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国国家剧院制作的舞台剧《战马》,跨到大西洋彼岸,一举夺得本年度东尼奖最佳舞台剧奖,更囊括最佳导演、舞台设计、灯光设计及音效设计等大奖。载誉归国之际,也引发剧评讨论,认为保守党政府大举删减艺文预算之举,恐有害未来艺术发展活水,期待政府要正视栽培基层剧场的创意生力军。
以获奖无数的英国作家麦可.莫波格(Michael Morpurgo)原著小说改编的英国舞台剧《战马》War Horse,挟著在伦敦西区(West End)一票难求的气势,奔往大西洋彼岸的百老汇,一举夺得本年度东尼奖最佳舞台剧奖,更囊括最佳导演、舞台设计、灯光设计及音效设计等大奖。
《战马》于二○○七年由英国国家剧院(National Theatre)制作首演,以其获得的高度评价,《战马》于二○○九年转往真正好集团(The Really Useful Group)旗下的新伦敦剧场作长期的商业演出,预计将演出至二○一二年十月。此作品不仅于扬名百老汇,更将在澳洲、加拿大剧场扬姿,大导演史蒂芬.史匹柏已将故事改编为电影,预计于今年底上映。
从农场到沙场 深深人马情
「一将功成万骨枯」,不仅战士葬身沙场,战时使用的马匹更是被人遗忘的英雄。《战马》灵感源于一幅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一名军官所绘图画,加上偶然间从老兵口中得知的真实故事,促使莫波格完成这本有别于人类观点,而是以马儿生涯为主轴的叙事作品。
主角「乔伊」(Joey)原本生活于乡间,被瘦弱的小主人亚伯特细心照料。不料战事席卷全欧,亚伯特的父亲看在高额赏金的份上,擅自决定将乔伊卖给军队。伤心的亚伯特担心乔伊的安危,谎报年龄加入军队,只为了寻回自己的爱马。上半场故事著重于农村生活的描绘,直到乔伊及亚伯特入伍后,场景逐渐转变为沙场上短兵相接、尸横遍野的惨况。随著战事持续不断,杀戮武器更精良,乔伊甚至在战场上与坦克车对峙。最后,乔伊与亚伯特各自经历了各种苦难磨练,终于能够重逢,平安返家。
《战马》最值得一看的,便是出神入化的各式剧偶。「乔伊」马身以竹枝编成,尺寸比照大型公马,得出动三名演员一同操纵。无论是马儿喝水、发怒、受伤等动作,从耳朵至尾巴,皆可看到戏偶各式隐藏机关的细腻之处。同时,为了在短时间内转换乡间风景与战场,舞台设计舍弃了大型布景,改以投影方式投出简单素描背景,搭配演员精准的走位,换场得以一气呵成。文本与音乐则相辅相成,由一名歌者在舞台旁以叙事者角色串连故事,使观众得以沉浸在近百年前的战争氛围中。
得奖引发讨论 呼吁政府重视基层剧场
除了《战马》之外,另一出在东尼奖大放异彩的《耶路撒冷》,同为英国出品。不仅如此,两出剧作皆出自获英格兰艺术协会(Arts Council England)稳定经费支持的剧院。得奖消息传回英国本土,亦引起广泛回响。尤其在保守党卡麦伦(David Cameron)政府上台后,大幅删减文化艺术相关预算,对艺文生态造成重大威胁。此时,东尼奖的捷报亦引发讨论。英国《卫报》Guardian剧评家麦可.比灵顿(Michael Billington)指出,《战马》在百老汇的成功绝非侥幸,实应归功于各地蓬勃发展的小剧场,为剧场界带来源头活水。事实上,就连同时获得大奖的导演玛丽安.艾略特(Marianne Elliot)及汤姆.墨利斯(Tom Morris)也长期活跃其中。剧评同时指出:倘若只有高知名度的组织获得关注,并且无法从下而上培养年轻导演、演员及剧场工作者,日后将会付出更高的代价。《战马》的商业获益及艺术成就之所以能并驾齐驱,除了归功于感人的故事情节、及精巧的戏剧手法之外,英国本土丰沛的创作能量,以及国家文化政策的影响,亦是观众在鼓掌叫好时,不可忽略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