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一二年首演迄今,由舞者与机器人共演的《黄翊与库卡》已经走过多个城市,也一直在发展中,今年舞作来到新北市艺文中心,除了有今年全新发展的段落,也配合口述影像,让视障观众得以领略舞作内容。
黄翊工作室+《黄翊与库卡—2017特别版》
12/9 19:30 新北市艺文中心演艺厅
INFO huangyi.tw/huangyi_and_kuka/
「库卡灯亮,仿佛时间被启动,两位舞者像是在橱窗中被弃置很久的人偶,库卡启动了他们的光与时间,他们感受自己的心跳,库卡开启了男孩,一移开,男孩的时间就停止了,时间转换到女孩身上……」
口述影像师曾允凡没有停顿地回忆起月前「2017艺飨新北」记者会上,与《黄翊与库卡》合作的口述内容片段,因这档巡回多国的话题之作,将首次配合口述影像,并呈现二○一七年全新发展的段落。
投射编舞家的过往内心世界
本作或许是黄翊这位被林怀民称为「可怕的孩子」的编舞家最为人所知的作品,自二○一二年台北数位艺术表演奖首演,隔年受邀全球科技艺术最重要的年会「奥国林兹科技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后,国际巡演场次至今近六十场,作品仍持续发展中。
有趣的是,《黄翊与库卡》有工业机器手臂「库卡」看似科技、前卫的「舞伴」,指涉的却非创作者对于未来世界的机器人想像,而是内敛自省地投射他过往的内心世界。
黄翊在创作自述中坦言,虽幼时家境富裕,但十岁父母投资失利破产,一家四口从透天别墅,搬入约四坪大的房间。看著父母被生活压垮的样子,在成为「可怕的孩子」之前,他从小就知道要当好「完美的孩子」不让父母操心,「我把我所有的情感、愤怒与悲伤都分离开来,成为一个完美的孩子,就像一个机器人:听话、友善、优秀、体贴,从不反叛,或许没有个性。」
口述影像如编舞家亲自解题
「活得像一个机器人」是黄翊对于过去自己的表述,即便离十岁乖巧的自己已相当遥远,但追求完美的性格早已深植,在作品中「与机器人互动」听来轻巧,但要达到完美的精确,则需要以平均十小时写出一分钟的动作程式的耐心来完成。
在《黄翊与库卡》中,他诗意地揭露了自我,更进一步地,又将透过口述影像,将舞蹈中静默的讯息、肢体背后的思考,如空间布景、人物表情、动作等,用文字加以解说、描述,黄翊诠释再经由专业的声音工作者曾允凡口述,即便非视障的观众,或许都能透过口述影像感受编舞家亲自题解作品的乐趣。
「2017艺飨新北」艺术节响应「文化平权」概念,除了力求多元节目演出外,亦提供适合所有人的观剧经验。在本作中,除了口述影像外,也提供点字传单,演出后座谈也将提供手语传译和听打等无障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