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五年时英国剧作家墨菲和罗伯森曾在名为「丛林」的加莱难民营中创建了「好机会剧团」,隔年当营区被法国政府铲平后,他们便将以围绕著难民营中一间阿富汗餐馆的故事,写成了这出《丛林》,近期并在伦敦杨维克剧院上演。透过《丛林》一剧,让置身其中的观众们,被独属那块土地的喧闹和真挚情谊交流所团团围绕著,那些如「文明」产物的界线与阶级,逐渐变得模糊……
位于法国北方的加莱(Calais),是最接近海峡对岸英国的港口城镇:这里也是阿富汗、叙利亚、约旦、伊朗等地难民于欧洲集中处之一。聚集在此的难民,多欲前往英国,因为此地为英、法两国政府共同协定给予难民移动过程暂停的落脚处。
阿富汗难民餐馆 在剧场重开张
英国剧作家墨菲(Joe Murphy)和罗伯森(Joe Robertson)于二○一五年时,曾在名为「丛林」(the jungle)的加莱难民营中,创建了「好机会剧团」(Good Chance Theatre)。隔年,当营区被法国政府铲平后,他们便将以围绕著难民营中一间阿富汗餐馆的故事,写成了这出名为《丛林》The Jungle的演出剧本。而今,难民营中的阿富汗餐馆,在伦敦杨维克剧院(Young Vic)里重新开张,由杨维克、英国国家剧院及好机会剧团合力制作、知名导演戴尔卓(Stephen Daldry)和马丁(Justin Martin)共同导演,一同将「丛林」重现於伦敦观众眼前。
舞台设计碧勒(Miriam Buether)融合表演空间与观众座席,以合板制成阿富汗餐馆的餐桌——这里即是演员走动的舞台,观众座落于餐桌两旁,传统剧场的空间在这个观众与演员互相围绕的形式下被彻底打破。观众脚下是货真价实的泥土、落叶与脏污,餐馆内墙上贴满各国旗帜及彰显各地区文化的图腾,观众进场时由前台人员带领进入不同国家难民的区域,象征在「丛林」里,即便大伙儿同心协力,国与国的界线依旧十分明显。
环绕观众身旁的各种角色,以一位来自叙利亚阿勒坡(Aleppo)的英国文学学生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说著以骄傲的阿富汗主厨为主轴的餐馆,与发生在难民营的大小事:包括一个年仅十七岁就已历尽沧桑、来自苏丹达尔富尔的小伙子;一个跟随著主厨打杂却不幸车祸身亡的阿富汗青少年;一个总是有办法让这群男人安静下来的厄立垂亚(Eritrea)女子,以及一群英国来的志工。
故事里的人生 突显异同也模糊疆界
这群英国演员们,操著来自不同国家的口音,说著关于人的故事;这是一个欧洲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区域,但是来到这里的人们,终究还是吵吵闹闹地建立了家。代表不同国家的男人们嚷嚷著该如何划分营区的土地,突如其来地一阵令人振奋的鼓声打破了争执声,引领著人们忘却乡愁、暂时抛开未来的苦恼,一同唱歌与舞蹈。
演出里,我们看见阿富汗主厨因为拿手好菜「鸡肝」料理,荣获了英国美食评论家吉尔(AA Gill)的四颗星评鉴而为此得意不已;也见证了苏丹少年与来自英国的英文老师,逐步建立深刻的友谊;一位叙利亚学生终于成功偷渡,离开了法国;同时也眼睁睁地看著即便志工们极力协助安置难民,法国法院还是裁定将「丛林」给铲平的最终章。
这个悲伤却又使人振奋的故事让我们看见人类的力量:他们如何无中生有,靠著合作建立起这个互助社群。剧中有一个英国志工曾问当地居民:「你们怎么活下来的?」「我们没有,」居民回答:「我们和以前不一样了。」深入营区数月的墨菲与罗伯森写下难民们的喜怒哀乐,透过《丛林》一剧,让置身其中的观众们,被独属那块土地的喧闹和真挚情谊交流所团团围绕著,坐在硬梆梆的板凳上,那些如「文明」产物的界线与阶级,逐渐变得模糊,从而得以正视这些发生在世界上,但我们不见得了解、甚至在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