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洛伐克男高音麦可.雷赫斯基(国家交响乐团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歌剧《奥泰罗》 英雄的悲喜剧 斯洛伐克男高音

麦可.雷赫斯基 扮演奥泰罗,是永无止境的探索

这次在NSO歌剧音乐会《奥泰罗》中担纲主角的男高音麦可.雷赫斯基(Michal Lehotský),来自斯洛伐克,演出过多出威尔第的歌剧,更曾五度饰唱「奥泰罗」一角,经验丰富,但他强调:「虽然对同样的音乐及剧情已经很熟悉,但这部作品对于声乐家的音乐能力及演技颇具挑战,奥泰罗是骁勇善战的英雄,但个性善妒、乖戾,要将这个角色扮演得更入木三分,是永无止境的探索。」

这次在NSO歌剧音乐会《奥泰罗》中担纲主角的男高音麦可.雷赫斯基(Michal Lehotský),来自斯洛伐克,演出过多出威尔第的歌剧,更曾五度饰唱「奥泰罗」一角,经验丰富,但他强调:「虽然对同样的音乐及剧情已经很熟悉,但这部作品对于声乐家的音乐能力及演技颇具挑战,奥泰罗是骁勇善战的英雄,但个性善妒、乖戾,要将这个角色扮演得更入木三分,是永无止境的探索。」

NSO乐季压轴歌剧音乐会《奥泰罗》

7/8  1930

7/10  1430

台北  国家音乐厅

INFO  02-33939888

他,来自一个音乐家庭,自幼接受音乐的薰陶。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不辞涓滴,多年淬炼,终于水到渠成。在音乐的领域里,不论是威尔第、浦契尼、德弗札克、杨纳捷克等等作曲家的作品,他皆无分轩轾、广泛吸收并融会贯通。

他是斯洛伐克男高音麦可.雷赫斯基(Michal Lehotský),即将来台参与国家交响乐团乐季压轴歌剧音乐会,演出《奥泰罗》中的男主角奥泰罗。

威尔第的音乐对他而言绝不陌生。在访谈中,雷赫斯基比较威尔第每一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在他的歌剧中,每一个角色都在音乐中赋予丰沛的生命力,非仅单纯写出优美的音乐来取悦众人,借由人性的复杂与矛盾来突显音乐的精神,将爱恨情仇与错综复杂的剧情深刻描绘,使人从中获得启发。

Q:您是如何诠释奥泰罗这个角色?这应该不是您第一次演出这个角色吧?

A在这之前我已经饰演过五次奥泰罗了,都是全然不同的制作,我仍在积极探索这个角色及这部作品,这是威尔第歌剧的颠峰之作,音乐结构完整,角色塑造深刻,剧情也错综复杂。在演出五次奥泰罗后,虽然对同样的音乐及剧情已经很熟悉,但这部作品对于声乐家的音乐能力及演技颇具挑战,奥泰罗是骁勇善战的英雄,但个性善妒、乖戾,要将这个角色扮演得更入木三分,是永无止境的探索。

Q:这部歌剧是威尔第晚年的作品,是他生命中最后两部歌剧之一。您之前演过他的其他作品,如《弄臣》中的公爵(Duke)、《游唱诗人》Il Trovatore的曼里柯(Manrico)、《阿依达》中的拉达梅斯(Radames),及《马克白》的麦克特夫(Macduff)等,您个人觉得在诠释他的每一个时期,甚至每一部歌剧,在音乐表现应该都有所不同吧?

A的确。威尔第早年的歌剧较著重美声唱法,受罗西尼的影响很大,旋律优美,在咏叹调的表现上给予歌者较多发挥空间,《弄臣》中相当著名的咏叹调〈善变的女人La donna è mobile〉就是最佳力证。甚至在更早期的歌剧,如《纳布果》Nabucco中的以实玛利(Ismaele),这些角色都不难揣摩,只须将音乐完美呈现便可。但是到他比较晚期的作品,如《化装舞会》Un ballo in maschera、《唐卡罗》Don Carlo或《西蒙.波卡涅拉》Simon Boccanegra,著重人性刻划,内心戏的表现极为细腻,不只要求声音技巧的精湛,在戏剧的呈现更须深刻的诠释,考验歌者的唱功及演技。像《奥泰罗》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不论是奥泰罗或是亚果,都须成熟内敛的诠释,我认为,威尔第是借由人性的复杂与矛盾来突显音乐的精神。

Q:说到内心戏,也如您所说威尔第擅于用音乐刻划人性,尤其是反派角色的描绘,更可看到人性的复杂,像您所参与演出过的歌剧中就有一些例子是如此,如《纳布果》中的阿碧凯莉(Abigaille)、《弄臣》中的弄臣,当然《奥泰罗》中的亚果也是如此,您怎么看威尔第的人物塑造及诠释?

A威尔第在赋予角色特性时,不会只给他单一性格,尤其是反派角色,他希望借由人性黑暗面来强化戏剧张力,面对这么复杂的角色,对于演出者的挑战非常高。我很乐于挑战自己担纲演出反派角色,因为现实生活中人性就是如此复杂,我可从中找到自己的一面镜子。

Q:就像最初威尔第在构思这部作品时,都还曾将剧名定为「亚果」,在莎士比亚的原著中,亚果是整个故事的重心。

A绝对是的。如果没有亚果,就没有这部作品。他的一举一动牵扯了所有的剧情,他的戏分与奥泰罗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威尔第曾这样想绝对可以理解,但我很庆幸莎士比亚选择以「奥泰罗」为剧名,而威尔第也是如此……(笑)

Q:您如何决定成为一位声乐家?

A我成长于一个音乐家庭,我父母都是职业小提琴手,我从小就耳濡目染并开始学习音乐。家父也成立了一个少年合唱团,所以当我还是中学生时,就有机会在其中担任独唱部分,也鼓舞了我走上职业音乐家的路途。家父在我十五岁时就请很好的声乐老师来给我上课,结果后来也跟这位老师学了七年之久,获益良多。

Q:所以不难理解你为何会对合唱作品如此熟悉,您的曲目除了为数不少的歌剧作品外,也多次担任合唱作品的独唱部分。您是如何累积如此大量、多样化的曲目?

A要很专注于音乐并努力练习、敬业乐群,这是最基本的要素。再来就是我乐于接触不同类型的作品,多年来,我因为参与各项不同的演出而接触大量不同的曲目,也与很多学有专精的人士合作,更激励了我学习的动力,我也很享受作品的声响是经由我的演唱而被创作出来。这是一种氛围,也成为自然而然的习惯。当然,对于音乐本身的热情及对作曲家的钦佩,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Q:那么,您比较喜欢演出歌剧还是在音乐会中担任独唱?

A参与歌剧演出是充满挑战性及复杂性的,因为剧场工作牵涉的元素太多了,除了对音乐要相当熟悉外,更要了解其他部分,如服装、道具、舞台上的灯光、布景等等,还要与导演及其他的演出人员沟通,要能充分掌握每一个环节,在准备演出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惊喜及刺激。在音乐会担任独唱的挑战就必须要完全专注于音乐,较为单纯。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参与歌剧的演出,虽然较耗费时间及精力,但我享受这样的过程。

Q:您曾经在克拉科夫市的莫札特学院(Mozart Academy in Cracow)与Eve Eva Blahová与Kerstin Meyer两位老师上课,并且也曾在声乐家Peter Mikuláš的大师班接受指导,您从中学到最多的为何?

A这些都是很活跃的声乐家,也都是很好的老师,他们每个人的风格及对音乐诠释的想法皆不尽相同,但我可学到不同的音乐观点。像Peter Mikuláš是相当知名的斯洛伐克男高音声乐家,我们现在还常常在斯洛伐克及捷克等地一起演出像是《唐卡罗》、《阿依达》等作品,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在克拉科夫市的莫札特学院的学习则是三个月的暑期课程,除了个别课之外,还有每周六上午都会举办正式的音乐会,所有参与的学生都必须要上台演出。刚刚提到的两位老师,其中Eva Blahová教我如何用正确身体来发声,她是斯洛伐克女中音声乐家,Kerstin Meyer则是瑞典人,是莫札特专家。每一位老师给我音乐上的养分皆不同,但我在学习上都需要这些不同的元素,来精进自己的技巧及诠释能力。

Q:您将要在七月首次来台与国家交响乐团及其他优秀音乐家合作,有想要先跟台湾观众分享的吗?

A我深感荣幸可以来台湾参与《奥泰罗》的演出,我完全不设限,期待与更多人分享及交流,并见到美丽的城市——台北。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 曾参与多项重要国家声乐比赛如维也纳贝芙戴芮(Gabor-Belvedere)、Mikuláš Schneider-Trnavský、及Ema Destinnová等歌唱大赛,颇获佳绩。

◎ 曾任斯洛伐克国家歌剧院(Slovak National Theatre in Bratislava)独唱家。

◎ 活跃于欧洲歌剧舞台,各大剧院争相邀请。

◎ 从白辽士、杨纳捷克到威尔第、浦契尼等等作曲家的歌剧作品涉猎甚深,曲目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