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北方剧院举办座谈,探讨剧场演员多元性的议题。(罗仕龙 摄)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剧场多元性何在? 导演、演员齐呛声

法国的剧场不只是以白人观众为主,台上演戏的也多是白人演员,九月中《世界报》举行了「戏剧与电影中的多元性在哪里?」论坛,邀集文化部官员、剧场导演与演员等共聚一堂讨论。果然当天砲声隆隆,其他族裔导演与演员纷纷痛批此一现象,包含剧院安排的制作中,少数族裔的角色与剧本都非常少,也让少数族裔演员难以现身。但当日论坛却也少了亚裔的声音,剧场的多元性问题,或许还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真正找到解答。

法国的剧场不只是以白人观众为主,台上演戏的也多是白人演员,九月中《世界报》举行了「戏剧与电影中的多元性在哪里?」论坛,邀集文化部官员、剧场导演与演员等共聚一堂讨论。果然当天砲声隆隆,其他族裔导演与演员纷纷痛批此一现象,包含剧院安排的制作中,少数族裔的角色与剧本都非常少,也让少数族裔演员难以现身。但当日论坛却也少了亚裔的声音,剧场的多元性问题,或许还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真正找到解答。

到法国剧场看表演,放眼望去几乎都是白人观众;平常充斥街头的亚、非、阿等各色族裔,反而甚少出现在观众席间。舞台上的情况更为严重,有色族裔上台亮相的机会可说少之又少。为了让剧场能充分反映现实生活,落实族群平等精神,《世界报》于九月十七日在巴黎北方剧院(Bouffes du Nord)举办圆桌论坛,邀请文化部官员、剧场导演与演员等各界人士,就「戏剧与电影中的多元性在哪里?」为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剧场「很白」  导演演员纷呈己见

论坛与会者之一的莫尼埃(Arnaud Meunier)其实早在九月初就已率先开砲,在《世界报》发表专文,题为〈我们剧场里的非、阿、亚裔脸孔哪里去了?〉,痛批法国剧场舞台上毫无多元性可言。他指出,现代法国是一个「年轻、混血、兼容四海」的国家,在全球化与数位革命的年代里,这原本是一项利多,然而封闭的法国剧场界却始终抗拒善用此一资源。莫尼埃举例,全法国最顶尖的史特拉斯堡国家剧院附设戏剧学校,竟然到了二○○二年才招收第一位非裔学生。相较于英语国家的导演如彼得.布鲁克、迪克兰.唐纳伦(Declan Donnellan)等人早就大胆起用各种肤色的演员,法国剧场的心胸显然不够开阔。

也难怪莫尼埃有感而发。因为他自二○一一年起担任圣艾堤恩国家戏剧中心总监以来,致力提拔不同阶级与肤色的优秀学子,并于二○一四年率先成立全法第一个高等戏剧学院预备班(请参本刊第264期)。文化部从一开始的不闻不问,到后来见成效良好,转而大力支持,将其收割成为政府政绩,于此更加突显法国政府文化部门对剧场多元性的漠视。

在北方剧院举办的论坛上,代表文化部出席的文化多元事务负责官员葛洛安奈-莫兰(Karine Gloanec-Maurin)女士并未针对相关议题做出明确答复。她仅一再强调,剧场与电影本质与受欢迎程度不同,坦言剧场界较电影界封闭,并承诺政府将会召集不同族裔人士就此议题再进行讨论。

相较于文化部官员的淡定,其他受邀与会的演员、导演则多有一肚子苦水。例如现年廿四岁的非裔黑人演员暨导演席拉(Souleymane Sylla)表示,当初他考进国立巴黎高等戏剧学院时,常常不免怀疑自己只是作为样板而被录取,事实上未来并没有什么剧场角色等著由他担纲。于是他后来转向短片拍摄,作品口碑良好,目前正在筹备第三部影片的拍摄。

坎城省立演员学院(ERAC)毕业的阿裔演员暨导演班雅敏娜(Houda Benyamina)也感叹,每次分配给阿裔女性演员的角色,不是被穆斯林父兄或丈夫家暴,就是被强迫逼婚。对她而言,法国剧场界有严重的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于是她改走影像制作路线,二○一六年以首部剧情长片《神圣》Divines勇夺金摄影机奖。非裔女导演杜敏碧雅(Eva Doumbia)则指出,问题有时来自于剧院节目安排。例如一些关于非洲殖民历史或政治的剧码不一定吸引剧院,没办法排入剧院档期,舞台上自然也就见不到非裔面孔。

论坛中不见亚裔  多元性是难解之题

法国舞台上之所以不突出单一族群色彩,一大原因是二战期间维琪伪政府曾协助德国纳粹进行种族屠杀。为避免类似悲剧重演,法国迄今不进行族群人口普查,以「大家都是法国人」作为消弭族群差异的论述基础。然而,现实生活里却已经逐渐造成「齐头式」的假平等,少数族群根本难有出头天。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强调族群多元性的论坛上,竟没有任何一位亚裔剧场或电影从业人员受邀参加。法国戏剧与电影中的多元性在哪里?这个论坛主题所画下的问号,或许还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真正找到解答。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