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中到十一月中举办的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安排了「节中节」活动如首届的「喜剧节」、「魔术节」、「西藏周」、「印度周」,连小镇朱家角也算纳入演出范畴,来自五十五个国家和国内廿七个省市自治区及近五千位艺术工作者在此献艺。而艺术节对原创的重视,亦体现在今年的开幕大戏上——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与现代芭蕾《长恨歌》,题材均源自中国故事。
忙碌购物的「双十一」刚过,还来不及点收亿元的消费战绩,上海人民又紧接著送旧迎新,再一次以艺术之名,行全城过节赶场冲动,历时卅二天的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似乎实践了没有最好、最多,只有更好、更多,区分音乐、舞蹈、戏剧等几大板块尚且无法涵盖它的综合性与全面性,但它的主要目标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指标性工程和成为国际艺坛(展博览交易)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名艺术节,五彩纷呈的演出只是动态性的一部分。
原创新剧共同开幕
今年的特别活动项目中安排了「节中节」活动:首届的「喜剧节」、「魔术节」、「西藏周」、「印度周」,连小镇朱家角也算纳入演出范畴,来自五十五个国家和国内廿七个省市自治区及近五千位艺术工作者在此献艺,吸引四百廿多万人次参与,其中舞台演出四十六出剧码计九十三场,十五万观众走进剧场,平均出票率和上座率超过九成,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大师版《牡丹亭》、帕尔曼独奏音乐会、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舞姬》等廿一部剧码出票率达到100%,不少场次以少见的加场加座消解票房的压力。
另外,延续原来的「天天演」板块,更新为在户外草坪音乐广场上演的「艺术天空」系列,民众不必被罚站挤在南京路了,共计献演四十九出九十一场,两百五十多万人次免费观看,室内剧场与户外空间形成有效连动,这可呼应官方喊出「观众进剧场没有门槛,剧码进艺术节参演必须有门槛」之说。
艺术节对原创的重视,首先体现在今年的开幕大戏上——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与现代芭蕾《长恨歌》,题材均源自中国故事,却以中外合作来展现混搭表达手法,排除语言障碍以便于日后海外巡演。以两部作品共同揭幕,并非艺术节首例,但两出都为中国原创制作的新品,前者出自民营恒源祥艺术公司(以羊毛产业起家现转型),另一部代表国营艺术机构,确实为首次创新的国、民组合,打开了竞演的局面。综观原创新作共廿一出,占艺术节剧码总数45%,这是今年的艺术节反复强调的一个数字,更激励了多年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成为国内原创新剧首演的聚集地。年度委约三部创作同时落在舞蹈方面,孔雀公主杨丽萍的《十面埋伏》场场票房口碑大满贯,舞蹈巨星西薇.姬兰告别演出还未开演已备受瞩目,首次来沪公演的陶身体剧场舞码《8》宣传也颇有吸引力,这标示了艺术节已步入成熟运作的阶段,同时注入活力之余,也引起相当的关注。
微信宣传火力十足
传统的纸本宣传攻势,尽管逐渐没落了,新兴的微信(Wechat)群,正好趁势迎头赶上,其便捷支付、消息迅效、专业交流等亲和元素,运用功能中的朋友圈转发的口碑效应,使得消费高涨,票房火红,高价位的演出也不例外。个人是讯息中心同时也是消费指南,不怕演出多,就怕朋友圈转发的不多,网购的狂热后势必迎来淡季,堆积如山的演出档期(众多的节中节),许多剧目只能未出声就被牺牲。大师版昆曲卖了满座,观者众抱著参与以后不可能的盛会而来,简易的布景和热闹的气氛形成反思与对比。过节赶场容易,常态的演出与合理的消费安排,才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