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舍五则》演出海报,视觉上主打老舍(左上)与林兆华(右)。(欣欣向荣文化传播公司 提供 )
上海

《老舍五则》征服上海 再续京味儿风潮

林兆华执导的《老舍五则》,延续之前北京人艺访演上海的风潮,让上海人继续沉浸在道地的京味儿里。这出戏是两年前为纪念老舍诞辰一百一十一周年而作,由北京曲剧团为演出班底,演员能说能演,剧情亲民,林兆华更以极简舞台,让表演者更有发挥空间。

林兆华执导的《老舍五则》,延续之前北京人艺访演上海的风潮,让上海人继续沉浸在道地的京味儿里。这出戏是两年前为纪念老舍诞辰一百一十一周年而作,由北京曲剧团为演出班底,演员能说能演,剧情亲民,林兆华更以极简舞台,让表演者更有发挥空间。

酷热的暑期已过,北京人艺在上海引燃的热潮却似乎未曾淡去,一股追捧京味正剧的连锁效应正在蔓延,田沁鑫版的舞台剧《四世同堂》也趁此机会再度重返上海滩,若说此旋风下谁是最大受益者,则莫过于林兆华执导的《老舍五则》,改编自剧作家老舍的短篇小说,主创人员都是祖上七代纯正的北京人,并选择北京曲剧团作为班底,力求还原「京味儿」,从市井凡人的生活习惯,到地道的北京话,这张块京字招牌加上亲民的定位,因此颇有票房号召力。

老舍小品  短打上场

二○一○年是老舍诞辰一百一十一周年,《老舍五则》一剧正是为此而创作,其老舍大量作品是以老北京为社会背景,市井民风无不体现出老北京的文化魅力。该剧以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串成了一部多角度反映老北京市井人生的悲喜剧,从京剧、功夫、黑社会、自杀、三角婚姻等题材入手,都成为独特的切入点。首都博物馆曾以最新的数位技术对舞台剧《老舍五则》做全景记录与三D展陈,使其成为中国博物馆历史上第一个被收藏的戏剧作品。

编剧王翔认为,写作短篇小说时的老舍还是一个激愤青年,能够看到人性之恶,穷人排挤起穷人比富人还狠,不像后期演变成口号般虚幻理想的《龙须沟》,其间描绘的穷人总是互相帮衬,其乐融融。王翔从老舍长子舒乙的推荐中,选出五篇,把白描的小故事加以改编,串联大段对白铺展而成一百分钟五段黑色幽默的人生哀歌:《兔》讲一位京剧票友急于下海演出,演绎了一个的男戏子与包养者之间的同志之恋;《上任》以戏谑的笔墨描写了一次失败的「匪变官」实践过程;《断魂枪》则隐喻了文化的失传,由于洋枪、火车的发明致使功夫、镖局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也是三角》写两个穷逃兵,只能共娶一房老婆的挣扎心理;《柳家大院》讲述了受尽婆家欺凌的倒楣媳妇自杀的悲剧。

林兆华导演  极简主义风

要想让《老舍五则》的京味地道,演员很重要,王翔和导演林兆华想过天津人艺和北京人艺。但天津人艺一张嘴是海河的味道,北京人艺是外地人演京味儿戏,最后还是林兆华最终定案:北京曲剧团。不仅有著名演员李成儒、方旭担纲主演,还在《断魂枪》和《兔》中请来了既会武术、京剧,又懂戏剧表演的专业演员,担任主演的程派演员刘欣然,自己就是一位「下海梨园」的男旦票友。

在接手《老舍五则》之前,林兆华只动过一次老舍的戏,那是一九九九年复排《茶馆》,虽然当时预言描红模子肯定是「死路一条」,林兆华却不得不承认「没有太大的改变,跳不出那个圈去」,《老舍五则》给了他跳出圈的可能性。在舞台上堆过黄土高原、放过羊、搭过整栋窝头会馆的林大导,在此设计了一个极简的舞台︰三块草帘子、几把椅子、一截粗绳子,几乎就是全部的道具曲剧演员的加入,让他更加方便地打破现实主义的铜墙铁壁,演员在角色中自由进出,一会儿演戏一下子说戏,要呈现一个极空的舞台,呼应编剧的舞台提示,就是「一个中性的环境,四周无限的黑,无限的远」。尽管这些小说完成于六、七十年前,但其展现出来的老舍对人类生存与生命价值的思考,却具有绝对的现实意义。这出改编自京味本色的文学作品,不拘一格地打造新京韵的风俗民情,将公众的视野重新聚焦于作者笔尖的犀利与深情,应是前卫实验关键的一次有力出击。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纪念大师-张岫云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