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名角師徒相攜 如夢似幻百年一遇
行當齊備、人才濟濟的上海崑劇團,將在開年之際帶來該團近年來的最重量級製作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四大經典《牡丹亭》、《紫釵記》、《南柯夢》與《邯鄲記》一次盡出。由上崑五班三代上至古稀之年的國寶級藝術家,下至平均廿三歲的「崑五班」攜手登台,傳承了前輩技藝的青年演員擔綱「四夢」,平均七十五歲的國寶級演員頒演經典折子,如夢似幻的卡司與演出,豈容錯過?
行當齊備、人才濟濟的上海崑劇團,將在開年之際帶來該團近年來的最重量級製作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四大經典《牡丹亭》、《紫釵記》、《南柯夢》與《邯鄲記》一次盡出。由上崑五班三代上至古稀之年的國寶級藝術家,下至平均廿三歲的「崑五班」攜手登台,傳承了前輩技藝的青年演員擔綱「四夢」,平均七十五歲的國寶級演員頒演經典折子,如夢似幻的卡司與演出,豈容錯過?
一位研究生發文評論母校上海音樂學院製作的歌劇《湯顯祖》,點出七大硬傷,隨後發了一封親筆道歉信自稱評論行為無知、愚昧,反而引爆討論個人觀感被指稱為人身攻擊,發文行為被指為不尊師重道,一不小心學生成了網紅網論沸騰,連中共機關報《光明日報》都以文章反問:如果目光倒回明朝,湯顯祖怕批評嗎?
五月初,一封由上海音樂學院學生發出的「道歉信」在表藝相關圈子中廣為流傳,該信作者因之前對母校的製作發文評論,隨即被關切,所以發了公開道歉信「承認錯誤」。由此事件看出中國劇評圈的人情壓力與價值混亂,但仍有人企圖從中突圍「說真話」,如匿名寫評的獨立劇評人「北小京」,單位如「安妮看戲」與「奚牧涼文字倉庫」兩個微信公眾號合作的「觀劇評審團」等。
二分之一Q劇場再推新作《流光似夢》,四探湯顯祖,這次著墨的不是被譽為「臨川四夢」的《紫釵記》,而是它的前身,湯顯祖未寫完的作品《紫簫記》。導演戴君芳透過劇中最後獨自面對人生寂寥的女性角色,以點描手法塑造人物,呈現原著想要闡述的「時間」主題。
第十八屆的「上海國際藝術節」已於十月十二日揭幕,將熱鬧到十一月十五日,超過一個月的時間,五十部作品齊聚滬上,中外交流場面繁盛。這次是逢中西兩位戲劇大家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年,劇界紛向大師致敬,創排各類劇作以為紀念,崑劇、越劇、小劇場實驗戲曲皆有呈現。另田沁鑫改編自李敖小說的《北京法源寺》北京首演後票房大好,口碑效應在滬發酵,備受關注。
今年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 仍以「騷文意動」為主題, 尋索劇場與文學家之間的萬縷千絲, 邀演團隊中,以來自丹麥的歐丁劇場最具分量。 曾兩度受邀前往歐丁劇場授課的歡喜扮戲團總監彭雅玲, 將歐丁劇場形容成是劇場界的嵩山少林寺, 是劇場工作者朝聖修練的所在。 師承波蘭劇場大師葛羅托斯基的歐丁劇場創辦人尤金諾.芭芭, 廣泛地從東方吸取養分,融合各家精華, 獨創的身體與聲音的訓練方式,有著明確的系統與成效。 本刊特邀彭雅玲,專文呈現她的「歐丁經驗」, 另由資深劇場工作者李立亨, 撰文介紹尤金諾.芭芭其人其事與他獨創的「劇場人類學」研究。 另有李立亨四年前對芭芭的專訪文章, 讓我們從大師的話語中窺見其劇場智慧。 今年的國際劇場藝術節, 歐丁劇場帶來為慶祝安徒生兩百歲生日的新作《安徒生之夢》; 此外,陸續登場的還有擅長肢體演出的香港劇場組合, 由當家女主角自導自演、靈感來自湯顯祖《牡丹亭》的《遊園》, 以及來自加拿大的史密斯.甘爾瑪劇團, 一口氣串連五篇俄國文學家契訶夫短篇小說的《短打契訶夫》。 不一樣的表演魔力,等著好奇的你親身來體驗。
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的「臨川四夢」,《牡丹亭》大家熟知,杜麗娘白晝春夢一夢而亡;《紫釵記》寫霍小玉與李益情事,劇中無夢,但原傳奇小說霍小玉夢 一盒鞋,鞋、諧同音,作為伏筆;《邯鄲記》寫盧生被呂洞賓度化,店小二煮黃粱飯,盧生枕睡一夢,醒來黃粱飯剛熟,謂之黃粱夢;《南柯記》寫淳于棼醉睡槐樹 下,夢引入螞蟻國,醒來始覺南柯一夢,立地成佛。 《南柯記》與《邯鄲記》故事主體都在夢中境遇,《邯鄲記》全境寫官場現實入辟犀 利,《南柯記》卻假托蟻獸之國,更顯真幻難辨。從原著唐傳奇小說《南柯太守傳》到湯顯祖改編《南柯記》,人蟻相同,皆不過營營求生,汲名好祿。想像自己進 入蟻穴,那是何種光景?以今日眼光來看,《南柯記》饒有卡夫卡變形意趣,也有拉美魔幻寫實況味,劇中淳于感嘆「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更有白先勇託寓憶友 的美文互文。四夢皆極品之作,滄茫亂世,不看《南柯記》待看何?
作為戲劇故事題材的夢境,如同網路虛擬遊戲或科幻小說電影,其虛擬世界或夢境必然是「可控夢境」。以此看來,《南柯記》無疑是一部虛擬實境的「類科幻劇」。劇中主角淳于棼彷彿是在「遊戲主持人」契玄禪師的操控下,進入了一個虛擬又真實的夢境中,談了一場難分難捨的人蟻戀。
青春版《牡丹亭》以「縮短案頭本和場上本的距離」為原則,從原著五十折中精選出二十七折,演成三天連台大戲。白先勇不但提出了雙遊園、雙尋夢的對稱結構,而且,還將三本戲分出夢中情、人鬼戀與夫婦愛三個層次。
流變四百年的愛情神話《牡丹亭》,在白先勇過去一年來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催生下,還魂成為兩岸三地矚目的崑曲青春偶像劇,白先勇大膽起用蘇州崑劇院青年演員俞玖林與沈豐英,由這一對他心目中完美的璧人,來表現劇作家湯顯祖筆下的浪漫青春風貌。
湯顯祖,何人也?為何他的夢,竟能延續四百年? 崑曲《牡丹亭》不僅讓崑曲這門藝術重新受到當代人們的重視,而其背後的作者明代才子湯顯祖,也從史冊中走出,重新成為現代劇場的關注焦點。十二月的兩廳院新點子劇展,即以湯顯祖的經典作品「臨川四夢」:《紫釵記》、《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四齣為題,邀請現代劇場創作者與之對話。想知道現代的劇場工作者如何跟著湯顯祖「說夢」?就讓我們先來認識湯顯祖。
相對於湯顯祖以夢入戲的創作特色,《玉茗堂私夢》主要以戲回應夢的意象,劇中既是夢夢交錯,還有戲戲交台:杜麗娘夢醒處,正是淳于棼入夢際,也是女演員拒絕上台時。劇中戲劇和人生互相接棒,不只呈現真實與虛構如鏡像,也讓兩者在互映、互涉之餘,互相糾纏、互為因果。
榮格認為,「原型」是古今中外人類共通的特質,是支撐集體潛意識存在的元素,而「原型」當中很重要的組成元素「本我」,則是人類意識與潛意識完美融合的完整內心世界,「本我」時常在夢中以各種形式呈現。這之間種種說法,與佛教的觀點不約而同,更與《南柯記》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將榮格探討「原型」,探討「自我」與「本我」之間的連結,也融入劇本之中,使東方與西方的觀點不期而遇,進而使作品更為豐富。
明傳奇《牡丹亭》的曲文之美使得曹雪芹特意創造出來的才女林黛玉都爲之「心痛神馳,眼中落淚」,而它的演出藝術的要求也使它成爲古典戲曲演藝的瑰寶。《牡丹亭》寫成迄今已近四個世紀,它的舞台生命不僅未嘗稍歇,且還不斷成爲後世畫家、文學家、音樂家創作靈感的來源。這一代稍爲留意文學作品的人,對白先勇的經典小説《遊園驚夢》都不會陌生,故事中管弦消歇、舊情如夢的女主角錢夫人,正因藉了《牡丹亭》中〈遊園〉和〈驚夢〉兩折曲文的情境辭藻而得以不必表白,哀怨纏綿盡出。 湯顯祖(1550-1617)有四齣以夢爲主題的傳奇,分別是《紫蕭記》、《還魂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臨川四夢」。其中《還魂記》,也就是《牡丹亭》,寫成於一五九八,正當湯顯祖的盛年。雖是盛年,湯顯祖此時已是閱盡滄桑炎涼。他原是萬曆十一年的進士,但因文章得罪當朝,連續被貶到廣東和浙江,卻仍因不肯因循規矩,遭到謗劾,於是罷官歸里,「蕭閒咏歌,俯仰自得」,以寫劇自娛,没想到因此成就了中國歷史上一位光芒閃耀的劇作大家。 湯顯祖無疑是個唯情主義者。他認爲「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的創作意念,便是建立在這樣「生死以之」的唯情觀上。因此,他在劇中創造了杜麗娘和柳夢梅,他們因夢中的相知相慕,竟能打破禮教的界限,化解陰陽幽明的阻隔,終於有情人成眷屬。《牡丹亭》固然是曲藝經典,但使它歷久彌新的關鍵,恐怕也在於湯顯祖創造了一個證明愛情的力量可以泯滅生死、超越時空的故事。這樣熱切的情愛的禮讚,四百年來藉了舞台上不斷的演出,成爲禮教中國無數有情人藏而未發、發而不能至的感情世界的代言者。 本劇將於八十一年十月三日至六日晚上七時,在台北國家劇院演出,由崑曲名旦華文漪擔綱飾演杜麗娘,大鵬當家小生高蕙蘭飾柳夢梅。
除了藝術上的成就和把崑曲介紹給許多新觀衆外,這次製作在改編、導演、表演、編舞、布景和服裝設計等方面的努力,都為今後的工作提供了珍貴的參考。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