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香港週

相關文章 18 篇
  • 香港戲劇教父毛俊輝
    企畫特輯 Special

    經典文本舞台爭豔 多元創作叩問當代

    今年的文化交流盛事「香港週2019@台北」將於九月下旬展開,此次活動以「文本.舞台」為主題,共有四檔包含歌劇、舞蹈、戲劇、音樂的演出,與香港戲劇教父毛俊輝的講座與特展,及展現香港創意亮點的「香港插畫X創意設計品牌展」,繽紛多樣的展現,邀台灣觀眾一覽香港精采的文化實力與豐沛創意!

    文字|程皖瑄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馬克白的悲劇》發展出「性別錯置」的詮釋角度,是此次演出的最大特點。
    戲劇 鄧樹榮形體劇場《馬克白的悲劇》

    和當代社會對話 反映香港處境

    被譽為「香港最具才華的劇場導演之一」的鄧樹榮,以「形體劇場」的初始表演語彙自成一家。此次帶來台灣的《馬克白的悲劇》,是對莎劇的二度創作,從中和當代社會對話,並挖掘人性不同的面向。在每次演出中帶來不同嘗試的他,此次將會有何新意,值得期待。

    文字|兆欣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月光」(左,黃日珩飾)以旁觀者的角度,訴說整個故事的經過。
    音樂 改編自徐訏名作的室內歌劇

    陳慶恩《鬼戀》 迷離意境中演繹跨時空哲思

    一九三七年發表的短篇小說《鬼戀》,是文學家徐訏的經典之作,曾多次被改編為電影與舞台劇,二○一八年由作曲家陳慶恩與編劇意珩以室內歌劇形式搬上舞台,重新詮釋滄桑變幻的「人鬼戀」中的清麗奇詭,帶領觀眾一同走進「鬼」的世界,去感受此份無以復加的悵惘之情。《鬼戀》將在九月底來台演出,令人期待作曲家在「文本」與「音樂」間梳理出的創作脈絡與戲劇張力。

    文字|蔡育昇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冬之旅》以音樂和詩歌合成的意境和心象,配上獨舞、雙人舞和小型群舞,呈現「孤獨」的多種面貌。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時代崩壞下的冷酷生命

    今年適逢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的四十周年,長期與該團合作的編舞家黎海寧,重新呈現了兩部卅年前的舊作,併為一晚演出《冬之旅.春之祭》。從應用的文本到演出的歷史,層疊了許多時代的風景線,這兩支舞碼接連了文化與城市不斷變異的景觀,映照當代香港的處境,著實令人深思。作品於今年四月底五月初於香港首演,並於九月訪台演出。

    文字|洛楓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冬之旅》中呈現旅者的孤絕之境。
    舞蹈 黎海寧的舊作今貌

    《冬之旅.春之祭》 孤絕與爆烈的異境風景

    被林懷民稱作「最厲害的華人編舞家」的黎海寧,去年與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重製了她分別首演於八○、九○年代的《冬之旅》及《春之祭》,分上下半場演出,一冬一春,一冷一熱,分別取材自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與俄羅斯作曲家斯特拉溫斯基,不只呈現CCDC多元的舞台風貌,也展現了出身自音樂世家的編舞家細膩敏銳的聲音感知。

    文字|張慧慧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禾.日.水.巷》多媒體跨界音樂會,透過音樂與影像讓觀眾看到不一樣的香港。
    企畫特輯 Special

    不一樣的香港 不一樣的「音.越」表演

    二○一七年香港週活動將在十一月底登場,以「音.越」為主題,藉由音樂來跨越地區的疆域、跨越藝術的界線。由各類型音樂表演組成的戶外逍遙音樂會《音.越.薈》揭開序幕,還有《禾.日.水.巷》多媒體跨界音樂會帶領觀眾「聽」見不一樣的香港,另有導演蔡明亮與新媒體藝術家梁基爵合作的《一零(二)》媒體裝置音樂旅程,還有《20年香港遊戲x音樂巡禮》以展覽及小型音樂會的形式,向台灣玩家介紹香港的遊戲及其音樂的發展歷程,豐富多元、繽紛動人。

    文字|李宜萍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 伍宇烈與王榮祿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跳舞男生做自己

    香港編舞家伍宇烈,於一九九六年為六位馬來西亞舞者量身訂造舞作《男生》,巧妙地呈現男性對自我定位的憂慮,以身體姿態描畫男生們在城市中逐夢的執著與浪漫;作品也獲得法國班諾雷國際大賽編舞獎,多年來享有盛名,已成經典。十九年後,不加鎖舞踊館藝術總監王榮祿於二○一五年聯同原班舞者,與台灣舞蹈工作者周書毅重演經典,同場變奏出《男再生》全新組合,從《男生》到《男再生》,一支跨越廿年光陰的舞作,經歷建構、嬉鬧,到拆解、重讀,不斷變幻跳躍,在舞台上將夢想火種傳遞下去。 趁此機會,本刊特邀兩位編舞家共聚一堂,不只話當年,也談談這支跨時空的舞作如何成形。

    文字|張懿文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 竹韻小集
    企畫特輯 Special

    香江表藝展風華 港台文化獻新聲

    迄今已邁入第五屆的「香港週」,是港台兩地的藝文交流盛會,每年都迎來備受矚目的藝文展演,讓台灣藝文愛好者體驗最in的香港文化風景。今年除了有兩項與香港時裝及歷史建築的展覽外,更有多組演藝團體來台獻藝,包含傳統南音、粵劇、交響樂、無伴奏合唱劇場與現代舞,讓台灣觀眾一窺香港表演藝術大師的歷練和新生代的精采。

    文字|廖詩昀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 鍾景輝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戲劇的「King Sir」

    鍾景輝 不只是最佳男主角

    一九三○年代,一位香港的幼稚園生,首次在校內戲劇表演的舞台上扮一頭小綿羊,從此他就愛上了戲劇,即使在抗戰期間因逃避戰爭而在上海生活時,小小的他仍以家中後花園為劇院,兩張架起的床板為舞台,與鄰家小孩演得不亦樂乎。他甚至經常自行走到蘭心大劇院觀看舞台劇,連帶位員也對這位小戲迷嘖嘖稱奇長大後,這個孩子成為香港的「戲劇大師」,在表演、導演、戲劇教育與行政、領導劇團或戲劇機構等領域上皆有深遠影響。他,就是鍾景輝博士,高齡七十八歲仍活躍於舞台、螢幕和銀幕,永不言休

    文字|涂小蝶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 《落花無言》以音樂演奏為現場主軸,配合詩、舞蹈、燈光及影像的穿插運用,使文字與造型融合為一體,營造出獨特的時空。
    企畫特輯 Special

    讓精采藝術活在當下

    邁入第四屆的「香港週」(Hong Kong Week)將再度造訪台灣,九月十日起開展一系列藝術活動,包含大型展覽、表演藝術演出、論壇講座等延伸活動,與台灣藝文愛好者深度交流,認識香港豐富多元的藝文面貌,正是好時機!

    文字|張震洲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知名詩人余光中的詩作不但掀起現代民歌運動,六十年來兩岸三地的創作講學生涯,也反映了大時代的流轉。
    企畫特輯 Special

    詩人繆思跨越六十年 以詩入樂立體展現

    知名詩人余光中,生命史迆邐中、港、台、美等地,六十年創作生涯累積的詩、散文、翻譯、評論,建構出其文字四度空間,亦成其巨擘地位。十月下旬在台北登場的香港週「詩人的繆思余光中詩歌音樂會」,以十四首余光中的詩作,邀請晁岱健、曾葉發、陳偉光、鄧樂妍、陳家曦、趙菁文等中港台三地作曲家創作編曲、由香港音樂家演唱,演出將如何立體展現詩人的詩言詩韻?令人期待!

    文字|鄭逸伸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 一開場出現傳統家族合照構圖,眾人手指緩緩移動,僅以眼神與指尖即輻射出慾望的方向。
    企畫特輯 Special

    以無言舞動崩毀的世界

    由香港導演鄧樹榮與編舞家邢亮、梅卓燕於二○一二年共同創作的舞劇《舞.雷雨》,取材自中國劇作家曹禺成名作,不著一詞,完全以肢體敷演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與情節,讓錯亂時代的崩毀世界,驚心再現。《舞.雷雨》將在十月份「香港週2014」活動隆重登場,讓台灣觀眾有機會透過舞蹈肢體,再次認識這個劇場經典。《舞.雷雨》同時為「2014關渡藝術節」的參與節目。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 梵志登與香港管弦樂團
    企畫特輯 Special

    港樂新氣象 帶來不同凡「響」

    距上次訪台演出已有廿多年,港人暱稱為「港樂」的香港管弦樂團,將在新任音樂總監、荷蘭籍指揮家梵志登率領下,跟隨「香港週」系列活動,再度訪台,將演出蕭斯塔可維奇的《第五號交響曲》與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在新任總監帶領下,港樂不僅從HKPO改名為HK Phil,原有的Logo也從充滿色彩的龍頭改為指揮打四拍的標誌,展現全新氣象,也標誌出「衝出香港、衝出亞洲」的企圖心!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 《蘭亭.祭姪》中,藉著流動的光影變化,原本具體的文字形象彷彿飛騰起來,活躍成為立體的身體書寫。
    企畫特輯 Special

    情動於中 舞筆躍然

    剛於11月正式陞任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的楊雲濤,是傑出的舞者與編舞家,身上有著豐厚的民族舞與現代舞素養,讓他的舞作在傳統況味中呈現現代的流暢與自由。十二月他將率領香港舞蹈團首度訪台,帶來獲2013香港舞蹈年獎「最值得表演舞蹈製作」的《蘭亭.祭姪》,以書法為題材,讓行筆走韻化身舞動肢體,將王羲之在《蘭亭集序》的灑脫自在、與《祭姪文稿》中,顏真卿的字字悲憤,在舞作中一一表露。

    文字|陳宜庭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 人體彩繪者陳懿凡與舞者陳敏兒合作的《畫皮》。
    回想與回響 Echo

    越洋跨界 舞動驚奇能量

    演出整體吸引人的原因,就在每位藝術家都以各自的方式勇於嘗試與冒險。但推陳出新之餘,仍能看出表演者的功力與長時期的關注。整場節奏,有嚴肅,也有逗趣。此次所有的港台合作,均展現高度的創意與對表演藝術的包容性。不同時代的精神也藉由不同形式展現。

    文字|林亞婷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 當年《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中的四位女主角,在《我和秋天有個約會》以夢中相會的形式重聚。(表演工作坊 提供)
    藝號人物 People

    春去秋來 經典廿載

    作為香港一位具代表性的劇作家,杜國威選擇不迴避《春天》的光環而讓《秋天》迎向面對另一個時機、另一批觀眾和另一種劇場發展狀態的挑戰,是他對香港戲劇「感情之所在」,亦見其對香港劇場的承擔。他把《秋天》視為對香港話劇團和觀眾致意之作,這份情意直如劇中小蝶在養子Danny(即死去的鳳萍之子)身上投射對姐妹的懷念。

    文字|陳國慧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萬曆十五年》中,以幾位歷史人物的獨角戲,解開明朝滅亡的原因。
    焦點專題(二) Focus

    顛覆歷史「定論」 藉觀古以知今

    由編導胡恩威和電視劇《走向共和》編劇張建偉聯手改編歷史學者黃仁宇名著的舞台劇《萬曆十五年》,今年已是五度上演,並將於十一月底首度來台。《萬曆十五年》挪借了原著框架,以六位歷史人物的六段獨角戲,解開明朝滅亡的原因。胡恩威以「中國失敗總記錄」一語歸結該書的核心精神,他說,重新演繹歷史是為推翻傳統歷史論述的手段,提供反思歷史的契機。

    文字|廖俊逞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香港週」首度在台舉辦 展示香港文創風景

    【台灣】 「香港週」首度在台舉辦 展示香港文創風景 由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與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合作,首次在台灣舉辦的大型藝文創意活動「香港週2012」,將於11月23日至12月2日舉行,活動網羅不同類型的藝術形式,東方與西方結合、傳統與創新兼備。 表演方面包含香港話劇團的《我和秋天有個約會》,香港藝穗會策劃、香港星期六爵士大樂隊與台北GJO搖擺爵士大樂團及兩地搖擺舞者攜手演出的「搖擺吧,台北!」,進念.二十面體的《萬曆十五年》,新音樂組合SIU2與香港中樂團年輕品牌HKCO4U的「撞樂」、由新一輩唱作歌手活力演出的「唱作世代」、十八位香港舞蹈家與台灣多位藝術工作者合力創作的「城雙成對.香港╳台北舞蹈交流」,以及香港中樂團所帶來的閉幕節目「樂自香江來」。 此外還有香港藝術中心所策劃的「翼動漫花筒香港漫畫歷史展覽@臺北」、城市當代舞蹈團更是將亞洲規模最大、水準最高的舞蹈影像節之一移師來台,展出「跳格國際舞蹈影像展:台北」,以及由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邀請港台兩地藝文界專家參與的「文化藝術交流會」。詳情可參網址www.hongkongweek2012taipe. (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羅曼菲舞蹈獎助金》開放申請,資格延伸至45歲 舞蹈家羅曼菲一生奉獻舞蹈,不斷提供年輕人機會,甚至自己出錢,協助有才華的愛舞青年,完成夢想。為延續並發揚她對年輕舞蹈工作者的愛與鼓勵,集結家人捐款及各方捐助,成立「羅曼菲舞蹈獎助金」,由羅曼菲的家人羅蘇菲女士出任代表,邀請羅曼菲摯友徐璐及林懷民擔任委員,並託付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專款專案執行。自2006年開始,已有許多國內年輕編舞、舞蹈人才獲曼菲獎助金。 2013年「羅曼菲舞蹈獎助金」開放申請至11月15日止。為幫助更多舞蹈工

    文字|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

    走進一場噩夢,再一起甦醒

  • 北京

    沉浸式戲劇在主旋律的另一端召喚疫後人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上)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很難,但我不是一個人

    吳思瑋與一切都有可能的「聲舞團」現地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