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音乐在外在形式下,内蕴无穷的抒情性,这样的复杂性,对许多钢琴家而言,如何技术性地掌握外在形体的完整又能细腻转换内在情续的变化,是一场高难度的挑战。
录制贝多芬琴奏鸣曲全集,对钢琴家而言不仅是耐力的挑战,更是对音乐内涵极大的考验,录过贝多芬全集的钢琴家虽然众多,但成功与失败皆有,钢琴家诸大明表示:「第一位录制贝多芬全集的许奈贝尔他这套录音不是他顚峰时期的表现,加上当年的录音技术并不好,要看许奈贝尔的贝多芬,应该看他编的贝多芬奏鸣曲版本,如这套谱的注释就长达四百多页,他是真的花心思研究,看他的版本会得到许多的启示」。而上世纪的德国钢琴大师肯普夫(Wilhelm Kemppf)的贝多芬诠释,也是公认最佳的版本,诸大明认为:「他的音乐具有艺术性,是浑然天成的贝多芬精神,而且绝不对细节有过度的渲染,曾录过三次音的布兰德尔的贝多芬音乐,线条精细,就像银蜘蛛的丝般地牢固,不强调个人特色,尤其是一九六六年的第三次录音,他的视野更开阔了,而且从第二版的检视至第三版的开阔,可以看到自己忽略的地方,但为了贝多芬艺术的呈现,肯普夫的音乐更是人类集体经验的反应」。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他每天磨练创作技巧的试金石,相对于交响曲与弦乐四重奏的公开性,钢琴奏鸣曲是他极为私密的创作,从这里也才能看出他真实个性的流露,他看到的钢琴是歌唱的旋律乐器,而非莫札特的轻巧,像跑动乐器,所以他的圆滑音(legato)演奏法在当时维也纳是独一无二的。加上他并不刻意要求旋律线条的美感,而是整体和声、声部与锻炼安排的磨练,发展逻辑的美感,让音乐达到情绪上的表达,这才能自然地感动听众,就像是他的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就与一般人对贝多芬的印象有很大的差异,在此曲中,所有的注意力转向抒情性。所以贝多芬强调律动当中的抒情,诸大明说:「从演奏家的角度,这需要演奏者、听众去感觉隐藏表象下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