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志民(林铄齐 摄)
艺号人物 People 果陀剧场艺术总监

梁志民 七个「造镇」版本 色彩愈淡情愈浓

受怀尔德原著《小镇》启发,果陀剧场艺术总监梁志民慢慢打造他心目中的《淡水小镇》,前后共七个版本。梁志民说:「《淡水小镇》对我而言已不只是一出戏,而是果陀以及我的一部分。一部美国经典剧作,能和我生长的这块土地如此紧密地融合,内化成为台湾的戏剧作品,这是无常人生里最珍贵的因缘。」

受怀尔德原著《小镇》启发,果陀剧场艺术总监梁志民慢慢打造他心目中的《淡水小镇》,前后共七个版本。梁志民说:「《淡水小镇》对我而言已不只是一出戏,而是果陀以及我的一部分。一部美国经典剧作,能和我生长的这块土地如此紧密地融合,内化成为台湾的戏剧作品,这是无常人生里最珍贵的因缘。」

果陀.分享爱戏列:25周年特别纪念版《淡水小镇》重磅再现

6/13~14  19:30 台中市文化局中山堂

6/19~21  19:30   6/21~22  14: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

INFO  02-87721867*137

一九八八年,梁志民导完果陀剧场创团的头两部戏《动物园的故事》、《两世姻缘》,开始翻译美国剧作家桑顿.怀尔德的《小镇》Our Town,筹划改编为中文版舞台剧《淡水小镇》。

译写到剧终,女主角艾茉莉告别人世的台词:「再见!再见了,淡水!再见了,我们的小镇!爸、妈,再见了!滴答的时钟、还有白篱笆和茉莉花,再见了!温暖的被窝、睡眠、和醒来。老天啊,祢太奇妙了!人活著的时候,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了解生命的意义——每一分,每一秒?……」那些文字霎时长出了音符,像是歌剧女皇卡拉丝的咏叹调,美得令人心碎。

那年,梁志民廿三岁,从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毕业不久,有了自己的剧团,他重新梳理怀尔德原著,再打造出果陀的《淡水小镇》。像是剧中的说书人(舞台监督),梁志民目睹了小镇居民的生老病死,欢乐与哀伤。

毕竟还年轻,梁志民虽已嗅到生命的讯息,但这出戏像是一部人生的大书,他花了廿五年时间,重制了七个版本《淡水小镇》,才慢慢咀嚼出人生的况味。

展开《淡水小镇》造镇计划

「戏剧,最奇妙也最迷人的地方就在:能够无穷无尽拓展人的思维和视野。」第一出打开梁志民眼睛的剧作,就是怀尔德《小镇》。「我刚考上艺术学院戏剧系,还没入学,到学校欣赏学长姐的学期制作,由汪其楣老师导演的《小镇》经典片段,故事看似平淡如水,微小而简单,力量却是撼人的。」梁志民突然明白:「戏剧,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大学期间,每看到一出好戏,或是读到好剧本,梁志民总会想:「如果我是导演,会怎么诠释?」口袋里放满一堆戏单,《小镇》是其中之一,他想,有机会要用自己的观点说小镇的故事。

毕业后,梁志民创立果陀剧场,好戏一一被掏出来,搬上舞台,改编自《小镇》的《淡水小镇》成为果陀的第三号作品。没读到喜欢的中译本,他自己动手翻译,没有google,到图书馆查看美国地图,翻阅大英百科全书,遍寻不到原著里故事的发生地格洛佛角。

剧评家曾说,怀尔德笔下的格洛佛角,「是属于所有人的,是我们的小镇,人类家庭的小宇宙……抓住了所有生命的共同体验。」梁志民脑海浮现台湾的小镇:「那个背山面水,有一条铁路经过的小镇,拉到台湾,不就是淡水吗?」

梁志民展开《淡水小镇》造镇计划,他阅读淡水史料,将原本发生在廿世纪初美国新罕布夏州的小镇,一砖一瓦,一景一物,慢慢移植到台湾的淡水。

「淡水,是台北人记忆里浪漫、温情的地理名词;早年,坐火车去淡水看夕阳,几乎是恋人们都会做的事情。」梁志民说,如果,阳明山是台北人心情的高度;那么,淡水就是感情的出海口。

淡水历经西班牙、荷兰、日本等外族开发,留下充满异国风情的历史古迹,十九世纪后期马偕来台落脚淡水传教,这些地理、人文及宗教的背景,成了丰厚《淡水小镇》的素材。

以台湾民谣及火车串连情感转折

视觉、情感的连结之外,梁志民和负责作曲及编曲的郭子,一同找寻淡水的听觉风景。女主角艾茉莉的中文译名,让他想起台湾民谣《六月茉莉》,《淡水小镇》的故事就从民国五十年代末,六月,茉莉花开的清晨开始说起。

整出戏以台湾民谣〈六月茉莉〉(第一幕曙光乍现的〈淡水风光〉)、〈四季红〉(第二幕男女主角相恋、结婚)、〈月夜愁〉(第三幕女主角艾茉莉难产而死,对人世眷恋不舍),以及曾收录在中小学歌曲集的〈静夜星空〉,串连起剧中人情感的转折。

戏里另一重要的「声响」则是火车,梁志民认为,火车,是生活讯号,也是小镇与外界连结的象征,淡水线虽然在首演前一年七月就已停驶,从小就是火车迷的梁志民,跑到平溪线录制火车汽笛声,让已经走入历史的淡水线,继续活在戏里。

一九八九年,《淡水小镇》在台北幼狮艺文中心首演,没有高潮迭起的剧情,简单的桌椅道具,却获得意外好评,八场全满,成为果陀站稳脚步的重要作品。

四年后,《淡水小镇》从三百人座的小剧场,演进一千五百人座的台北国家剧院,「如何才能『填满』这么大的空间?」梁志民决定重做功课,以眼睛、耳朵和双脚,重新认识淡水。

以不同角度重新补捉淡水风情

首演版《淡水小镇》背景设定在民国五十年代末,汪其楣建议,应该再往前推十年,才能突显小镇由农业社会走向都市化的沧桑感。在现任淡水文化基金会董事长许慧明带领下,梁志民走访淡水的历史古迹,和小镇居民闲谈,坐在老街大树下的饮食店,在真理街斜坡吹著风,「那一个礼拜,我从不同角度看淡水,像拍电影般,捕捉小镇的万种风情。」

淡水画家李永沱画室里数百幅描绘淡水的画作,更深深触动了梁志民:「这是淡水的颜色!」李永沱的画为一九九三年版《淡水小镇》绘出更生动的色调。

梁志民一直想为第三幕〈再见淡水〉的葬礼安排一首基督教圣歌,他在淡水礼拜堂静静地翻阅圣歌集,像是受到召唤,淡水前辈音乐家江文也谱曲的诗篇23:「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祂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祂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出现眼前。

那时,梁志民还不是基督徒,谁能料到:十多年后,当他遇到人生的瓶颈,陷入生命的最低潮时,打电话给好友蔡琴,蔡琴在电话那头为梁志民祷告,竟然就是诗篇23,「因缘就是如此奇妙。」已经成为虔诚基督徒的梁志民,不得不相信:这是神的旨意。

《淡水小镇》首演至今,历经一九八九、一九九三、一九九六、二○○○、二○○六和二○○九年六个版本,今年重制「创团廿五周年特别纪念版」,年初巡演中国四城,六月回到台湾,在台中、台北两地第七次与台湾观众见面。

七个版本像七幅风格各异的画作:首演版是素描,一九九三年有了油画的质地,一九九六年又成了淡雅的水彩画,二○○○年老照片矗立在舞台上,二○○六年秀拉点描派的光影铺天盖地洒落;今年,则是多位大陆画家描绘的淡水风情。

《淡水小镇》成为果陀演出版本、累计观众人次最多的作品,从剧场演员到影视明星张雨生、蔡琴、陶大伟、柯叔元、蔡荣祖、蔡灿得、李沛旭……世代轮替搬演小镇的故事,几位主要演员陈幼芳、王友辉、叶子彦,一演就是十几、廿年。

细细品尝人生真味

梁志民说,《淡水小镇》修正最多的就是舞台监督一角,「他,不像演员,也不像角色,在戏里戏外游移,像老朋友娓娓谈天,带领观众走进小镇,讲一则生命的故事。」七个版本的舞监先后由冯翊纲、王友辉、蔡琴、陶大伟等人诠释过,今年邀来名主持人曹启泰担纲,梁志民必须依照演员的特质,重新塑造说话的方式:「王友辉是读书人,用字遣词讲究;陶大伟有著童心与幽默感;冯翊纲的权威性格,讲述起第三幕的死亡更有力道;曹启泰则像邻家的大哥哥……」二○○○年,舞监由蔡琴饰演,她不只说,还用唱的,梁志民回忆,那时台湾刚经历九二一大地震,多了温暖歌声的《淡水小镇》疗愈不少受创的心灵。

今年初,《淡水小镇》首度到中国巡演,演出前,制作人原担心:习惯大悲大喜,「中场无尿点」的中国观众,能够接受口味如此清淡的戏吗?演后,观众反应出乎预期热烈,有人形容:这出戏像一碗白粥,吃完后才发现平淡中藏了真味,「好多戏都是那种剧场中爆笑,出了剧场就忘掉的,可《淡水小镇》却是你想一直把它带在路上。」

「《淡水小镇》像杯台湾出产的乌龙茶,需要细细品尝。」梁志民表示,自己也是花了廿五年时间才慢慢品尝出怀尔德想要传达的人生真味。

领悟生命无常之必然

一九三○年代,怀尔德《小镇》在美国首度发表时,虽然有人大声叫好,但也有负面评论认为,这出戏「缺乏戏剧发展」。戏剧学者唐纳德.马奎里斯在一篇文章坦言,年轻时的他,并不欣赏这部剧作,直到卅岁,为父母送葬,坠入过爱河……经历过足够的人生,才理解《小镇》的伟大:「这出戏讲述的是一件大事,那就是生活本身。」

重制第七版《淡水小镇》,梁志民重新阅读怀尔德《小镇》和相关评论文章,得到新的启发:「年轻时我以为我读懂了,其实不然,人非得经过生老病死,才能领悟生命的无常。」

无常,不只发生在戏里,也在真实生活上演。曾参与《淡水小镇》演出的张雨生、陶大伟相继离世,走进戏中所说:「天上的星星,每一颗都有一个故事,星星们按照它们的轨道在天空中交叉运行……」梁志民惊觉,年轻时处理第三幕,原著寓意深远的叩问,竟然被他delete掉,直到今年重制,才拾回舞台监督的一段话:「当他们走完人生最后的一段路,做完了最后的挣扎,他们就从这片土地上被收割走了。」收割,多么贴近传达生死是宇宙必然的循环。

「年轻时的我,因为热情,悲伤没有升华;现在的我,认清无常是生命的必然,《淡水小镇》也愈做愈淡。」但梁志民不担心,「减法」的《淡水小镇》力道被削弱,反而投射出更动人的力量。

廿五年过去了,淡水线火车停驶,取而代之的是捷运;淡水「镇」,随著台北县升格为新北市,也消失了,成为淡水区,但这出戏还活在舞台上,「像一本老相簿,记录著满满的回忆。」

「《淡水小镇》对我而言已不只是一出戏,而是果陀以及我的一部分。一部美国经典剧作,能和我生长的这块土地如此紧密地融合,内化成为台湾的戏剧作品,这是无常人生里最珍贵的因缘。」梁志民说。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高二时创办师大附中话剧社,开始接触戏剧表演;国立艺术学院(现为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毕业;1988年创立果陀剧场担任艺术总监,目前同时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表演艺术研究所任教。

◎1993年获文建基金及美国亚洲文化协会奖学金赴纽约研习导演,两年内陆续前往美国观摩,确立果陀朝舞台剧和中文音乐剧的两条发展路线。

◎1988年执导果陀创团作《动物园的故事》,26年来,累积了近60出舞台剧及音乐剧导演作品,包括:《针锋对决-Othello》、《ART》、《再见女郎》、《开错门中门》、《天龙八部之乔峰》、《淡水小镇》、《大鼻子情圣西哈诺》、《看见太阳》、《吻我吧娜娜》、《天使-不夜城》等。编导作品有:《巴黎花街》、《公寓春光》、《跑路天使》、《情尽夜上海》、《东方摇滚仲夏夜》、《灯光九秒请准备》等。2013年为台师大执导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山海经传》改编的摇滚音乐剧。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