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廿日启动的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在五年内将投入五亿人民币,主要资助舞台艺术,重点关注「中国梦」、「重大革命和历史」、「现实生活」、「青少年」、「传统文化」与「京味」的主题创作。很明显的,文化艺术在中国仍然是政治的工具,创作者最需要的想像空间与自由被限缩了,所谓扶持、孵化、奖励的美好初衷在实践的阶段反而成了扼死创意的杀手。
就表演艺术来说,中国市场的庞大、资源的丰盛,让人垂涎三尺。地大物博,市场的庞大毋庸置疑,尤其是这些年中国隐隐然成了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消费能力的确令人刮目相看,很自然地成为全世界表演艺术的兵家必争之地。但中国表演艺术环境有其特殊性,不了解这种特殊性会让期待在这个市场上一展身手的人难以为继。我们以戏剧为例,说说「审批」与「资助」这两种其实是一体两面的政策,对中国表演艺术圈的影响。
强调正能量 限制了创作表达
首先是审批制度。在中国,政治影响一切,这两年左倾保守的氛围比起往年要更明显,对节目内容的审批相对严格,除了政治、性别、暴力的议题难过审查者的法眼,近年来又鼓吹正能量,在道德与社会风气上阻绝负面影响。有自主意识的创作者批判社会的能量因此大减,娱乐观众的作品大行其道。艺术作品与社会批判虽然不必有必然关系,但艺术脱离不了社会,也脱离不了人,在美丽新世界尚未到来时,批判社会,至少提出问题,绝对是艺术的重要内容。「情势一片大好」永远是政客忽悠人民所制造出的假象。审批除了影响内容之外,也波及到表达的方式,审查者经常以所谓的中国话剧传统为标准,制约了导演在剧场有限空间里的表达创意。影响所及,在北京原创剧目的数量虽不算少,但水准普遍不高,可说创作力并不旺盛,且不受一般观众喜爱,甚至会听到「看原创剧目是浪费生命」这么严苛的批评。
就数量与品质而言,中国的原创剧目都远不如台湾。除了审批限制了创作者的想像力之外,政府的经费资助也成了另一种箝制创作的工具。二○一四年成立的国家艺术基金,三年来选出2,087个项目,共资助了18.83亿人民币,但在申报指南中的资助对象就挑明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这几个关键词;今年六月廿日启动的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在五年内将投入五亿人民币,主要资助舞台艺术,但是,同样的,重点关注「中国梦」、「重大革命和历史」、「现实生活」、「青少年」、「传统文化」与「京味」的主题创作。很明显的,文化艺术在中国仍然是政治的工具,创作者最需要的想像空间与自由被限缩了,所谓扶持、孵化、奖励的美好初衷在实践的阶段反而成了扼死创意的杀手,创作者只能像「接活儿」一样地把作品制造出来。在北京看过至少三部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作品演出,不但经不起理性的分析,更过不了直观的审美。严肃的表演艺术很难靠市场运作存活,而在民营企业普遍尚无赞助艺术的现况下,艺术家只能靠向拥有庞大资源的政府,演一出招安的戏。
习惯了禁锢 只能甘于牢笼?
与台湾比起来,中国的创作环境是很艰苦的,审批制度就像是棍子,守著边界让你越不过,国有基金的资助则像是胡萝卜,但得听了话才有得吃。一从外,一由内,严缝合实地把创作者的心灵禁锢在领导们指定的牢笼里,把创作环境限缩在领导们认可的范围内。当创作者习惯了禁锢,就很难意识到真正创作自由的可贵,事实上,在中国确实有很多剧作家在创作时下意识地去除了冲撞边界的企图,甘愿宅在牢笼的中心。但坏就坏在中国市场够大,只要能够生存下来,就能够找到存在的理由,而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就无关紧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