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家大剧院从○九年开始举办歌剧节,今年活动将于四月开始至七月初,一共上演十二出歌剧。国家大剧院对歌剧的看重从其自制节目中的占比可以看出,五年间自制的廿八出作品中歌剧就占了廿一出。而距北京不到一百五十公里的天津,也有天津歌剧院今年以「有歌剧的城市」为主题,自三月廿日起陆续演出九出经典歌剧。这样倾力于歌剧发展,是否寓意了中国意图迈向「歌剧强国」之路?
三月十六日,北京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举行了一场授牌活动,北京一百五十所中小学被授予国家大剧院「歌剧兴趣培养基地」的牌匾,引起大家对即将于四月份开幕的「2013国家大剧院歌剧节」的注意,歌剧节自○九年开办以来,一向是国家大剧院年度项目的重中之重,今年亦不例外,从四月十一日至七月七日,八十八天里将上演十二出歌剧,共卅三场演出。
国家级剧院纷纷投入歌剧制作
国家大剧院对歌剧的偏好与重视,完全可以从他们的自制作品数量上看出,自○八年到二○一二年底,五年间自制的作品已达惊人的廿八出,其中歌剧占了廿一出,演出总场次为二百廿一场。在这廿一部自制歌剧中,除了欧洲经典歌剧之外,还包括了五部原创中文歌剧:《西施》、《乡村女教师》、《赵氏孤儿》、《运河谣》和《洪湖赤卫队》。对一个综合性的表演中心来说,五年之内制作了廿一部歌剧确实是个很惊人的数字,也可看出国家大剧院对于中国迈向歌剧大国甚至歌剧强国是起著引领作用的。
无独有偶,营运刚满一周年的天津大剧院成立了由汤沐海任艺术总监的天津歌剧院,并把二○一三年演出季主题定为「有歌剧的城市」,自三月廿日起将演出九出经典歌剧,包括五出义大利歌剧、两出德奥歌剧、一出俄罗斯歌剧和一出现代歌剧。这个被许多人视为「疯狂」的计划,让距离北京不到一百五十公里的天津也有希望成为中国的歌剧重镇之一。
毫无疑问,歌剧是一种极为迷人的音乐品类,但,为什么是歌剧?为什么要企图以歌剧来想像中国?歌剧能够让中国在世界表演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尽享光芒吗?这是让人疑惑的。但,可以理解的是,歌剧这种结合音乐、戏剧及美术的综合表演艺术,是所有音乐品类中在艺术表现上最复杂、最困难的一种,而能够克服并驾驭这种复杂与困难正是中国国力中软实力的展现。同时,一部歌剧的制作及演出成本,不论是原创或引进,总以千万元人民币起跳,如此厚重的成本压力也确实不是一般演出场馆所能担负的,只有国家级的演出中心或「疯狂」的计划才足以支撑。北京国家大剧院在经营五年后的今天,年营收已达五亿人民币,收支平衡,这表示大量歌剧的制作并未影响剧院营运(甚至有所助益),在歌剧路上持续大步迈进是可以预见的,而刚起步的天津大剧院的歌剧计划成果,尚待验证。
中文与西方歌剧格式契合吗?
另一个疑惑是有关原创中文歌剧。中文与歌剧并非格格不入,但中文与西方歌剧既有格式之契合却是所有人的大惑。当下的中文歌剧创作绝大部分仍依西方歌剧格式,惑消不去之余只有皱眉。作曲家对歌剧的理解、词曲的搭配及中文宣叙调的使用在学术界早有议论,只能说中文与歌剧的媒合远未成功,仍需努力。另一个事实是,歌剧迷的祟洋与媚经典使得原创中文歌剧的票房与西方经典歌剧一直无法相提并论,这似乎也可以作为审美品味偏好的佐证。
如果用歌剧最宽泛的定义「以音乐叙事,以音乐引领剧情发展的舞台作品」来设想,中文歌剧有没有可能走出什么样与西方歌剧形式不同的路子?答案也许要多年后才会逐渐清晰,但值得等待。总之,见到在台湾几近绝迹的歌剧在中的方兴未艾是一乐事,只希望眼前的歌剧mania(狂热)只是过程,而且是一个具有正面力量的探索过程,让歌剧在未来能够真正成为想像中国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