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曾说:「我和舞台设计讨论,希望舞台的视觉呈现,能愈简单愈好,因为人最后会回归到什么都没有的状态。这样的舞台呈现,观众不会被过多的视觉效果干扰,也能让剧中要讨论的生死跳脱出来。」然而,透过旋转舞台所端出主角的人生切片,却乏善可陈到如同冷饭残羹般,让观看者食之无味……
绿光世界大剧场《当妳转身之后》
10/9 台北市艺文推广处城市舞台
《当妳转身之后》改编自美国剧作家Margaret Edson于一九九九年获得普立兹奖的作品W;t,此剧于二○○一年翻拍成电视电影《心灵病房》,剧中探讨死亡、医德伦理、生命价值等议题。故事描述一位女教授被诊断出罹患末期癌症,住进医院接受化疗,在这段被医疗的过程中发生了一连串以往所没有的冲突与矛盾,不仅因此失去身为教授的光环,面对主治医生竟是自己以前的学生,更是让她尴尬不已,在逐渐趋近尽头的生命旅途,开始对人生与自己有了不同的了解与对话。绿光剧团透过改编W;t,试图以此直视生命存在的价值与真谛。
简洁场景 却无法让「生死」议题跳脱出来
《当妳转身之后》的舞台效果简洁,透过旋转舞台与灯光切换场景。舞台设计试图仅以一张病床、一套仪器、一扇拉帘,呈现出癌末病患在治疗过程中,仅有的一方小天地。导演曾说:「我和舞台设计讨论,希望舞台的视觉呈现,能愈简单愈好,因为人最后会回归到什么都没有的状态。这样的舞台呈现,观众不会被过多的视觉效果干扰,也能让剧中要讨论的生死跳脱出来。」然而,透过旋转舞台所端出主角的人生切片,却乏善可陈到如同冷饭残羹般,让观看者食之无味,而导演希望剧中所要讨论的生死能够借由较少的舞台效果跳脱出来,却在最后一幕背光的隐喻中沦为极度肤浅的笑柄!
然而,《当妳转身之后》最大的问题便在剧本的「不周延」上。原著编剧Margaret Edson是乔治大学研究所英文硕士,曾在医院的癌症部门内工作,她对此剧的撰写是透过亲身经历而来的,她自身的生命经历成就了剧作里的血肉。反观绿光剧团,团长罗北安曾说:「原剧中大量引用英国诗人John Donne的作品Holy Sonnet 14,吴念真导演为了让台湾观众能够更贴近这出戏,特别在改编时引用了『大量』的中国文学诗词以及『庄子的生死观』。」原作里的主角是英国文学教授,绿光剧团将其改为中文教授,吴念真也顺应中文教授所教学的课程「诗词」作为核心,从教授满腹的诗书学问里,陈述主角回望人生、思考现状的心境。
绿光在演职员名单里提及了「医疗顾问」,却不见「文学顾问」,可见其对自身的文学底蕴是有极度的自信的。然而,真的是如此吗?
所选诗词 无法演绎角色生命深度
一个极度功利的医生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为调侃的对象;而勾起主角对青春年华逝去怅惘的,吴念真先生则挑了一篇李商隐最具有争议的一首〈锦瑟〉来。吴念真在接受访问时曾表示:「为什么用这首诗呢?五十弦代表女主角五十岁,重新思考自己的境遇,非常恰到好处。」但此诗说法纷纭,显然编剧只想采用「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无比滥情对逝去青春的怅惘而已;又如苏轼〈定风波〉与蒋捷的〈虞美人〉,前者只著墨于「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上,后者?后者中的主角何曾体会过那「壮年听雨客舟中」的悲凉?
主角说:「我忽然想到当年我企图拿庄子当作自己硕士论文的题目,然而……第一阶段就被教授直接打枪……」〈庄子.至乐〉对庄子妻死的看法,竟会成为一个中文所研究生三分之二篇章都在讨论的内容。一个连中文系学生的报告都不见得会做的事,竟成为中文系研究生硕论的内容;一个中文系极富盛名的教授,回顾一生的诗词竟如此乏善可陈。如此表浅而无实质内涵的架构,竟想「改编」拥有乔治大学研究所英文硕士Margaret Edson的剧本,并奢求观众在这支离破碎的言词中,能够「直视生命存在的价值与真谛」!
于是,在背光的光影中,我们看见主角转过身去,但是,然后呢?然后,就是观众得在这些拼拼凑凑中,去拼凑出自己的人生!
【本单元征稿启事】
为培育发掘华文地区表演艺术类评论人才,本刊以公开方式征求表演艺术类评论,入选者即可于本单元刊出。征求评论之条件如下:所评论的作品须在台湾演出,并于首演起两个月内投稿有效,投稿作品必须为首次发表文章,包含不曾公开于平面媒体或电子(包括网路网站、部落格、BBS站、Facebook等)发表,每篇字数1,200字。入选刊登作品可获奖金NT$2,400元。投稿评论文章请e-mail至mag13@mail.npac-ntch.org信箱,主旨标示「新锐艺评」投稿,并注明真实姓名、地址、电话。详情说明请参PAR表演艺术网站(par.npac-ntc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