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八年,「伊通公园」这个由庄普、刘庆堂、陈慧峤、黄文浩等几位年轻创作者共同创立的空间诞生了,近卅年来从这里起步的艺术家不知凡几,其中不少人跃升国际舞台,但非商业导向的空间宗旨及独立营运的艰辛,财务状况不稳定是伊通长年之痛,于是「伊通公园限量版」策展应运而生,透过艺术家协力提供作品制版销售,为「伊通公园」找到向前行的力量。
二○一六伊通公园限量版
即日起~2/18
林纯如个展
2/25~3/25
台北 伊通公园
INFO 02-25077243
「伊通公园是台湾重要的当代艺术空间之一,我跟伊通没有太大的渊源,只是单纯想为他们做点儿事。」「伊通公园限量版」展览策画人、艺术家纪嘉华如是说。这项计划始于二○一四年,现展出的是「二○一六伊通公园限量版」,这次邀集十六位艺术家,其中十一位的作品印制绢印版画,另首次尝试涵盖摄影、录像、雕塑和装置等跨媒介。「伊通公园限量版」计划,呼应伊通公园坚持「推广、回馈、分享」的精神,也希望达到画廊、收藏与艺术家的三赢局面。
要谈「伊通公园限量版」的形成,得先认识「伊通公园」这个当代艺术空间,它与真正的伊通公园毗邻而居,故依此命名。一九八八年九月,当时由庄普、刘庆堂、陈慧峤、黄文浩等几位年轻创作者共同创立。
自营艺术空间 苦撑卅年
一九八○是台湾现当代艺术空间风起云涌的年代。一九八三年第一座标榜现代艺术展演的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成立,留洋归国加上本土美术科系培养出线的美术工作者,面对局势起伏剧烈、艺术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初生之犊莫不跃跃欲试,然首先面临的,就是可供或愿意接受现当代艺术展演形式的空间是「僧多粥少」。「自己的艺术自己救!」志同道合者纷纷自筹艺术空间,各有不同营运方式,「替代空间」、「另类空间」等名之这类空间的词汇,随之而生。
一九八○、九○年代,艺术空间的讨论是不可忽略的篇章,这些空间提供了影像、装置、复合媒材和跨界创作,非商业为前提的各种实验性,或构想尚未成熟、须有演绎的试验舞台者的展演机会,同时也是许多年轻艺术家初试啼声之处,换言之,这些艺术空间为台湾当代艺术的开拓先锋。时代的脚步更迭,过去这些被视为非主流、边缘、游离的艺术,成了今日的主流,这些空间为当代艺术增添更多元亮丽的光谱,伊通公园亦如是,近卅年来,从这里起步的艺术家不知凡几,其中不少人跃升国际舞台。
为秉持「公园」的开放特性,伊通自成立以来不采会员制,过去一度以刘庆堂的商业摄影棚收益,支应展演空间的支出,然,非商业导向的空间宗旨,以及独立营运的艰辛,财务状况不稳定是伊通长年之痛,自我挖苦「非营利空间」成「无盈利空间」,虽然近年也申请公部门补助,仍无法根治症结。伊通需不需要再支撑下去?这些年内部意见始终不同调。
集结艺术家限量作品 支援向前行
「伊通公园限量版」构想由来于此。纪嘉华并非伊通的常客,有感于伊通的困境,经诸多讨论后,遂将「伊通公园限量版」计划付诸执行。第一年邀请十五位艺术家,其中十三位的作品委由资深版画工作室「丰喜堂」印制,另两位是张乾琦提供在纽约冲洗的摄影,陶羽洁提供手工木刻版画。十五件作品集结成一套,限量廿五套公开贩售,参与的艺术家也有版次回馈,可与其他艺术家交换收藏,别具纪念性。接下来两年也都依此办理,唯参与者名单有所不同,今年加入雕塑、装置是不同于过往的做法。台湾收藏者普遍不热中具版次的作品,幸运的是,连续三年均售罄,今年则是计划执行的最后一年。
即将迈入第卅个年头的伊通公园,转眼将成台湾替代空间的「老字号」,当年在此激昂论艺的人们逐渐老去,新生代展露接替而上,伊通至今屹立于此,「伊通公园限量版」可说是美术圈对伊通的致敬与回馈,让每年一月登场的限量展带来的「活水」,支撑伊通再往下一个年度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