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文景的歌剧《凤仪亭》把川剧青衣和京剧小生放上西方歌剧舞台。(Julia Lynn 摄 纽约林肯中心 提供)
纽约

林肯中心邀演 中国艺术家展演多元创作道路

今年七月的林肯中心艺术节排出三档中国艺术家的节目:郭文景的室内乐歌剧《凤仪亭》、陶身体剧场的两支舞蹈和布袋戏师傅杨辉的《操偶师的故事》。三个表演固然各有不同,他们的创作者不同的生命历程,更反映了中国艺术家愈来愈多元的艺术道路。

今年七月的林肯中心艺术节排出三档中国艺术家的节目:郭文景的室内乐歌剧《凤仪亭》、陶身体剧场的两支舞蹈和布袋戏师傅杨辉的《操偶师的故事》。三个表演固然各有不同,他们的创作者不同的生命历程,更反映了中国艺术家愈来愈多元的艺术道路。

《操偶师》已经在台湾演过,看过的观众应该都可以感受到杨辉致力扩大布袋戏表演空间的努力。他打破传统的「彩楼」舞台框框的限制,把整个剧场都当做舞台;他不只藏身于布偶后,而是跳出来把自己摆在观众面前;他以自己生平经历为背景编故事,不受限于传统的题材。

对他来说,这些都是他要离开了中国的传统,才能创造出来的。

杨辉出身偶戏世家,但是文化大革命打断了这个传统,父亲被批斗下放,是他童年抹不去的悲惨回忆。成年的他,则是碰上一九八九年学运后的出走潮,一家兄弟又各分天涯。他自己先到了香港,辗转去到欧洲,在法国重新开展偶戏事业。杨辉相信他如果不离开中国,就不可能开创出充满个人色彩的偶戏表演。因为法国对艺术有很好的鼓励措施,让艺术家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创作,又有自由的空气,创作题材方式都不受限制。他在欧洲看了各种文化传统里的偶戏表演,让他了解表现空间的无限可能性。

郭文景  中国本土发展出新声音

但是同样也在文革期间长大的郭文景,却在中国土地上发展出他自己的音乐语言。

郭文景的家乡四川在文革期间武斗得很厉害,他的兄姐都下了乡,只有他被送去学音乐,糊里糊涂逃过一劫。他十二岁学拉小提琴,后来进了重庆市歌舞团,一九七八年考进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回到重庆,一九九○年开始回到北京母校任教。

文革后学校重开的首届大学生,很多人都出了国,像是谭盾、陈怡、周龙、盛宗亮、陈其钢等,郭文景是极少数没有喝过洋墨水的,但这并没有妨碍他的国际名声。他不但在中国屡屡获奖,作品在全世界演出,还获得许多国际表演团体的作曲邀约。《凤仪亭》就是二○○四年在阿姆斯特丹首演,不过当时只是以音乐会形式演出,时隔多年,才因为纽约艺术制作人唐启凤的牵线,找到林肯中心艺术节总监Nigel Redden和电影导演Atom Egoyan而有了舞台制作。

《凤仪亭》讲的是三国演义里貂蝉设下美人计,挑拨王允、吕布反目成仇的故事。舞台上的歌手只有貂蝉和吕布,都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员,演貂蝉的沈铁海唱川剧,演吕布的江其虎唱京戏,台下的乐队采室内乐的小编制,除了西方的管弦打击乐外,还有笛子、琵琶、胡琴和笙。郭文景把东西方不同的人声器乐声都当作是纯粹的声音运用,所以搭配起来只显出音色的丰富,而不见突兀。从这个角度看,他与杨辉是异曲同工,都是透过西方现代的表演眼光,重新诠释中国的传统。

舞蹈家陶冶  纯粹动作演出自己

而年轻一辈的舞蹈家陶冶,成长环境比他们平顺得多。他也是四川人,十二岁开始进重庆舞蹈学院学习,系统接受以传统舞蹈为主的训练,后来进入上海武警文工团。但是他不满足于文工团体系内的表演模式,总觉得其中的符号性太强,缺乏自己的色彩,所以他就进了中国现代舞先驱、舞蹈家金星的舞团,后来又进入北京现代舞团,开始接触自行创作之路,最终于二○○八年创建「陶身体剧场」。

陶冶学舞的过程一直在中国,但是对他有很大影响的金星,则曾经放过洋,了解欧美的现代舞风潮。陶冶的舞蹈,纯粹是探讨身体动作的可能性,抽象性很强。艺术节里的两支舞《4》和《2》,完全是就舞者的人数而定,摆明了只要观众看动作,不要去衍生其他的意义。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