自莎劇,整個演出想談人生意義生命本質之類。 還記得講的是一個自閉少年無聊漫長暑假遇到的奇人怪事。阮文萍、Fa扮演一對愛侶,關係甜蜜又緊張,不時看見幻影,一隻粉紅色恐龍橫越舞台。王嘉明演恐龍,穿著全套恐龍裝,肚皮上還有顆大大的紫色肚臍,每次出現都讓觀眾好開心。曾寶儀還是大一學生,家教嚴,有一場戲要穿泳裝,得先問過家人。 台大校園臥虎藏龍,啥人都有,有一場戲,文萍、Fa只裹一條白床單掩住重點追逐爭吵,談判高潮處,Fa對文萍張開床單展現「誠意」,背對觀眾的Fa如展翼俊美白鳥,背景音樂〈Love Me Tender〉響起,觀眾狂笑。突然,一女性觀眾奔上台衝至Fa前面看「誠意」,演員愣傻但鎮定,很有誠意地演完,台下觀眾還以為是故意安排的,在那個凡事都說「後現代」的年代,這種亂入,頗有時代精神。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美國芭蕾舞團、做臉不輸—小美容藝術節…
七月中,是喜好芭蕾的舞迷們捧著大筆銀子得去看的美國芭蕾舞團ABT!這次難得來台,雖然可惜沒有當紅的駐團編舞家Alexei Ratmansky的作品,但在兩廳院坐擁林肯中心大都會歌劇院每年只演出八週的(且常搶不到票)大型古典芭蕾,看著一級的線上舞者在台,再怎麼不捨也值 得! NSO與澳洲跨國製作的《蝴蝶夫人》歌劇,也是一個我想看的典雅經典!在這樣的傳統之外,魏瑛娟想出來的「做臉不輸小美容藝 術節」,勾起了我強烈的好奇!之前看過她一篇談論臉書的文章,亦莊亦諧,辛辣損極!沒想到即採取了行動!這回邀來的都是很有看頭的藝術家:余彥芳是個人色 彩強烈的舞蹈創作者,還有四把椅子劇團《等待窩窩頭之團團圓圓越獄風雲》編導許哲彬、編劇簡莉穎、音樂人蔣韜。其中的簡莉穎,既是高俊耀日前執導的《懶 惰》的編劇,也創作了本次女節的一齣戲,還是藍貝芝先前《無枝Nostalgia》二度呈現:「離家行動計畫」的劇本協力,是廣受邀約的創作人。 為了拓展好奇心,我也推薦看看台北兒童藝術節的國外節目!如果搶得到票的話。我曾在那兒發掘到了一張至今最珍愛的小提琴配樂,是個以色列舞團的原創。由是證明了兒藝節臥虎藏龍,不見得都是「頭腦簡單」的作品呢!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臉書世代的生態報告
鑑於臉書對現代生活與人際關係的深深介入影響,莎妹劇團編導魏瑛娟策劃了「做臉不輸小美容藝術節」,邀請六位新世代創作者余彥芳、許哲彬、蔣韜、李銘宸、陶維均和簡莉穎,共同以臉書為題,發表戲劇、舞蹈、行為藝術與音樂等風格形式不同的六齣跨界作品。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舞台發亮,打造Her/story
劇場,常常是男性編導的天下,但不可否認的,在台灣的劇場發展中,我們總是可以看到亮眼的女演員,讓觀眾留下銘心印象。從早年傳統戲劇舞台,到實驗戲劇、校園科班訓練,不同背景、不同路數的女演員,把台灣劇場的光譜渲染得繽紛多姿,而她們也在舞台,打造了屬於自己的Her/story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策展狂想之二:做臉不輸小美容藝術節
名稱:做臉不輸小美容藝術節 形式:表演藝術、臉書專頁、線上聊天室三大類。涵蓋表演、音樂、舞蹈、裝置藝術、研討會、工作坊、展覽、論壇等等。以受邀團隊擅長之議題與形式自由決定。 主旨:語言有味,面目可愛。以臉書書寫的百怪千奇現狀為主題進行各式創作。 內容:鑒於臉書人口激增人人重度倚賴不可一日無臉,露臉哈啦塗鴉牆門面作為人際關係拓展加朋友第一印象日趨重要,且已發展成熟迫切需要美容醫學相關技術支援,或做臉換膚或微型美容或切開整型等等皆環繞一重要主題,即是到底要讓人看啥樣的臉呢(臉是臉我是我知人知面不一定知心)是關心國家大事憂頭結面天下大事你們都不對我面子最大我說了算,或疼愛自己朱顏粉面頻換造型各角度自拍報告三餐隨時打卡要人追蹤不時抒發己懷面有菜色說生活充滿疲憊或紅光滿面元氣充滿凡事以哈哈喔耶作結外加符號笑臉,或面面俱到四面出擊轉貼各式文章圖片影帶夾議夾敘顯露品味喜好內涵思考勤於回答民調參加各式活動勤作表面文章硬撐門面滿臉風霜,或犧牲小我笑容滿面分送愛心推薦遊戲為人回應留言有讚就按善緣廣結看人臉色慈眉善目總之,不管朋友人數多寡大有面子或小臉美麗,勤奮做臉四面八方體體面面是首要正所謂輸人不輸面啦。 合作的藝術家:臉書上知名的個人或團體。例:一直社(舞台有夠大劇場美學改革小組)、少女手術中(野性妹妹藝術治療基金會)、你老師(教師表演評論語言促改會)、憂鬱少年(青少年搖頭矯情打氣同學會)、開喃商工夜補校一年級槍枝改造學校(校園霸凌宣導重點學校)、庸俗青年(青年文創創業輔導會社)、沼氣公園(快樂擁核核德核能環保單位)、摸溼溼薑(基因改造全面塑化烹飪作家)、面面(日日變臉會贏專業美容諮商師)等等。(請相信我這些臉書團體真的存在不信你去查) 場域:不拘。以其主題擇一適合的大小展演論述空間。叮嚀:空間大小觀眾人數多寡不是問題,論述方法意識形態美學高度創作操守才是重點。 觀眾:所有關懷臉書美容做臉議題之書友。
-
焦點專題 Focus
傳統清音 踏出勾欄的美麗探險
南管音樂家王心心,雖然一身傳統氣息,但在創作的路途上,卻是開放不拘的。從與現代舞合作的《昭君出塞》、《琵琶行》,到近期將上演的兩檔演出:與歌劇導演漢柏斯合作的《羽》及與指揮家簡文彬、導演魏瑛娟合作的《時空情人音樂會》,跨界的實驗讓王心心一次次嘗試超乎以往的南管演出形式。而她最在意的,仍是在這些跨界的實驗中,找到讓鍾愛的南管音樂,與時代俱進的路途。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台與文本 分合與變奏
劇場與文學分家,可說起自現代劇場拋棄文本、導演取代劇作家地位以後;劇場與戲劇分家,也等於與文學分家。然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發展未滿百年的劇場,越來越頻繁向文學借用題材、意象,或直接搬用文字,只是現代劇場運用或再現文學的方式,已與從前迥然不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導演與作家/文學劇場漫遊者.答客問
魏瑛娟:在廢墟之上搭建城市,在城市之下,挖掘廢墟
1.從改編文學為劇場文本的經驗中,你認為劇場何以提供讀者/觀者不同的樂趣? 如果文學文本是「實體」,那麼劇場搬演就是「鏡像」。就引用卡爾維諾的概念吧,這「彷若兩個城市,一個聳立在湖上,另一個映照在水裡,上下顛倒。」其樂趣在於,這是一座雙子城,但不對等,「每張臉和每個姿勢,都在鏡中擁有顛倒的臉和姿勢」,讀者/觀者在一點一點的對應過程中,忽然瞥見自己鏡中的倒影,更勝自身實體的真實。 2.處理文學文本和劇場文本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繼續沿用前述的概念吧,「有時候,鏡面增加了事物的價值,有時候又否定了價值。在鏡子外看似有價值的每件事物,映照在鏡中時,不見得能夠維持原有的力量」。其妙趣是,相同之處,上下顛倒;不同之處,可能對應緊密。在創作的想像上或說創作的樂趣在於,「在廢墟之上搭建城市,在城市之下,挖掘廢墟。」 3.任何一部作品都具備劇場搬演的可能性嗎?談談卡爾維諾作品的劇場性? 從《自己的房間》(1997)、《蒙馬特遺書》(2000)、《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2001)、《艾蜜莉.狄金生》(2003)到《333神曲》,我持續在劇場裡搬演文學作品,這些文本各異,包含了小說、詩歌、傳記到文學評論等文類,對我而言,沒有不可搬演的文字作品。相較於文字想像,劇場當然有其局限,但在局限裡玩耍文字意象卻也拓開了文字文本的更多趨近可能。三番兩次與卡爾維諾在劇場裡交手,我沉迷於其慧黠的哲學思辨,它們提供我所有視、聽覺符號流動的經緯。若要問文學作品的劇場性,卡爾維諾是我心中的首選。 4.你如何閱讀、理解、呈現《看不見的城市》這部小說? 這不是我第一次與《看不見的城市》交手,其實我在《Ki Ki漫遊世界》(1997)裡就企圖對應《看不見的城市》小說文本,當時我的導演筆記上寫著,「飛行和時差混淆時間,想像和旅行錯置空間。變換一個城市便失去一次記憶,被書寫過的城市立即被遺忘。親愛的卡爾維諾,我
-
特別企畫 Feature 離開或重返,看見或看不見?
描繪《看不見的城市》版圖的四種路徑
如果「劇場」就是這座看不見的城市,而文學之於劇場,文本的答案從來不是真正的答案,黎煥雄、鴻鴻、魏瑛娟、陳立華這四位青壯派導演,究竟想言說、完成、回應些什麼?「劇場」之於觀眾的距離,可以多近,又可以多遠?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極簡劇場達人
魏瑛娟 I have nothing to say and I am saying it
魏瑛娟小檔案 劇場導演,曾涉足商業廣告領域,作品《無可言說》、《2000》、《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多以丟棄語言、敘述甚至符號指涉的方式,探索減法的劇場美學,近來頻繁地獨自旅行,實踐簡單的生活方式。 一九八七年前後,斯迪麥廣告用了《沙灘上的愛因斯坦》做配樂,一時菲利普.格拉斯成了顯學,不僅搞實驗電影、小劇場的愛拿來當配樂,在誠品書店或十月音樂代理的唱片中,多少都可發現極簡音樂的商品變多了。但,在那之前就有一票「怪咖」在聽包括極簡音樂在內的「前衛音樂」,跨足商業廣告和劇場的導演魏瑛娟就是其中之一 作品《無可言說》回應極簡音樂 「菲利普.格拉斯對我們來說還算主流,我最喜歡史帝夫.賴克(Steve Reich)一九九五年的人聲作品Proverb,用的是哲學家維根斯坦的文本,算是speech melody實驗的代表,聽的時候腦子裡會上演幾何電影,一個圓形滾過三角形,四方型大雨下不停,一把剪刀追殺一根虛線。」魏瑛娟如是形容她聽極簡派音樂的感受。 對魏瑛娟而言,除了菲利普.格拉斯、史帝夫.賴克、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泰瑞.瑞利(Terry Riley), Erik Satie、約翰.凱吉(John Cage)、李給悌(Gyrgy Ligeti)也是她心中極簡主義的音樂家,不僅在作品中使用他們的音樂,也深受影響,二○○○年執導《無可言說》Lecture on Nothing,就來自約翰.凱吉同名專輯。「這是我徹底回應極簡音樂的作品,也是向約翰.凱吉致敬。除了用其中音樂外,在概念與形式上我也盡力以劇場媒材趨近約翰.凱吉的音樂理念:I have nothing to say and I am saying it。」 魏瑛娟一路在劇場中實踐「減法」的美學,減少事件、元素、符號,試著回到劇場的簡單本質或純粹狀態。她強調,「去作者化」是她一開始的企圖,但後來她幾乎沉迷於事物抽象概念與物質法則的追索,一如在《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裡分析拆解動作,試圖呈現動作不帶指涉的中性本質,「我常這樣想,如果劇場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