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舞家董怡芬将「记忆」这个举动和记忆的内容,揉合成如散文般的新舞作《我不在这》,与其他三位表演者:王靖惇、高永煜、来自德国的柯德.林科,藉著声响触动,仿佛重返了某些过往现场,但却又感受不同,「我不是我,这里也不是这里。」
台北艺术节 董怡芬与朋友们《我不在这》
8/30~31 19:30 9/1 14:30
台北 水源剧场
INFO 25289580转192
继去年发表舞作《我没有说》后,新锐编舞家董怡芬再度以否定句对人生发出轻盈的反驳——《我不在这》,是一场关乎记忆的「穿越时空」之作。
记忆重返 却是「我不在这」
高中毕业就到澳洲念书的董怡芬,从大学至今过著空中飞人的生活:法国驻村、东南亚教舞、到世界各地参加工作坊、去年作品也受邀到西班牙等地演出……「到底这些国家、这些经验对我留下些什么?」董怡芬搜索记忆,于是难忘的人事物、琐碎的生活片段、透过理性与非理性的交互作用,一一重现她的脑海。
在拾取回忆的过程中,董怡芬发现记忆是个奇妙的东西,「有时回想一些事情,总觉得那不是我的故事,也不是我了;同一件事情,五年前回想和又过了五年回想,感觉也不太一样。」更奇妙的是,人自己会下意识地修饰记忆,「有些事件其实是丑陋的,但为了留住某些感受,人会重新建构事件……为了留住美好,人甚至会编造过去。」
董怡芬将「记忆」这个举动和记忆的内容揉合成一支宛如散文小品的舞作。剧场中不断流动的场景,就像自记忆撷取的生活片段,透过搬演,董怡芬和其他三位表演者——王靖惇、高永煜、来自德国的柯德.林科(Coordt Linke)仿佛重返了某些过往现场,就像许多电影常有的桥段:若能重返人生的特殊片刻,你是否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吊诡的是,重返过去的既然是「现在」的你,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可能和过去一样,因而尽管重回过去,却很可能带来「我不在这」的感受。
「我不是我,这里也不是这里。」藏在舞作名字底下的,实则是人面对记忆时,因荒谬而生的淡淡感伤。
听觉触动 创造记忆氛围
同样延续《我没有说》对声音与舞蹈结合的实验,《我不在这》不采取一般舞蹈播放旋律音乐的配乐模式,而是借由曾与阿喀郎、西迪拉比合作过的音乐家柯德.林科的现场即兴声响,与音乐设计林桂如以声音创造的氛围,引动舞者进入不同的记忆场景中。
在回想这些年辗转于不同国家、城市的经验时,董怡芬发现自己不仅依赖视觉,很多回忆都是由听觉触动的。「在国外,我常靠耳朵辨识空间,例如迷路时循著教堂钟声找到方向,也记得曾被音乐牵引到一个探戈舞会……」人们热舞探戈的愉悦,让董怡芬留下深刻印象,也转化为《我不在这》的其中一幕。
林科擅长使用各种生活物件制造节奏、声响,此形式不只贴切《我不在这》取材生活的出发点,也在台上创造一番不同于舞蹈的表演趣味:一颗小小松果的反复触击,或一小纸片的细腻搓揉,成为舞者进入不同记忆空间的「触点」,开启的是哪一道时光之门?答案不限于表演者的舞动中,也开放给观众。带著你的过去,一同加入这场时光的舞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