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泰隆尼亚音乐宫的音乐厅内景。(李惠美 提供)
艺@书

繁花似锦的全民殿堂——加泰隆尼亚音乐宫

巴塞隆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国际文化都市,是音乐和戏剧的殿堂,也是博物馆之城,更是现代主义建筑的荟萃之地;其中,由蒙达内一手设计与建造的加泰隆尼亚音乐宫更是现代派建筑的代表作,是唯一列入世界遗产的新艺术音乐厅。

巴塞隆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国际文化都市,是音乐和戏剧的殿堂,也是博物馆之城,更是现代主义建筑的荟萃之地;其中,由蒙达内一手设计与建造的加泰隆尼亚音乐宫更是现代派建筑的代表作,是唯一列入世界遗产的新艺术音乐厅。

编按:《到全球音乐厅旅行》一书,为本刊「全球音乐厅巡礼」单元集结并增补出版,介绍了全球十二座知名音乐厅。本文先前未在本刊露出,特地转载以飨读者。

 

历史与现况

巴塞隆纳是加泰隆尼亚自治区的首府,位于西班牙东北部,早在西元前二世纪迦太基人就在这片土地上建立小渔村,如今已发展为西班牙第二大的国际都会城市。一八八八年和一九二九年曾举办过两届万国博览会,市内更有八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物,此外,世界级艺术家如毕卡索 (Picasso)、达利(Dalí)、米罗(Miró)等人都在此留下足迹;建筑大师高第(Gaudi)、多明尼克.蒙达内(Domènech i Montaner)等人更在巴塞隆纳建造了现代主义的建筑经典,这些傲人的历史遗迹不仅丰富了整座城市,更四处散发浓郁魅人的艺术文化气息。

高第举世无双且风格独特的建筑作品——圣家堂(Basilica de La Sagrada Familia),每年为巴塞隆纳吸引大批蜂拥而来的观光客;相较之下,另一位重量级的建筑大师蒙达内,在游客心中似乎不如高第那般迷人,但在参观过同是巴塞隆纳重要景点的加泰隆尼亚音乐宫(Palau de la Música Catalana)之后,相信必定会被他慑人的设计巧思所折服,与廿世纪造访过的乐坛名家一样地惊艳不已,同时也会赞叹巴塞隆纳人何其有幸能拥有这么多不凡的美丽建筑,更羡慕他们可以终日沉醉在这足以品味一辈子的城市风情中。

全民募资打造的音乐殿堂

由蒙达内一手设计与建造的加泰隆尼亚音乐宫是现代派建筑的代表作。一九○四年三月十二日,加泰隆尼亚奥菲欧合唱团(Orfeó Català)提出兴建一座专属表演厅的远大计划,并邀请建筑师蒙达内评估,就此展开了加泰隆尼亚音乐宫的兴建蓝图。一九○四年五月卅一日,蒙达内提出的建筑计划获得认同和支持,于是在十月十三日经过土地持有者——圣法兰西斯修道院的同意,正式签署加泰隆尼亚音乐宫的兴建案;一九○五年四月廿三日举行破土典礼,五月十九日发行了六千张债券,由一百位资助者认购,而这座众人期待的音乐宫终于在一九○八年二月九日开幕启用。

在介绍音乐宫之前,首先应该要认识发动兴建计划的加泰隆尼亚奥菲欧合唱团。奥菲欧合唱团由路易.米雷(Lluís Millet)、阿玛迪.维威斯(Amadeu Vives)创立于一八九一年,拥有超过百年以上的历史,如今它的总部设在加泰隆尼亚音乐宫。加泰隆尼亚奥菲欧合唱团是由民间发起成立的室内合唱团,成立之初只有廿六位专业歌手,经过多年后,编制逐步成长,目前正式的合唱团员已超过八十人,同时还增设了数个附属合唱团,在加泰隆尼​​亚和欧洲具有崇高的威望。

十九世纪末,巴塞隆纳的歌剧院主要是用来服务皇室和贵族,为了给喜爱音乐的民众有一个愉快的参与空间,以及提供合唱团更好的排练和演出场地,创办人米雷找到了加泰隆尼亚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蒙达内,邀请他一起构思规画心中的蓝图。他们刚开始的理想是将音乐厅建置在一座民众可以随时亲近的美丽花园里,可惜的是,大片土地的取得并非他们所能负担,因此蒙达内大胆提出将花园盖在音乐厅内的构想。这个出人意料的主意并未吓走米雷等人,最后众人克服了土地取得的困难及官方百般的阻挠,并以发行债券方式向大众集资筹款,终能众志成城,联手打造一座属于全民的音乐厅。

现代主义的华丽音乐花园

不夸大,这是世上最美的音乐厅……也是最重要的建筑资产,简单、繁复、神秘、神圣,对她来说是最正确的形容词。                    ——David Mackay

加泰隆尼亚音乐宫是唯一列入世界遗产的新艺术音乐厅,也是欧洲少见运用铁架支撑彩色玻璃建造的建筑,色彩艳丽的雕塑和陶瓷马赛克的装饰是其最大的特色。

建筑大师蒙达内运用西班牙理性主义和繁复的阿拉伯式建筑装饰,并沿袭了典型的新艺术风格的曲线设计,广泛地混合使用马赛克、陶瓷和彩色玻璃,精心设计了音乐厅的内部和外观;精雕细琢的舞台和观众席,以繁花似锦的华丽花园风貌展现,照明则完全采用自然光,白天可以不用电力;独特的造型除了引人瞩目之外,加泰隆尼亚音乐宫更开启西班牙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潮。

以曲线代替直线,以动态物体取代静态形式,大量强调和使用花卉、有机主题的装饰,都是加泰隆尼亚典型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对比其他现代主义建筑,音乐宫的设计完全合乎理性,也充分做到功能的考量,甚至使用的材料和技术也都符合时代趋势,即于廿世纪初已运用最先进的钢架搭配红砖、铁条的结构,而它的墙面亦成为第一个采用环形结构的范例。

音乐宫座落于巴塞隆纳老城中的海岸区(La Riber)狭窄的圣法兰西街(Carrer de Sant Francesc de Paula),从立面外观来看,红砖打造的建筑体被大量华丽缤纷的雕刻、红砖、铁条、镶嵌图案马赛克、彩绘玻璃点缀的廊柱和拱顶支撑,上面还用花形的大写字母,以及四尊著名音乐家的半身雕像装饰的柱头;正面是义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作曲家帕莱斯特里纳(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接著是巴赫、贝多芬,侧面则是华格纳,就连地面层的售票处也以精美的磁砖拼贴而成,其精致和细腻程度可以让人花上半天时间驻足仔细欣赏。一根根以彩釉磁砖装饰的圆直廊柱,成功营造出建筑的开放和透明空间感。另外,由雕塑家米盖.布雷(Miguel Blay)以象征加泰隆尼亚音乐的雕塑环绕建筑体,仿佛防卫和保护室内的空间,同时见证了消失的历史可以借由建筑的转化而存在于当下。

进入室内,游客的入口处已从过去合唱团的总部改建为现今的模样,中央设有一个提供轻食点心和饮料的咖啡吧,在等待开演时可以在此坐下来并点一杯好喝的white coffee,慢慢地欣赏四周赏心悦目的各式设计。这间大厅的设计截然不同于建筑外观的繁复,在其天花板、圆拱式的廊柱和墙面上,都装饰著用简单线条勾勒的马赛克花卉图饰,大方明亮的空间到处流动著加泰隆尼亚人热情又冷静的艺术美学,坐在其中真是一大享受。

路易.米雷厅

音乐宫内部有两座表演场地,二楼是以创办人命名的路易.米雷厅,是一座小型沙龙演出场地,约有两百个座席,深受爱乐者欢迎的聚会场所,也是提供观赏导览影片的地方。四周围绕著与音乐宫有深厚渊源的音乐人物的半身铜像,其中有创建人米雷和维威斯、大提琴家卡萨尔斯、巴塞隆纳市立管弦乐团创办人和指挥艾德瓦.托德拉(Eduard Toldrà)、奥菲欧合唱团团长胡斯特.卡波(Just Cabot)和钢琴家罗莎.沙巴塔(Rosa Sabater)。

音乐厅

有两千两百个位子,是欧洲唯一在白天无须使用照明设施,完全可以采用自然光的音乐厅。无可厚非,当初音乐厅舞台的设计完全为配合合唱音乐演出使用,尺寸显得较小,容纳管弦乐团时则略为局限,同时没有备用舞台空间和悬吊系统,也不适合戏剧和舞蹈演出使用。

管风琴在舞台上方中央,被壮观的大理石和彩色玻璃画窗环绕,前方观众席悬挂光芒万丈的皇冠状巨大水晶吊灯,让人眼花撩乱。半圆形的舞台墙面,分别陈列著十八位缪斯女神手持各种乐器的浮雕,左边排列的是民族乐器,右边是古典乐器;舞台开口为白色大理石拱门,由上至下饰以精美无比的艺术创作,顶端是精雕细琢的花卉,两侧是栩栩如生的大型展翅飞马,据说是以希腊神话中宙斯的爱马Pegasus为雏型,无一不是艺术收藏家眼中的精品。

充满想像力和创意的音乐厅,在在显现出蒙达内傲人的才华。由安东尼.莱佳特(Antoni Rigalt)设计的观众席顶篷,象征浩瀚穹苍的蓝色玻璃环绕著中心点的黄色太阳,加上一座座美丽缤纷的花朵灯饰,整体所呈现的华丽和磅礡气势,令人舍不得移开目光。音乐厅本身就像座博物馆般令人好奇,除了进入观赏演出之外,也让人想细细探索和品味四周的每一环节。

这一座美丽的音乐花园不仅为巴塞隆纳增添无比的丰采,同时也为加泰隆尼亚打开民主之门。由于合唱团和蒙达内本人都是加泰隆尼亚民族自治运动的支持者,曾积极参与各种政治组织和活动,因此在他们的领导和催生下,音乐宫不仅成为加泰隆尼亚地区的文化艺术象征,更是民族运动的精神领袖。另一方面,音乐宫也成为西班牙首座容许女性与男性平起平坐的表演场域,为西班牙两性平权走出重要的第一步;同时还有一项值得称许的民主作风,那就是音乐宫打破了阶级意识,从启用之初即未设贵族专用包厢和进出口,成为当年西班牙境内唯一平民化的音乐厅。

一九八二至一九八九年期间,音乐宫曾重新进行整修,所有修缮都依照建筑大师蒙达内原有的设计,使用一样的材料完工,其中最大的改变则是增建了一栋六层楼作为化妆室、资料室和图书馆的建筑;另一方面,音乐厅内观众席一楼以上原为镂空的围栏,为因应时代潮流迷你裙的流行,也装上不透明的平面塑胶片护围,以防止女性裙下走光。二○○六年至二○○八年亦陆续为漏水问题做了数次的修缮,并与时俱进在外观的正面角落增加了照明灯具,让建筑在夜间能愈夜愈美丽。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