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国立奥德翁剧院原订一月推出、由剧院总监吕克.邦迪执导的莎剧《奥塞罗》,却因以白人演员演出剧中摩尔人奥塞罗,招致批评,只好取消改以《伪君子》代打,加上导演十一月突然辞世,让此剧演出更遥遥无期。此一事件突显的是法国戏剧界仍是白人的天下,虽然宣导种族平权多年,但事实摆在眼前,黑人角色竟是由白人涂黑脸诠释,让非裔艺术家情何以堪。
二○一六年适逢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巴黎国立奥德翁剧院原订一月份推出莎翁名剧《奥塞罗》,由剧院总监吕克.邦迪(Luc Bondy)亲自执导。不过却因剧中人物选角问题,引起各界哗然,只好匆匆改由吕克.邦迪导演旧作《伪君子》(莫里哀原著剧本)代打。只是日前导演突然辞世,使得这出「黑色」遗作再度蒙上一层阴影。
吕克.邦迪原籍瑞士,是享誉国际的欧陆导演,曾于二○一二年来台,以《椅子》一剧为国人所知。去年吕克.邦迪在巴黎导演契诃夫《伊凡诺夫》,同样叫好又叫座。不料,二○一六年初预定推出的《奥塞罗》竟然未开战就惨遭滑铁卢。
肤色背后的问题重重
问题出在奥塞罗身上。众所周知,莎翁笔下的奥塞罗是位摩尔人,天生有著一身黑皮肤。由于历史上的诸多因素,从莎翁的年代起,奥塞罗一角都是由白人演员将脸涂黑饰演。直到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方戏剧舞台上才首次见到黑人演员演出的奥塞罗。时至今日,黑人平权早已成为普世价值,许多知名白人演员甚至婉拒接演奥塞罗一角(如伊恩.麦克连Ian McKellen、派屈克.史都华Patrick Stewart等),而将机会留给非裔演员。
但吕克.邦迪导演的《奥塞罗》演员名单上,却是白人演员菲利浦.托赫东(Philippe Torreton)担纲演出这位嫉妒心强、禁不起旁人挑拨而怀疑妻子与人有染的将领。托赫东出身法兰西戏剧院,是法国知名电影、戏剧演员,曾演出的莎剧角色包括哈姆雷特、理查三世、亨利五世等。由这位硬里子演员演出莎剧,固然在演技上不成问题,但肤色引发的联想与争议,恐怕是不能承受之轻。
国立奥德翁剧院显然早已意识到选角的问题。根据剧院网站的简介(已撤文):「《奥塞罗》是史上登峰造极的悲剧作品之一。不过,这出戏鲜少在法国演出。原因在于本剧选角有重重困难。吕克.邦迪延请菲利浦.托赫东演出本剧里威尼斯的摩尔人一角……这样的角色分配有个优点,就是可以让观众集中注意作品提出的辩证问题本身,而不是拘泥在呈现形式所引发的问题。」
话说得漂亮,也似乎有几番道理,但仍不免引起抨击。事实上,熟悉法国剧场的观众就知道,即使法国日常生活中有各种不同肤色的人种,左派政府上台后也积极延揽不同族裔入阁以为样板,但在剧场的观众席与舞台上,仍然是清一色的白人天下。固然有愈来愈多非白人的艺术家投身创作行列,戏剧学校也有愈来愈多的非白人毕业生,但在法国剧场里,鲜少看到非白人演员登台演出。
舞台上仍少见非白人演员
问题一旦涉及公立剧院就更为复杂,因为公立剧院接受国家高额补助,理论上必须让文化能为每一个法国公民共享,并且保障每一个法国公民参与文化生产的权力。然而,以法兰西戏剧院为例,这所创立于一六八○年的资深国家剧院,一直要到二○○五年才首次聘雇黑人男演员与混血女演员。十多年过去,同样享有国家补助的奥德翁剧院,仍然吝于给非白人演员演出机会。更何况,还是一个原著剧本里就指定的黑人角色。对非裔的学者、艺术家、观众而言,见到自己族裔在舞台上「被代表」,心中感受不言可喻。
饱受批评声浪所扰的奥德翁剧院,以撤换节目暂时平息风波,《奥塞罗》原订一年后登场,如今又因吕克.邦迪逝世而无限期推迟。届时如演出名导遗作是否仍为同样演员名单,目前尚未可知。而法国剧场是否将正视肤色差异问题?抑或将差异视而不见?势必将继续成为讨论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