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立吉美亚洲博物馆从四月中展开「从能剧到玛塔哈理:亚洲戏剧两千年」文物特展,内容主要涵盖印度、东南亚、中华、日本等四个文化圈,藏品类型包括考古文物、实际穿用的戏服行头、野台或室内巡演使用的道具、舞台模型,乃至戏剧主题的刺绣、绘画等。丰富精采的展品中,知名舞台剧《蝴蝶君》的人物原型——时佩璞的京剧行头,也因主人翁的传奇色彩,特别引人注目。
位在巴黎的法国国立吉美亚洲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Guimet),于四月十五日起至八月底止,推出「从能剧到玛塔哈理:亚洲戏剧两千年」(Du Nô à Mata Hari, 2000 ans d’Asie en scène)文物特展,搭配一系列亚洲戏剧专题演讲、放映等活动。展品除了吉美本身馆藏之外,并向巴黎布朗利(Quai Branly)人类学博物馆借调,甚至连汉学家班文干先生创立的郭刚(Kwok On)博物馆珍藏,也远从葡萄牙赴此巴黎盛会展出。
能剧是西方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戏剧艺术之一,玛塔哈理则是廿世纪初期以表演印度舞而风靡欧陆的荷兰间谍。从展览名称便可得知,主办单位不仅希望体现亚洲戏剧原味,更想进一步呈现亚洲戏剧对欧洲视野的影响,强调其与东西方现代人审美情趣的连结。事实上,一九○五年玛塔哈理就曾在吉美博物馆的图书馆旧址演出婆罗门舞蹈,当时图书馆还特地装饰成带有印度教风情的神庙。
展现四个文化圈戏剧面貌
此次展览内容主要涵盖印度、东南亚、中华、日本等四个文化圈,藏品类型包括考古文物、实际穿用的戏服行头、野台或室内巡演使用的道具(如轮车、放映器)、舞台模型,乃至戏剧主题的刺绣、绘画等。涉及剧种则包括真人演出的戏剧(如能剧、京剧)、偶戏、皮影戏,以及电影中的传统戏剧,样貌可谓多元。
随著展厅参观动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亚洲多国的传统戏剧面具,包括中国傩戏、地戏,以及西藏戏剧的面具等,挂满整片墙面,营造出鬼魅般的仪式氛围。随之在旁的是印度戏剧展区,以史诗主题的挂画、壁面浮雕,以及大型戏剧场景石雕震慑人心。而最引人注意的,当推近十尊卡达卡里舞剧与鸠提耶耽梵剧的全身戏服展示。解说浅显直白,让一般参观者可以大致明了印度戏剧的美学表现方式。此外,国际知名导演彼得.布鲁克曾于一九八○年代改编印度史诗巨作《摩诃婆罗达》,当时所使用的戏服,也出现在吉美博物馆的展厅里。
东南亚戏剧展品量少质精。深受印度史诗影响的泰国舞剧(Khon)、柬埔寨舞剧(Khol)戏服,乃至其他各种悬丝、皮影戏偶(如印尼爪哇的瓦扬偶戏wayang kulit等)皆有展出,独不见前殖民地越南的相关展品,或许也是刻意为了冲淡一般亚洲展览给人的西方帝国印象。
日本展区藏品甚丰,从净琉璃人偶、歌舞伎梳头与戏服,乃至戏剧题材浮世绘,可说无一遗漏。日本文物一向为法国收藏强项,这次展览亦可说是四平八稳。
传奇人物行头引人注目
中华戏曲展区兼顾文物考据与实际演出双面向,先以汉代陪葬的皿器打头阵,让参观者一窥古代中国的歌舞表演姿态。一旁橱窗则陈列有广东地区演出《白蛇传》使用的戏偶。
然而,中华展区最大的亮点并非巨幅京剧摄影,也不是英语播放的戏曲纪录片,而是多套秀丽精致的京剧行头。这些戏服、凤冠、帽巾、玉带等物件,原为京剧艺人时佩璞所有,上世纪七十年代躲过文革浩劫,历史意义非凡。时人为时佩璞绘制的水彩戏装画,也在戏服旁悄然亮相。
时佩璞何许人也?展场文字仅说他师出一代名伶姜妙香门下,气质优雅,男女角色演出皆收放自如。然而老一辈法国民众或许知道,时佩璞曾与法国驻华外交官布尔西科维持长达廿年的伴侣关系,育有子嗣,并利用他进行谍报工作。此事真相于一九八三年暴露后,喧腾一时,被美国华裔剧作家黄哲伦改编为知名舞台剧《蝴蝶君》,后又有尊龙演出的电影版。昔人已逝,所藏戏服辗转流入他人之手,此次竟意外现身吉美,无异为展览凭添几许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