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运在作品里是次要的,参与其中的人面临什么处境,才是导演关切的。(乌犬剧场 提供)
演出评论 Review

去事件化的学运再现

最终导演表现出的是一种「去事件化」的态度与策略,或说,学运在作品里是次要的,参与其中的人究竟面临甚么处境,才是她关切的。但这样的视角,在剧中却不够笃定,有些时候感觉导演抛不开学运那一条轴线,受制于人物与学运的搅和,人物的现实处境因而不够立体。

最终导演表现出的是一种「去事件化」的态度与策略,或说,学运在作品里是次要的,参与其中的人究竟面临甚么处境,才是她关切的。但这样的视角,在剧中却不够笃定,有些时候感觉导演抛不开学运那一条轴线,受制于人物与学运的搅和,人物的现实处境因而不够立体。

乌犬剧场《你用不上那玩意》

6/16  台北 牯岭街小剧场

源自编剧王少君与导演彭子玲于○六年实际参与过的一场学运,以剧场萃取,转化,通过消减这场运动的事件性,失业的中年男子、中年新闻记者、背著父亲搞学运的学生、从日本爱知县来的交换学生,这四名各有其躁动与压抑的男性人物登场述说,「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这样抑郁个体语境里被掀开、拆穿,也反向投射出国家与社会的虚妄本质。

抛不开学运那一条轴线

开始,市长到来的前一天。手风琴拉奏著〈国际歌〉旋律,右下舞台一盏油灯似的光火闪烁,四名参与运动的男性现身,背对著观众,在中正纪念堂小便,破题地突显参与运动人士的反抗态度,但这四个男性背景相衬著一闪一灭的昏黄灯光,也有种窝囊的样子。学运很快地在市长亲至现场之后消沉下去,无人闻问,媒体不睬。而本剧大部分的时间也就是暴露于市长走了之后,此后一直到警方下达两小时后就驱离的警告那一刻,形成第二个制造张力的压缩时间。但最终导演表现出的是一种「去事件化」的态度与策略,或说,学运在作品里是次要的,参与其中的人究竟面临什么处境,才是她关切的。但这样的视角,在剧中却不够笃定,有些时候感觉导演抛不开学运那一条轴线,受制于人物与学运的搅和,人物的现实处境因而不够立体。

令人意外的是,一名女性导演并没有藉著男女角色的共场与对比,批判父权社会,而是让四个男性人物进入剧场,提出另一种对于刚性父权社会的观察,尤其是后段他们将红色塑胶椅叠成阳具的场景,然后他们想像发动革命的可能,说服自己中正纪念堂下方有一条秘密通道,而这即将有助于他们革命成功。这四名男性附著于父权社会的存在,在他们想像的抗争场面奋力战斗(举著塑胶椅充当机枪),状似激烈愤慨,其实终究只是存在于虚妄之中,只是反向衬出他们在现实行动力上的薄弱。

就整场演出而言,导演尽量运用红色塑胶椅完成舞台所需,塑胶椅便于移动及廉价的特性,也与此作场景与意涵互相符应,而灯光与声音设计显然发挥增进场面调度与推进情节的作用。一个令人感受深刻的光影意象发生于台风过境的飘摇夜晚;四人在台上缓缓脱衣(仅著内裤),间距齐整地挺直站立,四人的颈部以上被光笼罩,方才脱卸的衣物则仿照人型般摆放于各自前方的地上,犹如受刑的此刻,他们从「我们没有鸡巴」开始说起,道白各自的忧郁。另一个深刻的画面是,当警方广播他们是非法集会游行,顿时灯光投射于墙面彷如拒马的意象,那网状的错落光影,辅以低频轰鸣的声音设计,助长了山雨欲来的气氛。

有别于他团的关切令人期待下一部

这部作品无论就导演意识、剧场技术、演员表现皆有均衡发挥,尤其是对于社会的各种观察,例如四个人虚妄地想像著中国解放军、美国海豹小组都来围剿他们,而中正庙下方是美军基地;或者未尾,马英九「633」的政策宣示、陈水扁贪污遭举发时大喊「我错了吗」这些新闻声音的播放,都是富含政治性的指涉,而这些想像抑或声音,犹如尚未跨越或终结的时代底景,至今仍于暗处嗡嗡作响。

《你用不上那玩意》作为乌犬剧场的第二部作品,即有别于他团的关切,这一点的确让人期待;然而作品的意识形态最终不可能凌驾于剧场美学之上,作品的思想(主题)与表现(形式)需要共同的进步与累积,循著这一个给自己的提点,就此等待乌犬剧场的下一部作品。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