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景辉(中英剧团 提供)
艺号人物 People 香港戏剧的「King Sir」

钟景辉 不只是最佳男主角

一九三○年代,一位香港的幼稚园生,首次在校内戏剧表演的舞台上扮一头小绵羊,从此他就爱上了戏剧,即使在抗战期间因逃避战争而在上海生活时,小小的他仍以家中后花园为剧院,两张架起的床板为舞台,与邻家小孩演得不亦乐乎。他甚至经常自行走到兰心大剧院观看舞台剧,连带位员也对这位小戏迷啧啧称奇……长大后,这个孩子成为香港的「戏剧大师」,在表演、导演、戏剧教育与行政、领导剧团或戏剧机构等领域上皆有深远影响。他,就是钟景辉博士,高龄七十八岁仍活跃于舞台、萤幕和银幕,永不言休……

一九三○年代,一位香港的幼稚园生,首次在校内戏剧表演的舞台上扮一头小绵羊,从此他就爱上了戏剧,即使在抗战期间因逃避战争而在上海生活时,小小的他仍以家中后花园为剧院,两张架起的床板为舞台,与邻家小孩演得不亦乐乎。他甚至经常自行走到兰心大剧院观看舞台剧,连带位员也对这位小戏迷啧啧称奇……长大后,这个孩子成为香港的「戏剧大师」,在表演、导演、戏剧教育与行政、领导剧团或戏剧机构等领域上皆有深远影响。他,就是钟景辉博士,高龄七十八岁仍活跃于舞台、萤幕和银幕,永不言休……

香港周—中英剧团《相约星期二》

10/9~10  19:30 新北市 台艺表演厅

INFO  www.hongkongweek-taiwan.hk/

人称“King Sir”的钟景辉,其实早在中学时就是「最佳男主角」了!当年还是学生的他,就以《丢落的礼帽》和《史加本的诡计》连续获得两届教育司署校际戏剧比赛的最佳男主角殊荣。高三那年,他更以导演《话柄》一剧,荣获冠军。而他也因此期望能在中学毕业后,攻读戏剧。可惜香港当时并无戏剧教育,他只能出国进修——先到美国的奥克拉荷玛浸会大学(Oklahoma Baptist University)念演讲及戏剧系(Speech and Drama),其后再到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取得硕士学位。一九六二年,学成返港,他也就此开展日后为香港剧坛耕耘的五十多个寒暑。

引进西方剧作  为香港剧坛奠定根基

回望当年初返港时的香港剧坛,钟景辉表示,当时香港的戏剧表演只限于学校的戏剧活动,又或偶尔由明星组成剧团或业余剧社演出。不过,他觉得香港戏剧发展愈慢,反而让他在香港发展戏剧和贡献剧坛的空间愈大,「我不担心维持生计,即使酱油佐饭也没问题,只要能让我演戏我就开心了。」让人深深感受到钟景辉对戏剧的热诚。

当时有个「香港业余话剧社」,应香港第一个电视台「丽的映声」之邀,每星期现场演出半小时话剧。钟景辉这位耶鲁戏剧系毕业生立即被邀请加入剧团。他的戏剧专业终于派上用场了!他差不多每次均担任翻译、导演或男主角,为六○年代的电视观众介绍了不少名剧。

当年香港的编剧甚少,钟景辉熟悉西方剧作,在六○至八○年代屡屡将优秀的翻译剧介绍给香港观众,更大量引入美国近代著名的剧作家,如阿尔比(Edward Albee) 、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亚瑟.米勒( Arthur Miller)、 桑顿.怀尔德(Thornton Wilder)等。「我一方面填补香港剧本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观众欣赏到外国剧作家的作品是何等优秀。」钟景辉说。

除了美国剧本外,钟景辉从外国引到香港的还包括荒谬剧。当然,荒谬剧在今天并不新鲜,但于七○年代在香港上演阿尔比的《动物园故事》,可说是非常前卫。到了八○年代,钟景辉为香港话剧团导演了香港首个以粤语演出的百老汇音乐剧《梦断城西》West Side Story(台译《西城故事》)。当时有很多质疑的声音,因为大家都不确定以粤语演出原文是英文的音乐剧是否可行,但钟景辉以无比的信念制作了《梦》剧,在三个月内重演两次,共演了十九场,释除了大众的疑虑。

将《梦》剧搬上舞台的是香港话剧团。话剧团于一九七七年成立,成立之前,香港大会堂的经理陈达文曾征询钟景辉的意见,问他香港政府是否应该成立话剧团。钟景辉的答案不但是肯定的,还加上一句:「香港早就应该拥有自己的剧团了!」头六年,香港话剧团并没有全职艺术总监,钟景辉以艺术总顾问的身分为话剧团编排剧季和给予艺术指导,并且执导了无数出好戏。之后,他虽然有不同的正职,但其中有廿多年仍身兼话剧团顾问,近年更与台湾的赖声川和北京的林克欢组成最强的「中港台顾问团」,为话剧团给予艺术指导。

从事多年戏剧教育  无数人才从此出发

不过,若说到他在戏剧界最重要的任务,钟景辉认为是在香港演艺学院担任剧学院院长的十多年戏剧教育工作。其实他自六○年代已经开始在香港浸会学院(香港浸会大学的前身)兼职教授戏剧科,廿三年从无间断。能够身体力行坚持了这么多年的教学工作,除了对戏剧拥抱著无限热诚外,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原因可以让他在一千多个周末走进教室,将自己对戏剧知识传授给一班对戏剧并无太大认识的年轻人。

回首香港戏剧这数十年来的发展,钟景辉认为即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去,但已可算是在萌芽的阶段,尤其是演艺学院的戏剧学院在八○年代成立,是香港戏剧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当时很多人批评戏剧学院是象牙塔,我的回应是:『我们要看的不是学生毕业后立即的表现,而是很久之后的成绩,甚至可能会是远至卅年后的事情。』」今天,戏剧学院的学生已经成为香港剧坛的接捧人,大部分的剧团都是由他们成立,香港的大小演出、台前幕后各岗位,均有演艺学院各学院的学生参与。

加入电视界推展戏剧  举办训练班打造明星

钟景辉不但在香港剧坛贡献良多,对电视界也影响深远。「我从耶鲁大学回港后,深感香港戏剧的发展始终缓慢。同时,我觉得香港不久便会有无线电视出现,因为这是电视的发展方向,而电视行业在香港是应该很有潜力。」基于这份信念和远见,钟景辉在一九六五年前往美国纽约大学念了十个月的电视课程。一九六七年,香港第一间无线电视台出现,钟景辉应邀出任高级编导,四个月后擢升为节目部经理。身为戏剧爱好者,钟景辉自然将戏剧引进电视界,他的「电视剧场」专门制作来自中西方的经典话剧,如西方的《少奶奶的扇子》,中国的《雷雨》、《我爱夏日长》、《家》等,他希望将优秀的舞台剧作品介绍给香港观众,以提高他们的观剧品味。「电视剧场」大受欢迎,至今我仍有不少朋友说他们对这些剧集记忆犹新。后来,钟景辉推出改编台湾和香港小说的「一三五剧场」,如将琼瑶的《星河》拍成电视剧。这些剧集大受欢迎,但只有星期一、三和五播映已经不能够满足观众,所以钟景辉便推出「翡翠剧场」,一周五晚播剧,包括琼瑶的《烟雨蒙蒙》、《船》和《心有千千结》、於梨华的《变》、华严的《智慧的灯》和《片断》(小说原名《七色桥》)等。七、八○年代的香港电视剧主题曲红遍整个东南亚,原来第一首电视剧粤语主题曲〈烟雨蒙蒙〉正是由钟景辉策划,而该剧亦是由他监制。

另外不可不提的是钟景辉在七○和八○年代,分别于无线电视和丽的电视创办艺员训练班。这个持续多年的培育计划,让香港演艺界的银河自此不同——增添了许多巨星,如﹕演员周润发、刘德华、周星驰、梁朝伟、黄秋生、万梓良、甚至是导演杜琪峰、林岭东……等。都曾受其影响。

一个角色演八年  平静演绎让观众思考

这次中英剧团来到台北演出《相约星期二》,剧中的教授Morrie一角正是由钟景辉饰演。这出改编自美国畅销小说Tuesdays with Morrie的舞台剧首次在香港上演时是二○○七年,到今年已经是第十四次演出。在头七次演出中与钟景辉演对手戏的是中英剧团的演员卢智燊,之后的七次则由电视演员陈国邦接棒,「(卢智燊、陈国邦)两人都是戏剧学院的毕业生,我与他们没有沟通问题。他们各有长处,而我也能感染到他们的年轻活力哩!」钟景辉笑著说。

一出演了八年的剧,今日的钟景辉在塑造Morrie时,是否会与当初有所不同?「初演出时,我也有些担心:全剧两个多小时,只有两人在谈话,能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呢?由于担心不能抓紧观众的专注力,所以在泪水方面我用多了些。」钟景辉的回答展现他幽默的一面,却差点叫我笑得掉泪,「虽然剧本本身有不少笑点让观众舒缓感伤的情绪,但我始终觉得眼泪过多,太过煽情。于是,我改用一种以内心与Mitch平静对话的方法,希望用思想改变他对人生的看法。」这种改变不但能够抓紧观众,出来的效果甚至更佳,令观众在理性而非感性、平心静气的状态下聆听两位演员的对话和思考。

「这种演法更加适合知识分子的品味,观众都很愿意细心听我们的台词。」钟景辉说,「《相》剧的每节内容讨论的主题都与我们人生的经历有很密切的关系,例如Morrie说:『你不要怕老,否则你会很不开心,因为你一定会老。』这句话已经让观众有所思考。又例如他说:『如果你明白死亡,那就懂得怎样去生活。』因为当你知道自己随时会死亡时,你就会更加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平时这些想法可能只在他们脑海中一闪而逝,但这一晚,他们会更愿意思考,对这些问题想得更明白。」

钟景辉指出,每次Morrie和 Mitch见面总有亮点,亦总能牵扯了某些观众的神经。「全剧根本就没有剧情,亦完全没有事情发生,整出剧只是Mitch脑海中行动的转变,却让他明白生存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若观众在师徒两人讨论时,心灵上能与他们同在的话,便会有很大的收获,这正是《相》剧的意义。」

经典好戏巡演不断  久违后访台兴奋期待

当我问钟景辉演绎Morrie一角可有特别感受时,他凝神了一会,才微笑道:「二○○七年首演时,我七十岁;八年后的今天,我七十八岁,正好到了Morrie的年纪。他的思考在很多层面上都感染了我,让我自省。我的思想与他愈来愈接近,使我愈来愈同意他的想法。」

除了演绎有变动之外,为了方便巡回演出,《相》剧的布景也更换了。此剧至今曾到过澳门、北京、广州、洛杉矶演出,这两个月剧组更是马不停蹄,九月份在多伦多和温哥华演出后,十月份即与台北的观众见面,之后再赶回香港重演。

提到将到台北演出,钟景辉很兴奋。原来他自七○年代到过台湾之后,竟然未再踏足宝岛!「我与台湾的戏剧接触不多,大概只限于观看『华文戏剧节』的台湾代表演出。当然,我也欣赏过金士杰的《相》剧版本。所以我非常期待是次演出,可以与台湾的观众见面和交流。」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美国奥克拉荷玛浸会大学演讲及戏剧系学士,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艺术硕士。香港浸会学院全职及兼职任教23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及亚洲电视工作16年,担任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创院院长18年。

◎ 八度获得香港舞台剧奖最佳男主角奖和四度获得最佳导演奖、香港艺术家年奖舞台剧奖、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戏剧成就奖和终生成就奖、香港演艺学院荣誉院士、香港特区政府颁发铜和银紫荆星章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颁发万千光辉演艺大奖世界杰出华人及美国哈姆斯顿大学荣誉哲学博士学位、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香港演艺学院荣誉戏剧博士学位、香港理工大学大学院士、杰出领袖(教育/文化组)奖、香港艺术发展局杰出艺术贡献奖、万宝龙国际艺术大奖等。

◎ 现任香港戏剧协会会长、香港话剧团艺术顾问、香港艺术发展局戏剧艺术顾问、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团顾问等职。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