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于探索城市不同空间的艺术家伍韶劲,继去年的跨媒介作品《廿五分钟后》,近期选在深水埗大坑东蓄洪池推出《大禹之后》。大坑东蓄洪池是香港第一个大型地下蓄洪池,用以收集和疏导过多的雨水,空间本身就极具奇观性,透过一幕幕配合灯光和音效的特长布条,在大型风机的运作下起舞,以「探讨了人类如何面对全球各地出现的极端天气」。
「赛马会艺坛新势力」从去年九月开始了一连串的社区和重演节目,在最后一个月除了迎来以陶瓷复制生活杂货的《珍百货》外,还呈现了另一个大型的媒体装置展览《大禹之后》。这个作品是艺术家伍韶劲的新作,他的作品擅于探索城市不同空间的故事,与及时间的介入如何演化空间的生命力,其去年于电车作品内展出的跨媒介作品《廿五分钟后》就是把车厢变成流动相机暗室,观众同时为乘客,透过耳机追寻一段刘以鬯小说《对倒》中的香港,在光影中想像「历史」。
热闹商区地下的安静空间
这次《大禹之后》的展览场域——深水埗大坑东蓄洪池,也是让观众充满期待。如果电车是在流动的日常中想像香港,这次的日常则是一个在默默运作的暗黑国度,但在这个充满雨水、污泥、垃圾的空间,却在守护著地面车水马龙、游人如鲫的油麻地、尖沙咀和旺角地区,地下秩序井然,让地上的活动即使在大雨滂沱时,也能运作自如。
由政府渠务署管辖的大坑东蓄洪池是香港第一个大型地下蓄洪池,于二○○四年竣工,体积大如四十个奥运标准游泳池,兴建的目的是因为香港油、尖、旺在上世纪七、八○年代初开始发展蓬勃,建筑物和人也愈来愈多,但渠务设施却未能与当地的发展并进,因此每每到雨季和台风来临时,就会出现水浸,这情况至九○年代仍然常常发生,大大影响市面和交通运作。因此渠务署就透过兴建蓄洪池收集和疏导过多的雨水,让这个大家去香港时都必然要去走走和购物的地方,即使在雨季也不受影响。蓄洪池自开放至今已使用超过一百六十次。
蓄洪池一般不对外开放,在旱季(大概是十一月至三月之间)除了维修外,市民才有机会登记进入这个地下宫殿参观。据笔者当日参观展览在展场外的渠务署公共关系职员说,伍韶劲就是参观了这个充满可能性和想像空间,却从来没有化身为艺术展场的地方,才构思说一个现代「大禹」的故事。由想法到要争取在旱季布展,整个策划时间虽短,但在不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这个「探讨了人类如何面对全球各地出现的极端天气」的装置展览得以在今年初与观众一同开发这个空间的可能性。
奇观空间充满想像可能
四十分钟的活动,其实能够进入蓄洪池的时间大概只有十分钟,之前除了透过耳机导赏蓄洪池的历史和成就外,会先带观众在地面上走一段雨水在地下会行经的路线,配合音乐想像水流的方向和能量,最后脱下耳机带起安全帽,走进长长的隧道,观赏投映在墙上的句子,到达蓄洪池所在,而观众身处的地方,就是蓄水的空间。内里其实并无任何电力供应,是次为了展览要特别安排,让一幕幕配合灯光和音效的特长布条,在大型风机的运作下起舞,想像这个空间充满了水的状态,展览甚有剧场性。蓄洪池一条条仿佛参天的柱子,在黑暗的环境中,这个空间本身非常奇观,十分钟的装置固然将之进一步诗化,然而空间的力量毕竟太大也太有想像力,总有意犹未尽之感;职员也不肯定未来是否有机会让这个地方进行表演。这次尝试开启了与政府部门协作艺术创作的可能性,虽非「史无前例」但也值得借鉴。