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敖同名小说、田沁鑫执导的《北京法源寺》,作为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开幕大戏,连演十场,一票难求。(王泊 摄)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战马、法源寺、Haya与天桥 北京舞台活力四射

去年下半年,北京的表演舞台上呈现了四射的活力,有中国国家话剧院与英国国家话剧院合作制作的《战马》中文版首演、李敖同名小说改编的舞台剧《北京法源寺》演出、北京的蒙古乐团Haya的年度演唱会,还有天桥艺术中心的开幕……虽然普遍感觉经济情况不佳,但二○一五年北京演出活动仍然频繁,往正面积极的方向发展。

去年下半年,北京的表演舞台上呈现了四射的活力,有中国国家话剧院与英国国家话剧院合作制作的《战马》中文版首演、李敖同名小说改编的舞台剧《北京法源寺》演出、北京的蒙古乐团Haya的年度演唱会,还有天桥艺术中心的开幕……虽然普遍感觉经济情况不佳,但二○一五年北京演出活动仍然频繁,往正面积极的方向发展。

北京在去年下半年确实有不少让人期待亦让人惊艳的演出。首先就是中国国家话剧院与英国国家话剧院合作制作的《战马》中文版首演。这个中文版从官方文化交流策略的高度而来,再加上戏本身的知名度及操偶的特殊性,引人期待不在话下,而演出结果也确实不错。这部戏引人注目的还有它高昂的制作费(六千万人民币),估计依合约一年演出两百场,至少得三年才有可能收支平衡,许多人的疑问则是,三年之后这部戏是否还有可能红火下去?只能拭目以待。

《战马》的戏本身充满正能量,能够吸引不限年龄的观众群,票房是有所期待的,但整部戏更著重的还是剧场的技术,这方面,除了马偶的操作技术看来已炉火纯青之外,其他层面是复杂且精致,极为不易。在九月初的七场试演中,这部分是由中英双方的技术人员共同工作,但正式首演之后,英方技术人员就全数撤回英国,中方全面接管。就北京首轮演出而言,技术的对接似乎还算顺畅,问题是以中国在剧场技术的生态而言,这批一手对接的技术人员在未来是否能坚持工作下去,对这部以剧场技术见长的戏演出的稳定性有决定性的影响。

李敖《北京法源寺》改编搬演

同样是国话出品,由李敖同名小说,亦由作者改编的舞台剧《北京法源寺》在建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后匆忙登台。但导演田沁鑫的现代戏剧手法让诸多抱著怀疑且看热闹心态而去的观众平复了下来,把「戊戍变法」这个晚清历史剧看了进去。历史剧除了作者的观点之外,表现形式决定了它的观众缘。田沁鑫的舞台极简,十几把椅子,这就具有现代性了,戏以近一百廿年前的人物宣叙自己的想法与处境,与当场的观众对话,近三小时的长度,虽仍有些当舍不舍的芜杂段落,但整体而言,很能抓住人心。这是一部完全不八股、令人耳目一新的传统历史话剧。

圣诞夜,北京的蒙古乐团Haya举办了年度音乐会,北展剧场两千七百席几乎满座。演出的精采在于在中国表演艺术中难见的自由与自在。这种自由与自在体现在六位乐手完美的默契,也体现在音乐上民族元素与现代乐种之间的穿越与堆叠,毫不勉强,毫无罣碍,在创团满十年之际,Haya确实找到他们如鱼得水的表达方式。他们的独特,在于无法被简单地归类,只能说,Haya可说是目前中国融合传统与现代最自然且最有生命力的乐团,值得关注。

天桥艺术中心令人期待

如果把未来的影响性也算进来的话,天桥艺术中心的开幕可能是二○一五年北京最重大的演艺事件。天桥艺术中心在二○一三年上半年时连地基都尚未完工,两年半之后却已开幕,这种工程进度令人惊讶,品质的问题则有待开幕演出季结束之后就可见真章了。

天桥艺术中心有大中小三个正式剧场,还有一个活动式的黑盒子空间。三个剧场各以不同的演出作为开幕大戏,大剧场(一千六百席)以英国音乐剧作家韦伯的《剧院魅影》演出六十四场开幕,展现它京派的庞大气势。大剧场的定位在演出音乐剧,它也是中国第一个在硬体上完全依音乐剧需求而设计建造的音乐剧专用剧场。中剧场(一千席)开幕的大戏就是《北京法源寺》,演出十场,一票难求。小剧场以「十大新锐导演作品展」开幕,这也是未来艺术中心扶持青年创作的重要计划之一。

虽然普遍感觉经济情况不佳,但二○一五年北京演出活动仍然频繁,在量上可能不亚于去年的近两万五千场。活动的量可以看得出来一个城市的活力,活动的品质却可以体认到一个城市的艺术素养。不论如何,相较于台北,北京表演艺术的环境变动和发展的幅度还是大的,而且很明显地是往正面积极的方向发展。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