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多种形式推动「新文本运动」的「前进进戏剧工作坊」,在近期举办的戏剧节以「慢工剧作.本土转化」为主题,除了演出也进行工作坊、讲座与论坛,其中「新文本工作室2.0」邀两位新进编剧胡境阳与李颖蕾以一年时间创作,并延伸举办了「近年编剧平台及创作生态」论坛,邀多位策划人和剧评人分享经验,除梳理香港的创作发展外,亦对照台湾不同计划的策划,观照当地的编剧生态。
「前进进戏剧工作坊」近年多种不同的展演方式推动「新文本运动」,包括读剧、演出、演后座谈、研讨会、资料库、出版等,让香港观众对欧洲当代剧场创作的形式、内容、议题与编剧风格有更多不同面向的了解。近期举办的戏剧节以「慢工剧作.本土转化」为主题,「把新文本的精神和实践模式」,聚焦于本地创作人,看这些养分如何「落地生根」。
系列活动除了刚在去年十一月上演编导冯程程关于一位女保安员故事的新作《石头与金子》外,还会有一月初编导陈炳钊「香港式忧郁」系列的第二个作品《午睡》;另外已进行的还有「当代剧场的剧场构作」工作坊与讲座,邀请德国剧场指导Christoph Lepschy教授来港分享经验,并与五个新进团队会面,实践「剧场构作」(dramaturgy)运作的方式。
编剧生态论坛 策展人与剧评人分享
此外还有一个名为「新文本工作室2.0」的活动,邀请两位新进编剧胡境阳与李颖蕾,以一年时间创作,由陈炳钊与笔者一起担任策划人,就整个创作在不同阶段提出问题与建议,共同参与慢工创作的过程,成果最后以读剧的方式展演。由这个策划延伸开来,则举办了「近年编剧平台及创作生态」论坛,邀请多位策划人和剧评人就不同的观察分享经验,除了梳理香港的创作发展外,亦对照台湾不同计划的策划,观照当地的编剧生态。
陈炳钊身为「主人家」率先就「新文本工作室2.0」发言,表示计划是针对专业编剧的培育,因此采用邀约的方式参与,亦因编剧本身的风格与创作取态,所谓「新文本」只是一种面貌的倾向性而不是书写法则.最后是否要有「制作」产生亦不是重点。至于「香港话剧团」驻团导演冯蔚衡则主要就「舞台编剧实验室2015」分享策划的方向,计划是公开接受报名的,同样亦是针对专业编剧的培训,这一年参与的编剧共五位,包括陈小东、邓世昌、黄晓筠、胡境阳和王昊然,他们每个月会见面就不同议题讨论,亦有资深编剧分享经验,形成一个让编剧们认为相当受用的「同路人」交流小组。
扶植新人平台 港台经验交流
至于「影话戏」的艺术总监罗静雯则分享「青年编剧写作计划」的过程,参与这活动的大都是业余的编剧或新手,导师会从旁提供协助,作品最后除了以读剧展演外,优秀者剧团会正式搬演。相对来说,本地创作圈子毕竟人数有限,竞争亦不算大,刚自伦敦完成编剧硕士的甄拔涛介绍了几个当地发掘新作的平台,有些全国性的计划竞争激烈,当然水平亦可能相对较高,编剧的创意、议题和书写策略就更见重要,另外他也分享了伦敦一些有趣的新剧展演方式,如在午餐时间读剧等等。
来自台北的剧评人于善禄近年以评审或观察方式参与了不少剧本创作项目,包括台北文学奖、泛华青年剧本创作竞赛和「阮剧团」的剧本农场等,他分享了台北文学奖鼓励得奖者为作品找寻剧团搬演、成功配对者提供制作费的经验,对香港来说,也相当值得参考。论坛最后由新进编剧胡境阳、李颖蕾和王昊然回应,他们都表示对有「同路人」一起分享是很需要的,而有固定的收入也可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创作。不过最后两位资深导演冯蔚衡和李国威也不约而同提出「初衷」的重要,即使外在环境如何,创作人有话要说的心,永远是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