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培育」为核心任务之一的台北表演艺术中心(以下称北艺中心)于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三日,举办「剧场管理未来式III—与青年艺术家携手同行Walking with Young Talents」论坛。邀请英国、法国、荷兰及新加坡等场馆专家学者,分享青年艺术家培育计划与实践方案,其次由台湾十二名青年艺术家提出对于培力计划的需求与期待,再以「2017台北世界大学运动会」开闭幕式为例,解析青年艺术世代如何翻转创意,创造国际赛事好评。
论坛由北艺中心总监王孟超担任引言人,他表示有幸在台湾剧场起步阶段,能与白先勇老师、林怀民老师合作,现在他亦很荣幸,有机会帮助青年艺术家。然而与青年艺术家互动过程中,他发现一般场馆多被动等待艺术家来租借场地使用,少数大型场馆自制节目或自国外购买节目演出,并未对台湾青年艺术家产生实质助益。因此他认为,「如何有效地帮助青年艺术家,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展现艺术创作能量,是一件很重要、值得关注的事情。」
此次邀请来台参与论坛的贵宾有英国沙德勒之井剧院推广教育主任Joce Giles、法国国家舞蹈中心秘书长Christophe Susset、荷兰DAS编舞课程艺术总监Jeroen Fabius及新加坡42新剧中心创办人伦尚人、中心经理马燕玲。王孟超期望,「透过了解他们的制度,借镜他们的经验,帮助台湾青年艺术家。」
以下为四国专家学者于论坛演讲重点。
英国沙德勒之井剧院推广教育主任Joce Giles
「我们要成为独立制作演出的单位,而不只是一个供租借的场地,
培育年轻艺术家就是我们的工作核心。」
沙德勒之井剧院(Sandler’s Wells)的工作核心是培育年轻艺术家,协助艺术家改变舞蹈创作方式,让大家看到新型的舞蹈形式,提升对舞蹈的兴趣,进一步开发新观众。艺术人才培育,分三种对象进行:年轻新秀、正在从事创作表演的舞者,及具知名度的舞蹈家,都是我们关注的对象。
培养新生代舞者,分团体与个人。沙德勒之井剧院是英国国家青年舞蹈团(National Youth Dance Company, NYDC)的推手与合作主办单位,NYDC每年招收卅名团员,以十六至十八岁为主,年纪最大者为廿二岁,其中亦包括身障学生。六年来共培育了一百八十名年轻舞者,当中有人继续深造或进入职业舞团工作。个人部分是,每年跟十四名年轻舞者合作,他们的舞风各具特色,有芭蕾、现代或嘻哈、地板舞。目标是帮他们提高能见度,如与《卫报》The Guardian数位团队合作,增加曝光机会。
针对一般舞者,策划了夏日学校(Summer University)、Wild Card(外卡演出)、年度嘻哈盛会(Breakin’ Convention)等等活动。「夏日学校」自二○一○年开始举办,一届四年,现在是第二届,每次招收十五名学生,利用夏季两周时间,密切地与舞者讨论编舞方式、舞蹈圈现况,帮助他们以新角度检视作品。“Wild Card”自二○一三年开始,每年举办四次,由年轻舞蹈家负责策展,他们想展现什么风格就邀请具备该风格的制作人、艺术家、导演一起来进行。嘻哈盛会欢迎嘻哈舞者与饶舌歌者、涂鸦艺术家等人跨界合作,我们会提供专业意见,帮助他们往职业发展的可能性。
另外,类似驻馆艺术家的「新浪潮」(New Wave)计划,则是针对具成熟度的编舞家的长期合作计划,由剧院委托他们在三年内编创新作品,完成后在沙德勒之井的舞台上举行首演。
法国国家舞蹈中心秘书长Christophe Susset
「我们没有一定要做演出的压力,
所以能够做一些别人无法做的、无法承担的事」
法国国家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Danse,CN D)创立于一九九八年,位于大巴黎地区的庞丹(Pantin),隶属于法国文化部,过去以搜集、保存、典藏和出版舞蹈资料为主,自从二○一四年由法国编舞家玛蒂德.莫妮叶(Mathilde Monnier)接任艺术总监后,新目标是让CN D成为所有人的舞蹈艺术中心,让大家知道舞蹈跟视觉、音乐和表演习习相关,是一门有趣的综合艺术,每个人都应该被身体的律动所感动。
CN D培育艺术家的方式有三种。第一,提供常态性服务:欢迎专业舞团申请使用场地,不限制排练舞蹈,也可以拍摄影片或试镜;另有人力资源单位,协助艺术家规划职业生涯;法律咨询,说明成立舞团须注意的相关事务,以及丰富的舞蹈档案资料库供研究使用。
其次,每年举办为期两周的Camping计划,以舞蹈夏令营的形式培育新秀。课程有大师班、特邀艺术学校课程。受邀的艺术学校会在课程中展示学校特色,在专属的排练室呈现作品供学员观摩,并参与其中一天的「学校马拉松」。另有适合业余舞者、学生、孩童参与的活动,如影片放映、工作坊、展览、讲座等等。
再者,中心有一个“The Mobile CN D”行动,安排大车队走出办公室,巡回至巴黎以外的地方,找寻合作对象,用意是:「你们不用来找我们,我们会去找你。」还会不定期为年轻艺术家举办Kill the DJ Party、在周末举办素人工作坊。
荷兰DAS编舞课程艺术总监Jeroen Fabius
「我们要让学生成为独立创业家;
学生/艺术家都应该是煽动者。」
DAS编舞课程透过教育协助青年艺术家,我们提供了五个学士学位和五个硕士学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进技能。硕士班的课程重心是艺术研究,只收专业舞者。学校对于申请者,会进行两次面谈,第一是聆听他们的研究计划、动机、方法,及对未来的想法和发展计划;第二是观察他如何与其他面试者互动、如何记录作品。
我们有三大理念,首先是“Mid-Air”,学生不需要放弃过去已有的种种训练,校方会依据教育机关建立的「波隆纳程序」(Bologna Process)、「都柏林指标」(Dublin Descriptors)等,证明学生的技能确实得到精进了。
其次,我们是一个「艺术聚落」(artistic biotope),不是制造艺术家或人才的地方,而是提供环境让学生彼此交流、公开辩论,养成学生讨论习惯、知道如何提出疑问,在错误尝试发展自己的风格,我们创造比自学更大的学习空间,但不会施加发表成果的压力。
第三,我们认为艺术教育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而知识与技能是生存的资本,我们会安排导师密切观察学生发展,但也会减少学生跟老师接触的时间,培养学生具有成为独立创业家的能力。
新加坡42中心新剧中心创办人伦尚人、中心经理马燕玲:
「我们不是剧团,而是上游,也是幕后;
我们无法告诉出资者这里有多少观众,因为我们的重点是艺术家。」
42新剧中心是以公司形式成立的艺文空间,这里不是专司制作演出的表演场馆,也非一个剧团,更像是一种发展中心,为创作者提供支援和协助、仲介与陪伴,研发作品的各种可能,让他们可在此自由挥洒。我们提供资源,也帮忙处理每个阶段的创作记录;我们的角色不是监督,而是让艺术家得以看见自己工作的轨迹,于是他可以退一步思考,如何往前走。
一方面逐年建立演出档案库,以数位资料统整新加坡的剧场文本、节目单、出版评论等,提供学生与艺术从业人员参阅、研究使用。另一方面,也主持几个不同的重点计划,包括剧本创作培养计划「锅炉室」、戏剧顾问学徒计划,及类似驻村邀请、提供独立空间,毋须公开演出或产生作品的地下室工作坊,与每年皆吸引普罗大众热情参与的街头艺术节: Late Night Texting。
「锅炉室」征选文字创作者(不限于剧作家)参与长达一年或一年半的剧本写作,除了规划半年以上的田野调查工作期外,也会寻觅合适的咨询者加入,针对作者的草稿和不同阶段完稿给予回馈,以类似论文指导人的身分提供参考和建议。「戏剧顾问学徒」则以相关科系毕业生、剧场工作者(特别是希望在同领域内转换跑道的人)等具备基本训练或戏剧经验者为对象,我们协助他们做研究、发展理论,也提供专案计划中的实习机会,让其担任观察员。起初,虽不一定能提供具备戏剧顾问专业的有效意见,却能更密切地观察该剧团和作品的创建过程,未来也可谓借由这些经培育的人才,串起亚洲地区的戏剧顾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