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马尔说:「我是位音乐家,而钢琴刚好是我的乐器。」(© Marco Borggreve/DG 国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
编辑精选 PAR Choice

「他」为琴狂 挑动微细完美的音符

艾马尔首度来台 带来独特清晰的德布西乐章

因为纪录片《我为琴狂》而认识这位「龟毛」钢琴家的观众注意了!艾马尔本尊即将于十一月首度访台演出,带来他拿手的、而且跟别人不一样的德布西,总是被误解为印象乐派、又被演奏得朦胧无形的德布西,在艾马尔手下则是「观点清晰,而且充满著生气」!

因为纪录片《我为琴狂》而认识这位「龟毛」钢琴家的观众注意了!艾马尔本尊即将于十一月首度访台演出,带来他拿手的、而且跟别人不一样的德布西,总是被误解为印象乐派、又被演奏得朦胧无形的德布西,在艾马尔手下则是「观点清晰,而且充满著生气」!

艾马尔钢琴独奏会

11/19  19:30 台北 国家音乐厅

INFO  02-33939888

录音的前夕,维也纳首席调音师史戴芬.克努佛(Stefan Knupfer)开著车,在等红灯的时候,他向纪录片剧组坦承压力,因为即将面对的人物,将是对音色坚持到底的钢琴大师艾马尔(Pierre-Laurent Aimard)!「他只要一出手,就能得到几个录音大奖」,然而在这之前却有段艰辛的难关要过——调音师瞪大了眼睛模仿:「当他一说『太棒了』,就代表他接著会说『是啊,这好棒啊,但是……』」

「这是他的口头禅,听到这句话,就代表著我的皮要绷紧了!」调音师将台上的钢琴安顿得完美无缺,艾马尔看似非常满意,但弹了一会儿,又忍不住腼腼地笑著说:「还是有点问题……不好意思……」钢琴家在没人怀疑的地方敏锐地发现问题——当他手指一放到琴键,马上就知道动了什么手脚,无怪乎快被逼疯的调音师,也不得不说他实在「超神!」

对自己的挑剔近乎苛求

很多台湾观众都是从纪录片《我为琴狂》里认识这位钢琴家的,影片中艾马尔「龟毛」到极点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但他的能耐并不在挑剔别人,而是对自己的挑剔近乎苛求。一九五七年生于法国里昂,十六岁即获得巴黎音乐学院的大奖,同年就勇夺国际梅湘音乐大赛第一名,三年后又获得布列兹钦点成为法国「世代之间乐集」(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首位钢琴独奏家。他的技巧精湛、曲目广泛,和多位当代音乐作曲家都有合作,首演过布列兹、史托克豪森及李给悌等人的作品,特别是与李给悌有过十五年的工作经验。他的高成就不但让他赢得皇家爱乐学会演奏乐器奖、被「美国音乐」封为年度音乐家,灌录的专辑更获得回声(Echo)古典音乐奖及葛莱美等大奖。

他师从梅湘夫人,但是……就艾马尔自己所言,他是从十多岁起就认识梅湘夫妻,并跟随两人一同学习。除了法国曲目外,他更往返巴黎和伦敦、远赴布达佩斯学习钢琴,向指挥席洛夫(Albert Sirov)学习乐曲分析。而为了尽可能了解钢琴演奏传统,他更去过莫斯科数次,跟各个学派大师学习。受过各种思维洗礼过后,面对音乐,他有著严肃且哲学性的态度,并且常常思考著手上功夫以外的功课,他说:「我想有很多人认为年轻钢琴家的技巧程度多半非常高,但人们并不确定他们的艺术程度是跟期望的一样好。」因此除了演奏生涯之外,他也在科隆大学及巴黎音乐院担任教授,亦不时于世界各地举办工作坊与大师班,传授他对音乐独到的诠释和见解。

他擅长现代,但是……演奏当代作曲家作品是他活在当下的职责,然而传统对他来说一样重要。从演奏当代音乐到进军古典曲目,他也接连演奏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灌录巴赫《赋格的艺术》、并偕同指挥家哈农库特(Nikolaus Harnoncourt)灌录贝多芬《钢琴协奏曲》。但这不代表他的兴趣只在钢琴演奏上,近年来他还涉足指挥工作,只不过他也澄清:「我不是一个指挥,将来也不会是。这不是我生活的方式,我也没有这方面的才华。但如果你要我去对我所做的事下定义——我不会说我是位钢琴家,我是位音乐家,而钢琴刚好是我的乐器。」

他弹的德布西和别人不一样

他演奏德布西,但是……他弹的德布西和别人不一样,德布西的音乐常被世人误解,虽然他就像是一个声音的探险家,发现了大胆的新手法、质地、时间、和声和结构,但却常被演奏得太过于朦胧无形,令人难以捉摸。但《洛杉矶时报》的评论却对艾马尔演奏两本德布西《前奏曲》的色彩与观点大为赞赏,认为:「他演奏的音乐观点清晰,而且充满著生气。」德布西的《前奏曲》有别于德奥乐派的钢琴音响,观念上是更接近东方美学的意境和氛围,然无论什么作品,至今世人仍爱将德布西的音乐与印象乐派划上等号。事实上他本人却是相当排斥被冠上这样的说法,比起印象主义,他的多首声乐曲更采用了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影响不容忽视。

从艾马尔的录音,听得出他对这个概念是清楚的。而他本人也说:「那是德布西的恶名,将他认为只是一个印象派是个狭隘的看法,这是完全错误的。人们应该想想——为什么这个意思、还有这是什么意思?他的变化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这前奏曲是如此地多样化。你看这真的是廿四种方式去画、去设计、去建议、去做梦、去影射、去感染的。这时刻的德布西是丰富的,他找到一种用多样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方法。」

是啊,他终于要首次来台弹德布西了,但是……如果不亲临现场,又怎能感受得到他无瑕的琴音?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纪录片《我为琴狂》  跟著调音师走进音乐殿堂

《我为琴狂》主要记录艾马尔受邀至维也纳录制巴赫《赋格的艺术》的过程,片中包括知名钢琴家布兰德尔、郎朗、还有另类搞笑演奏组合「伊古德斯曼&朱」的穿插,但是以艾马尔与调音师之间的工作贯串。虽以纪录片方式拍摄,但据悉成本耗费高达四十万欧元,让世界知名的维也纳演奏厅,如「演奏大厅」、「舒伯特厅」、「莫札特厅」也一一入镜。

为因应片中诸位音乐家对音色的追求,影片在声音上下了许多功夫,不仅现场皆依标准杜比来录音,并以超过九十组分轨的声音混音而成,使观众在欣赏时得以与现场人员一样辨悉声音的细微差异。而艾马尔《赋格的艺术》专辑推出后,不但获得音乐世界奖(Choc du Monde de la Musique awards)及Diapason d'Or大奖,在告示牌排行榜站上畅销第一名,于itunes线上音乐商店亦达到下载排行榜第一名。(李秋玫)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