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动作都有一个声音」是「JPG击乐实验室」的系列节目之一,由击乐家郑雅心与张育瑛组成的「那娜击乐二重奏」与作曲家邱浩源、新媒体艺术家王连晟、剧场导演李铭宸的跨界合作。节目概念来自生活中的听觉经验,将一些平时被忽略或习以为常的声响转化为演奏出的音乐,或加以复制、模拟、创造,进而带来不同的联想。
击乐实验室「反作用力计划:抵抗」
9/15~16 20:00 9/16~17 14:00
9/16 16:00 9/17 11:00
台北 牯岭街小剧场1楼实验剧场
INFO 02- 28919900
击乐实验室「每个动作都有一个声音」
9/22~23 19:30 9/23~24 14: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
INFO 0921-747369
舞台上,一位身著传统衣服的演员蹲著马步打著太极拳。在缓慢的移动中,一个出拳、一个转身,身上预置的感应器皆对应地发出各种电子声响,像是在对每个动作下不同的注解。一段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中,音色悄然转换,不见演奏家上台,却处处充满乐思。此时,不禁引人思考,究竟是人们的动作制造了声响,还是声响的总和型塑了生活中的动作?
实验精神 让音乐与剧场碰撞
「每个动作都有一个声音」是「JPG击乐实验室」的系列节目之一,由击乐家郑雅心与张育瑛组成的「那娜击乐二重奏」与作曲家邱浩源、新媒体艺术家王连晟、剧场导演李铭宸的跨界合作。从去年十月发布基础构想之后,经过了一年的酝酿,即将在九月首度于在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发表他们的「实验」成果。实验本来就有无限的想像与期待,在某些程度与音乐会的策划是雷同的。阅读的节目介绍文字──
两个手心互相试探然后接触:心跳扑通扑通
拉链:塑胶的或金属的
易开罐打开:庆祝
宝特瓶打开:逆时钟……
没有明确的曲目名称与作曲家的标示,只有一些名词与状态的提示。看似无厘头,然而却包含著声音与动作等指引。的确,节目概念来自生活中的听觉经验,将一些平时被忽略或习以为常的声响转化为演奏出的音乐,或加以复制、模拟、创造,进而带来不同的联想,也许是实际的物品、事件,或是无形的画面、温度、气味等等。于是,音乐与剧场便在同一时间碰撞与融合,创造出似曾相似又天马行空的演出。
情境的串连 如同声音接龙
关于太极拳,郑雅心说:「不只有他(打太极拳的演员),而是其他演员、舞者都会戴上感应器。他们动作的时候会有声音,也会触碰到某些乐器,加上有些声音是事先预录好的,因此三方的声音线条可以同时进行。在演出时,有演员先做好的部分,以音乐演奏与他互动,也有音乐先做好流程,让演员去与他们互动,所以音乐的松紧强弱等,就会跟戏剧前后会互相呼应。」而既然是音乐会,当然会有曲目的排定,她细数:「两首电子乐加打击乐、有二重奏与重奏,还有纯打击乐重奏。」但有趣的是,乐曲并不像一般音乐会那样从头演到尾,而是选取其中最精采,或者需要的段落来做连结。
听到钥匙声、开门声、脚步声,就会联想到出门的动作;听到门上的风铃,就想到「您好欢迎光临」;掌声与花束,总与麦克风试音连结,还有不经意响起的来电铃声,原来也可以从台上的马林巴琴演奏中听到。这些声音的串连,也带给观众种种情境的串连——什么声音与声音有相似性?这个世界与那个世界接起来又是什么样子?她想了想笑著说:「我们就像在玩一种动作与声音的游戏,至于什么游戏……也许可以是用声音来接龙吧!」
JPG击乐实验室 陪伴实验与成长
「JPG击乐实验室」成立于二○一六年十月,由朱宗庆打击乐团在瓷器品牌「瓷林」所协助,透过提供资金、资源串连、辅导陪伴等方式,提供卅五岁以下的新锐打击乐家为期一年的支持陪伴计划。目的就是为了在实验创新过程中,鼓励年轻团队尝试、推翻、挑战,为打击乐开创不同的视野和发展。
第一届选出的跨领域创意实验团队共有五组,经过了十个月的酝酿,将从九月至十月的三个周末,于牯岭街小剧场、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与松烟LAB创意实验室,进行共计廿一场成果分享。演出有新锐击乐家廖海廷带领的「反作用力计划:抵抗」、那娜击乐二重奏的「每个动作都有一个声音」,还有年轻击乐家戴含芝、黄晋韦为主的「AS ONE」与陈妍臻、史孟航、黄柏元呈现跟观众深入即兴互动的「声波图物语」,以及北艺大音乐系学生蔡嫥亭、李庭妮、石至瑀的「森椮sen sen—击出自然的记忆」。
除了表演之外,年底也将发表影像纪录片,透过影像记录这场跨界实验的历程。而第二届团队亦已于七月底选出,将开始长达一年半的育成陪伴计划。(李秋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