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肯特里奇让所有的证词都以戏偶取代真人演出:「观众一看到,就会知道是假的;还有什么比木偶更假的呢?」(Robyn Leigh Swart 摄 2014台北艺术节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一「战」成名,绝非「偶」然—南非翻筋斗偶剧团/即将上场

从炭笔画出走的戏剧场景

关于《乌布王》导演威廉.肯特里奇

除了是剧场导演,威廉.肯特里奇更为人所知的身分是世界知名的视觉艺术家,精采的炭笔画作与动画,让世人对南非后种族隔离时期的政治社会议题,有更深的了解与体悟。而从炭笔画到剧场,他让画中人物动了起来,黑白色调被加上丰富色彩,但与其生命经验切身相关之政治议题,始终是肯特里奇不变的关注主题。故事来自南非,却超越了时空之限制,以艺术姿态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政治革命。

除了是剧场导演,威廉.肯特里奇更为人所知的身分是世界知名的视觉艺术家,精采的炭笔画作与动画,让世人对南非后种族隔离时期的政治社会议题,有更深的了解与体悟。而从炭笔画到剧场,他让画中人物动了起来,黑白色调被加上丰富色彩,但与其生命经验切身相关之政治议题,始终是肯特里奇不变的关注主题。故事来自南非,却超越了时空之限制,以艺术姿态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政治革命。

台北艺术节《乌布王》

8/15~16  19:30   8/17  14:30 

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厅

INFO  02-25289580转192

在认识《乌布王》Ubu and the Truth Commission导演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之前,不少人也许更熟悉作为艺术家的威廉.肯特里奇。曾被《时代》杂志选为二○○九年最具影响力的百大人物,早在二○○二年就以动画作品《乌布道真相》Ubu Tells the Truth和台湾观众打过照面。想起肯特里奇这位南非人权律师之子,尽管才华洋溢跨领域,最挂心的始终是南非后种族隔离时期的政治社会等议题,如今竟也成为充满巧合的呼应。

炭笔之下  画出深刻生命

如果要抽丝剥茧地找出肯特里奇之创作核心,那或许是他自一九七○年代中期发展至今的炭笔画作品。回忆起就读于艺术学校的经历,肯特里奇说:「我以前以为艺术家一定得画油画,可是我的油画并不出色,后来发现了『素描』这项历史更为悠久的艺术形式,才让我松了一口气。」事实上,在当时的南非,油画颜料与画布都是种奢侈品,炭笔画倒成了艺术家们更能掌握的媒材。去除了颜色的干扰,黑白渐层色调反而显得纯粹深刻,在肯特里奇炭笔画作品中,更时常可见德国表现主义与早期俄国电影的风格影响。

完成了一幅又一幅的炭笔素描后,肯特里奇触角愈见宽广。他将画好的素描拍摄、修改、再重复拍摄,制作成动画影片。以法国剧作家贾里(Alfred Jarry)作品《乌布王》Ubu Roi影射南非后种族隔离时期「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乌布道真相》正是其中之一。二○○四年,肯特里奇将一九八九至二○○三年间制作的九部动画集结而成一部卅五厘米的影片《九段素描投影》9 Drawings for Projection,于南非、欧洲、纽约各地播放,也再一次地让世人们回味这位南非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究竟是如何将个人生命经验、政治社会议题、国族伤痕,与取材自哲学、文学、早期电影等创作素材相连。

走进剧场  让画中人物活起来

肯特里奇炭笔画、动画中深刻流畅的故事性,更进一步被转化为充满魔力的剧场语言。这位跨域艺术家在一九七○年代与友人共同成立「路口大道剧团」(Junction Avenue Theatre Company)),其后又赴法国巴黎,在贾克.乐寇戏剧学校接受当代默剧训练,返回约翰尼斯堡后与以《战马》一战成名的翻筋斗偶剧团长期合作,参与《高原上的沃伊采克》Woyzeck on the Highveld(1992)、《非洲浮士德》(1995)、《乌布王》(1997)、《尤里西斯归乡记》Il Ritorno d’Ulisse(1998)等剧,借由戏偶与动画,游走于改编文本与社会指涉之间,为观众拉开了既非身陷其中、却又无法袖手旁观的观看距离。

从炭笔画到剧场,画中人物动了起来,黑白色调被加上丰富色彩,但与其生命经验切身相关之政治议题,始终是肯特里奇不变的关注主题。故事来自南非,却超越了时空之限制,以艺术姿态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政治革命。许多人常说:「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肯特里奇的回应是:「我所感兴趣的,是一种政治的艺术,那是一种充满暧昧、矛盾、未完成、没有明确结局的艺术。」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