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英博物馆莎士比亚特展展出的 The Arundel First Folio,封面的雕刻出自 Martin Droeshout之手。(©the Governors of Stonyhurst College;British Museum 提供)
伦敦

全世界的舞台 都有莎士比亚

为了迎接奥运盛事,英国的重要文化象征——莎士比亚当然不会缺席,以各种型态在一整年的活动中现身,如自莎翁诞辰四月廿三日起为期半年的「世界莎士比亚节」、大英博物馆为莎士比亚举办的特展“Shakespeare: Staging the World”等。莎士比亚不但对各领域甚至各国剧场有深远影响,也是英国受补助最多的剧作家,甚至有人倡议,别再补助莎剧制作了,把钱留给新创作吧。

为了迎接奥运盛事,英国的重要文化象征——莎士比亚当然不会缺席,以各种型态在一整年的活动中现身,如自莎翁诞辰四月廿三日起为期半年的「世界莎士比亚节」、大英博物馆为莎士比亚举办的特展“Shakespeare: Staging the World”等。莎士比亚不但对各领域甚至各国剧场有深远影响,也是英国受补助最多的剧作家,甚至有人倡议,别再补助莎剧制作了,把钱留给新创作吧。

「别怕,这岛屿充满噪音……」这段出自《暴风雨》的著名独白,在伦敦奥运开幕及闭幕式两度出现,以莎士比亚的文字点题开启表演,再适合也不过了。难得的文化和运动盛事,莎翁当然没缺席,以各种型态在一整年的活动中现身。

「世界莎士比亚节」(World Shakespeare Festival)自莎翁诞辰四月廿三日起,策划了为期半年的系列活动,由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主办,超过六十个协办单位一同参与。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Globe to Globe”:以卅七种语言演卅七场的莎剧,从伦敦南岸的环形剧场(Shakespeare’s Globe)出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剧团同台飙戏。

大英博物馆推出莎剧舞台展

虽然“Globe to Globe”早在两个月前落幕,不过莎剧迷也没失落太久,大英博物馆为莎士比亚举办的特展“Shakespeare: Staging the World”随即登场,广告短片中,身著盔甲的战士从河岸的环形剧场出发,踏过千禧桥、西区剧院、皮卡地利圆环,以蒙太奇的手法将现代街景与剧中人物连接起来,最后,在街上漫游的剧中人物们,缓缓步入大英博物馆。如此具有创意的广告,令人忍不住想进馆一探究竟。

展览内容中,探讨莎士比亚作品与国家认同相连结为核心,更呈现伦敦如何影响西方戏剧发展,以及之后透过贸易、殖民与外交,形塑今日的一国首都。展览中,不但有珍贵的古老手稿、剧本,还可一窥不同时期的剧场经验。特别是莎剧中所使用的武器道具,让观众可以印证它们是否如同自己的想像。一个与剧场有关的展览,当然也少不了和观众的现场互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则以数位化的装置,协助观赏者走进莎士比亚的世界中。除此之外,一系列的免费演讲、座谈一路排到十一月,以飨莎迷。

虽然莎士比亚昔人已远,留下来给英国的遗产依旧丰厚。事实上,除了今年的戏剧节外,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伦敦的莎士比亚环形剧场及摄政公园的露天剧场,都有常态性莎剧制作,更别提各式各样的改编、重新诠释的作品。不少巨星也曾重回剧场演出莎翁作品,如派崔克.史都华在二○○八年演出《哈姆雷特》、雷夫.范恩斯在二○一一年演出《暴风雨》,都吸引影迷踏入剧场,一票难求。

鼓励创新与经典再制的拉锯

若由从政府经费分配的角度来看,莎士比亚恐怕是受补助最多的剧作家。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每年从政府得到一千六百万英镑的预算,莎剧也常是其他受补助团队的固定剧目(repertoire)。这也引起另一个疑问:如此多的莎剧制作,会不会排挤新创作的资源?导演马修.华秋斯(Matthew Warchus)便曾有过激进的提议:暂停所有莎剧演出十年,借以鼓励新创作;或是如《卫报》记者琳.高登娜(Lyn Gardener)所言,政府仍旧补助剧团,但是设下规则,例如:剧团仍可演出莎剧制作,但在两年内不能拿补助款来重制莎翁作品。如此一来,观众可以重温经典,而政府补助款也依旧能够给予团队足够的资源来冒险创新。

今年的莎士比亚戏剧节,以及一系列的相关活动,再次让人体认到莎翁的魅力,他的影响不仅仅在英国文化中,无论是电影、舞蹈、戏剧,不同国家、不同语系的各个舞台上,都可见其身影。借此机会,也一并思考:在奖励新作与传承经典之间,政策及资源分配的权衡,仍旧是相关政策制定时的重要课题。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