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样是穆勒的诗,舒伯特的旋律,随著时空的移转,歌者时而为观者,时而化为剧中人物,踽踽独行。(台中国家歌剧院 提供)
编辑精选 PAR Choice

多媒体剧场 重新走一趟《冬之旅》

作曲家詹德大胆改写 男高音博斯崔吉精致诠释

舒伯特所谱写的艺术连篇歌曲《冬之旅》是西方古典乐坛的经典之作,在廿世纪末时,德国作曲家汉斯.詹德大胆改写融入当代音乐,以表现主义的手法,用各种声音暗示每一首歌词的意境;此次将在台中国家歌剧院演出的《孤绝的咏歌—冬之旅》,由男高音博斯崔吉诠释,导演妮夏.琼斯以黑白影像表现冬天万物休眠的寂寥风景,重新诠释舒伯特晚年的孤寂与流星般快速燃烧殆尽的生命旅程。

舒伯特所谱写的艺术连篇歌曲《冬之旅》是西方古典乐坛的经典之作,在廿世纪末时,德国作曲家汉斯.詹德大胆改写融入当代音乐,以表现主义的手法,用各种声音暗示每一首歌词的意境;此次将在台中国家歌剧院演出的《孤绝的咏歌—冬之旅》,由男高音博斯崔吉诠释,导演妮夏.琼斯以黑白影像表现冬天万物休眠的寂寥风景,重新诠释舒伯特晚年的孤寂与流星般快速燃烧殆尽的生命旅程。

2016歌剧院开幕季

多媒体音乐剧场《孤绝的咏歌—冬之旅》

11/4~5  19:30

11/6  14:30

台中国家歌剧院中剧院

INFO  04-22511777

一八二七年,舒伯特正饱受病痛与好友分离之苦,此时谱出了连篇歌曲《冬之旅》(1827),次年年底,即离开人世。经过德国著名声乐家费雪狄斯考在廿世纪中叶不断地推广,这部伟大的作品才广为人知,他亦为这部作品留下不少经典的诠释。内容描述遭遇爱情挫折的年轻人,想以自我放逐来了结此生,但是流浪让他学会品尝孤独,学会与自己对话,是表现内在独白的独角戏。

这部充满抑郁浪漫主义的连篇歌曲,取自德国诗人穆勒的诗,全套有廿四首艺术歌曲,前部是描述主人翁开始流浪他乡的孤独,后部是描述主人翁对爱情憧憬的破灭,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发展重要的里程碑。在其问世的一百六十六年后,德国当代作曲家汉斯.詹德(Hans Zender)以前瞻性的做法,大胆地改写(1993),融入当代音乐,相信这是害羞、内向的舒伯特从来没有想过的。

揉入现代音乐元素  开展当代《冬之旅》

詹德将这部写给男中音与钢琴的连篇歌曲,改写给男高音与小型管弦乐团,融入当代音乐的声响,完成这部管弦幻想曲。亦以表现主义的手法,用各种声音暗示每一首歌词的意境,如手风琴的独奏奏出了旅人的沧桑与孤独,口风琴的反复音型代表旅人踌躇不前,第十二首《孤独》Eisemkeit中木头的击声,是旅人孤独寂寥的心境,也呼应了作品一开始旅人沉重的步伐,而这步伐的声音也走进了第十三首《邮车》Die Post里的城镇,邮差的邮号声随之响起,法国号与小号的吹奏让在场人士如临现场,走入这部作品奇幻而美丽的意境。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将欧洲音乐的歌曲带往艺术境界的领航者,亦突破乐器伴奏只为人声而生的概念,让伴奏自人声中解脱,模拟歌词的意境,达到以诗入乐的目的。然而艺术歌曲发展将近两百年来,不仅在作曲手法与伴奏乐器上持续演进,今日多媒体与剧场理论的运用,也让纯音乐的演出走向综合艺术的呈现,詹德就是其中的翘楚。他不仅运用现代音乐的元素揉合舒伯特的原作,更运用剧场理论,将整部作品视为旅程,一开始旅人的脚步声从远方传来,乐曲终了脚步声也慢慢离去,将旅人的心路历程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眼前。第十一首《春之梦》Fruhlingstraum,以念白的方式喃喃自语:「莫非在嘲弄这个冬天里看见鲜花的做梦者?」其伤感与甜美的旋律瞬间形成对比,同样是穆勒的诗,舒伯特的旋律,随著时空的移转,歌者时而为观者,时而化为剧中人物,踽踽独行。

精致影像呈现  重诠诗意孤寂生命

这次在台中大都会歌剧院搬演的是英国巴比肯音乐节(二○一六年五月)演出的版本《孤绝的咏歌》The Dark Mirror,请来目前在德国艺术歌曲领域当红的英国声乐家博斯崔吉(Ian Bostridge)。他演唱这部作品已经不下一百场,其唱片录音的成就直追费雪狄斯考,对《冬之旅》诗义有精辟见解的他,亦能完美地诠释此作,同时完成著作《舒伯特的冬之旅:一种迷恋的剖析》,获得英国《经济学人》的肯定。导演与影像设计为英国目前当红的妮夏.琼斯(Netia Jones),她以黑白影像表现冬天万物休眠的寂寥风景,歌者也化身为旅人以黑白入境,重新诠释舒伯特晚年的孤寂与流星般快速燃烧殆尽的生命旅程。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博斯崔吉  从学者到声乐家的奇幻旅程

英国《留声机杂志》如此评论博斯崔吉所演唱的舒伯特:「他以独到的见解及纤细敏锐的诠释,为舒伯特的名作留下『令人难以忘怀的演出』。」歌声充满诗意的博斯崔吉,事实上是一位政治史学者,在剑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最后在牛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也是西敏寺学校的皇后学者(Queen’s Scholar),著有《一六五○至一七五○年女巫与变形》Witchcraft and Its Transformations, c. 1650–1750。他曾于牛津大学教授政治理论与十八世纪英国史,但在廿七岁(1993)时离开学术领域,毅然投入他最喜爱的音乐。

在威格摩音乐厅初试啼声后,博斯崔吉立即受到瞩目,隔年在同个地方完成第一场独唱会,亦展开国际演唱生涯。翻开其曲目,其所擅长的多是与文学有关的音乐作品,如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孟德尔颂《仲夏夜之梦》、布列顿歌剧《魂断威尼斯》主人翁艾森巴赫(2007)等,他演唱的舒伯特《鳟鱼》曾被电影《福尔摩斯》(2011)选为剧中配乐。廿年的演唱生涯,博斯崔吉以忧郁的外型、文学气息与精辟的演唱,成为当今演唱德奥与英国音乐的最佳人选,世界重要的音乐厅都有其身影,唱片曾获得美国「葛莱美奖」十四次提名及大奖,英国《留声机》杂志大奖、日本录音学院奖、法国「金叉奖」、德国「古典回声奖」等肯定。(赖家鑫)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